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部隊駐訓,我暫住在老鄉劉叔家里,我和劉叔女兒一見鐘情,后來我們成了一家人,每當想起這件事情,我心里總是感慨萬千,覺得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1974年我高中畢業后,父母托人在造紙廠給我找了一份工作,我干了三個月,覺得這份工作并不適合我,在10月份的時候,我報名參軍來到了部隊當兵。
我母親是老師,父親在農機廠工作,我還有一個妹妹,因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從小就很疼我。
從小在城里長大的我,沒有吃過苦,來到部隊后,我非常不適應部隊的生活,我身體素質不如農村兵,新兵訓練,對我來說有些吃力,好在我咬牙堅持了下來。
新兵訓練結束,我分到了炮連一排二班,下了連隊,我給家里寫了一封信,說了我在部隊的近況,父親來信說,讓我在部隊好好干。
我們二班只有我一個新兵,班長姓吳,是陜西人,吳班長人很好,平時對我很照顧,我知道自己軍事素質差,平時臟活累活我都搶著干。
有一天,吃完午飯,吳班長單獨找我談了話,吳班長告訴我,再有幾個月,連里要組織一次駐訓,吳班長想在駐訓之前,幫我把訓練成績提高一下,這讓我心里既感動又羞愧。
平時除了正常訓練,吳班長每天都會陪我加練兩個小時,指導我訓練,不管瓜分下雨,從來沒有間斷過,經過半年多的刻苦努力,我訓練成績提高很快,甚至都超過了連隊很多老兵。
1975年10月份,連里組織了一次駐訓,清晨5點半,急促的緊急集合哨劃破天際,我們迅速穿衣服、打背囊、裝載物資、整齊列隊,這是我入伍后第一次駐訓,我心里特別激動。
我們這次駐訓的地點是,距離駐地兩百公里外的趙家集,我們部隊在那里有一個訓練場,經過兩天兩夜急行軍,我們終于到達了駐訓的地方,此時的我,早已經筋疲力盡,沒有了之前的興奮,很多新兵腳都磨破了皮。
我們白天進行科目訓練,晚上暫住在老鄉家里,我們自己生火做飯,我和六名戰友暫住在老鄉劉叔家里。
我們駐訓的地方,住著四十多戶老鄉,聽班長說,我們每年都來這里駐訓,當地老鄉都認識我們,老鄉還會提前收拾好房子等我們,劉叔和和嬸子很熱情,每天晚上都會提前給我們燒好熱水,準備好吃的。
山里條件艱苦,出行非常不方便,當地老鄉生活條件都不富裕,我們原則是不允許接受老鄉任何東西,但是劉叔和嬸子太熱情,我們盛情難卻,有時候也會吃老鄉送來的東西,但是,我們最后都給老鄉付了錢。
劉叔有三個孩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劉叔女兒劉曉燕,比我小一歲,不僅長得很漂亮,性格也很開朗,來劉叔家住的第一天晚上,劉曉燕給我們每人做了一碗面條,我們班戰友都是北方人,大家都喜歡吃面條,我們在部隊偶爾才會吃上一頓面條,大多時候都是以饅頭和米飯為主。
駐訓第三天,山里下了一場大雪,雪融化之后,我們住的屋子,開始四處漏水,我和戰友連夜幫劉叔家修好了屋子,又檢查了其他幾間屋子,發現有漏水的地方,我們都進行了補修。
我們原定計劃是在野外駐訓一個月,因為后來連著下了幾場大雪,封了山里的路,很多老鄉家的房子都被大雪壓塌了,我們便停止了駐訓,幫忙給老鄉建房子。
給受災老鄉建好房子后,我們就回到了部隊,我們走的時候,老鄉熱烈相送,給我們送了很多吃的,我們回到駐地后 ,連里準備了一車生活物資,連長讓我負責給老鄉送去。
我給老鄉送完物資,臨走時,劉曉燕送了我一條圍巾,還給我手里塞了一張紙條,并叮囑我,回去以后才能打開看。
我回到部隊后,迫不及待打開了紙條,只見紙條上寫著“我喜歡你,看完后給我回信”,其實在劉曉燕家住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我對劉曉燕也有了好感,我和她聊天很投緣,也很開心,我立即給劉曉燕回了一封信,向她吐露了心聲,之后我們一直保持著書信聯系。
1978年,我因為軍事素質過硬,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我到師部教教導隊參加了學習,年底我提了干。
我提干后,帶著劉曉燕回家見了父母,父母對劉曉燕很滿意,我和劉曉燕1979年8月份領證結了婚。
1985年我轉業回到了老家工作,妻子也跟我一起回到了老家,如今我們都已經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日子過得很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