時光在卷宗間流轉
歲月于法槌聲中沉淀
不同年齡段的法院人
用各自的故事
編織著獨特的法治信仰篇章?
值此“五·四青年節”
我們特邀5位干警
分享他們的成長印記
“五·四青年節”至,回想起在法院的點滴,有一段經歷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與承辦人、技術調查官一起,對國內企業違規使用境外工業軟件進行證據保全。
當時,原告發現被告未經授權,大量復制、安裝他們享有著作權的系列軟件,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我作為法院青年干警,有幸參與這次重要工作。到達被告經營場所后,面對30多臺電腦,我們迅速與技術調查官制定了詳細的保全方案。每一臺電腦都需要仔細檢查,確保不遺漏任何蛛絲馬跡。在技術調查官的專業指導下,我們逐一排查,認真比對軟件特征。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部分電腦文件繁雜,查找涉案軟件如同大海撈針,但大家都沒有絲毫懈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經過努力,我們最終在30多臺電腦中保全到18套涉案軟件,為后續案件的審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每一款軟件背后都凝聚著開發者的心血和智慧,保護它們就是保護創新的源動力。同時,團隊協作的力量也讓我深受觸動,承辦人的嚴謹負責、技術調查官的專業精湛,都成為我學習的榜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為維護知識產權、守護公平正義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4年底,我作為法官助理協助承辦了一起社會影響極端惡劣的重大刑事案件,該案一審審理的時間緊、任務重,通過團隊協作、加班加點,最終呈現了一份邏輯結構清晰、全面不失精煉、釋法說理充分的判決書。這場緊張的戰斗,讓我感觸良多、收獲頗豐。
其一,越是緊張的任務,越要以穩如泰山的心態迎難而上。率先規劃好每個重點材料的初稿、修改稿及定稿時間節點,厘清每日事項,按照計劃穩步推進,方可心無旁騖。其二,越是復雜的案件,越要以心細如發的精神排查證據。證據是定案的關鍵,必須嚴謹審查證據是否符合“三性”,同時要著重審查每部分事實的對應證據是否“確實、充分”,是否有重要證據遺漏或是某部分事實的證據證明力較為薄弱,更要注意全案證據是否當庭舉證、質證,確保文書引用無差錯。其三,越是特殊的案情,越要以有的放矢的方法打磨文書。根據不同的犯罪事實搭建差異化底稿,力求邏輯嚴明、全面梳理分析定案證據,初稿形成后,仍需刪繁就簡、精益求精,反復打磨方出精品。
能夠跟隨經驗豐富的合議庭完成該案的審理,接受智者循循善誘的引導和耐心細致的指導,我感到十分榮幸,也希望通過不斷反芻寶貴的經驗,指引我始終行走在堅定維護公平與正義的康莊大道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但可能青年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我們只是億萬青年中的滄海一粟,如何才能擔負起國家希望和民族未來?
