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chriskresser,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nytimes。
鹽太重要了
食鹽,這是最廣泛使用、最古老的食物調味劑之一,畢竟咸味是人類五種基本味覺之一,其他四種分別是甜味、酸味、苦味和鮮味,辣味是痛覺。當鹽溶解在溶液中或食物上時,它會分解成鈉離子和氯離子,咸味主要是來自鈉離子。
我的口很重,能接受太咸的,但絕對接受不了淡。但是無論個人口味的差距有多大,任何人都是必須攝入鹽的,因為鹽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它是細胞外液的主要成分,對于維持血漿容量以保證充足的組織灌注和正常的細胞代謝至關重要。由于鈉是細胞外陽離子,因此它通常存在于血液和淋巴液中。維持細胞外液容量是鈉在體內的一項重要生理功能,尤其與心血管健康有關。
除了有助于維持體液平衡和心血管功能外,鈉離子和氯離子在神經系統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離子濃度的變化使神經元能夠向其他神經元和細胞發送信號,從而實現神經傳遞和機械運動。鹽提供的氯離子會以鹽酸 (HCL) 的形式分泌到胃液中。而鹽酸對于食物的消化和胃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殺滅至關重要。
人體出汗時會排出鹽分,必須通過飲食補充流失的鈉離子和氯離子。
不過也得注意攝入的鹽的數量,因為過量攝入會導致各種嚴重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例如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等等。根據農業部的建議,每天建議攝入的鈉攝入量應低于 2300毫克,如果想更健康點,最好是低于1500毫克。
所以說加鹽可不就是為了好吃,而是不可或缺的。
對鹽的天然渴望
澳大利亞醫生兼科學家德里克·登頓博士花了20年研究鹽,他將研究和實驗成果已被匯編成一本650頁的書,名為《對鹽的渴望》。這本書對鹽的方方面面都講到了,尤其是研究了動物天生對鹽的渴求。
登頓博士認為生物對鹽的需求是刻入DNA的,是可以追溯到多細胞生物進化并爬上海灘來到干燥的陸地的那段遙遠時期的。當時的生物的演化跟現在一樣,不可能一步登天,它們必須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攜帶海水。如今人類血漿中的礦物質含量與生命起源的前寒武紀海洋中的礦物質含量仍然非常相似!
但海洋以外的地區往往鹽分稀缺。在過去的3000萬年里,人類祖先至少有2500萬人幾乎肯定是素食者,因此他們的飲食中幾乎不含鹽,因為大多數植物幾乎不儲存鹽。為了彌補生命必需物質的匱乏,我們祖先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腦發展出了獲取和儲存鹽的強大策略。
這是天生的,而非后天習得的。
許多動物,顯然也包括人類,都天生渴望鹽分,這種渴望在特定腦細胞群感知到身體鈉含量不足時就會發揮作用。登頓博士的多次實驗都證明:幼年動物在體內首次出現鈉缺乏時就會表現出對鹽的渴望。
可以這么說:不止我們人類,所有動物都需要一些鹽才能生存。
其他動物也需要鹽
我們人類將鹽當成調味料,也會攝入天然含鹽的食物,比如肉類和海鮮。動物顯然是無法用鹽來烹飪的,那它們要如何攝入鹽?當然是從自然環境中尋找補充鹽源。
在自然界中,通常會存在一些有鹽泉或鹽沉積物的區域,這些鹽沉積物也被稱為鹽舔地。野生動物們會通過舔鹽來獲取所需的營養。像是鹿、綿羊、山羊、牛和大象等動物都會定期前往自然界的鹽源,以獲取所需的礦物質,例如鈣、磷、鐵、鋅和鈉。
不過天然鹽舔的替代品是有很多,比如食肉動物就通過攝入肉類來補充鹽,它們的獵物需要攝入鹽,它們吃自己的獵物就完美搞定了。
剛果雨林中的山地大猩猩每天步行8公里前往火山巖區,舔食含氯化鈉的巖石碎屑;東非角馬群在旱季啃食含鹽量0.15%的金合歡樹皮獲取鹽分;馬來西亞雨林的長鼻猴專食含鹽量0.08%的紅樹林嫩葉,其排泄物吸引鹽蟻聚集,形成含鹽量1.2%的蟻丘,然后又成為犀鳥等禽類的天然鹽場。
至于海洋物種,自然情況下,它們怎么會缺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