曾聽到這樣一個例子:,,而,也就是說每天、每件事堅持多做一點點,必定會積跬步以致千里。我想,這能解答一些我們心中的疑惑。通過在法官指導下辦理的一起民事案件,讓我對這個例子的感受更加深刻。
案件并不復雜,小孩子騎電動車載著老人與三輪車發生碰撞,導致老人不幸去世。事后,雙方對賠償事項難以達成一致,死者家屬情緒非常激動。在案件辦理中,我真切感受到,凡事如果多做一點點,矛盾糾紛可能就會順利得到化解,案件辦理效果可能會更好。
敏感意識要強一點點。死者家屬在二審開庭后的第二天便寄來了一封長長的手寫信,通篇表達了對對方怠于賠償和冷漠態度的怨恨以及準備尋短見的極端想法。法官從中敏銳地捕捉到存在的巨大風險,認為處理不當極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工作行動要快一點點。法官要求我做好多手準備。一邊抓緊做上訴人的思想工作,看能否主動撤訴,盡快將賠償款履行到位。另一邊,也要準備根據案情依法快速作出裁判。最終該案在調解未果之后,第一時間依法作出判決。為民服務要多一點點。法官要求我在判決之后要有閉環意識,持續關注家屬動向,穩定其情緒,并多次開展釋法說理,督促對方盡快履行判決。最終,這起案件自二審立案到賠償款主動履行到位,僅用了20天時間,各方有了一個較為圓滿的處理結果。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我相信,在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實踐鍛煉中,我們新時代青年如果能夠始終堅持多做一點點,必將能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終挑起屬于自己的時代重擔,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作出應有貢獻。
2018年,我開始接手執行事務中心的工作。在領導的帶領下,我和9位同事從零開始,既要搭建“硬件”,又要完善“軟件”。當時團隊承擔著執行局70%以上的事務性工作,工作繁雜細碎,偏偏人員還頻繁變動,壓力特別大。面對此,我認真琢磨如何優化分工。通過一次次嘗試,我們把工作流程不斷細化,并完善了工作規范。為了把事務中心打造成執行局的對外窗口,我積極參與了中間庫和接待大廳的建設,小到指示牌的擺放位置,大到辦事流程的設計,都反復推敲。見證著執行事務中心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那種成就感難以言表。
現在每次走進執行事務中心,我總會想起剛開始接待當事人時的忐忑。我想,我們處理的每一個案件,對于我們法院工作人員來說可能只是諸多案件中的一個,但對于當事人,那是關系他們人生、家庭的大事。所以,在每次接待時,我總會保持耐心、細心、熱心和用心,撫慰他們的情緒,多問一句需求、多花點時間釋明法律。縱然辛苦,但每當看到當事人舒展的眉頭,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最讓我驕傲的是,如今,執行事務中心所隸屬的無錫中院執行指揮中心各項數據指標位列全國第一。有人問我保持 “零投訴” 的秘訣,其實哪有什么秘訣,不過是把當事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這份工作沒有終點,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對得起群眾的信任。
至今我都清晰地記得剛開始獨立辦案時接手的那起小李訴某區政府房屋征收補償案。小李一家四口蝸居在30多平的小房里,本盼著拆遷改善生活,可貨幣安置買不起同地段夠一家人居住的房屋,產權調換房地段又偏遠。無奈之下,小李一家拒絕搬遷,并且在開庭前和開庭時多次向法院施壓,甚至揚言:“要是法院給不出讓我們滿意的判決,我就帶著家人把這場官司一直打下去!”
庭審中,小李一句“全家四口人,名下僅一套房子” 引起我的注意。庭審結束后,我仔細核對被告提供的證據,發現補償安置方案里提到“符合條件的可由房屋征收部門協助辦理經適房申請手續”。就是這一關鍵信息,打破了案件的僵持局面。隨后,我陪同小李前往房屋征收部門詳細詢問相關政策,經確認由于被征收房屋是小李及家人名下的唯一住房,他確實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申請經適房。為了徹底消除小李心中的顧慮,我又協調雙方一同前往實地查看房源,最終成功協助小李選定了令他滿意的房源。
行政訴訟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訴訟雙方天然存在地位不平等的情況,正因如此,原告常常會對行政機關乃至法院抱有抵觸情緒,這也使得案件協調化解難度極大。辦理這起案件,對于當時初出茅廬的我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啟發意義:當處理涉及人民群眾重大利益的案件時,我們首先要牢牢站穩群眾立場。用心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想方設法為其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要深挖案件細節。對案件具體情況做到全面掌握,絕不能因為案件事實錯綜復雜、證據材料堆積如山,就對某些證據的細節有所忽視,這些細節往往就是打開案件突破口、成功解決糾紛的關鍵所在;最后要走出辦公室。作為法官,不能僅僅局限于坐在辦公室里翻閱卷宗,或是只出現在法庭上進行庭審,實地調查和走訪同樣是深入了解案情、有效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徑。
編輯:黃楓怡
審核:李思紅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