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這么一句話:“宋江重賞升官日,方臘當刑受剮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盡管“善惡終有報”未必是自然規律,但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卻能夠用手中的筆讓這句話成為客觀規律,尤其是在武俠小說里,那些故事的主題就是“邪不勝正”,這才符合讀者的期望。
(掃地僧、鳩摩智劇照)
可如果每個故事都是如此,又難免讓讀者覺得乏味,于是金庸也寫出了一些顛覆讀者想象的情節。
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幾位惡人就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其中蕭遠山的結局就十分耐人尋味。
一、罪孽深重的蕭遠山
蕭遠山的戲份并不多,但書中絕大多數的悲劇都與他有關。
說來三十年前的蕭遠山其實也是“受害者”的身份,當年的那場雁門關慘案是讓他失去了自己的愛妻,他的孩子也落入仇人手中,當時他跳下山崖,自然是萬念俱灰,奈何他命不該絕,于是便開啟了自己的復仇計劃。
三十年間,他作惡不少,甚至連幫他撫養了孩子的喬三槐夫婦也痛下殺手,此時的蕭遠山已經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他已是罪不可恕。
少室山大戰時,當他在天下群雄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時,蕭峰都無語了。
(蕭峰、蕭遠山劇照)
他只說了句父親的罪過就是他的罪過,可見他也知道,他爹做的這些事,確實是罪孽深重。
既然如此,蕭遠山這種人就應該落得凄慘的結局才是。
然而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卻沒有按照讀者料想的方向發展。
主角三兄弟在少室山廣場擊敗丁春秋、游坦之、慕容復之后,蕭峰父子和慕容博父子又移步藏經閣,再加上那“大輪明王”鳩摩智也摻和一手,眼看著一場大戰在所難免,可此時掃地僧卻出手攔下了眾人,而他的一番操作更是讓人看不懂。
二、掃地僧降魔
那掃地僧不知是何來頭,只知道他的武藝高強,就連他已經走到了眾人身前,蕭峰等人也絲毫沒有察覺到他的存在,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接下來做的事情。
掃地僧先是自顧自地宣揚起他那“武學障”的說法,勸誡在場群雄莫要貪戀各種神功。
鳩摩智好歹也是吐蕃第一高僧,他自然看不慣掃地僧在自己面前賣弄學識,于是對那老僧發起偷襲,結果他的進攻卻被掃地僧輕松化解。
接著掃地僧又阻止了慕容復與蕭峰的對拼。
再后來,他便將蕭遠山和慕容博給“忽悠瘸了”,那兩大魔頭頓時沒了戰意,仿佛是被抽了魂一般,當即就被那老僧打得陷入假死狀態,再當他們醒來之后,就已經是大徹大悟了。
其實這里有個問題。
在場的五人中,除了蕭峰之外,可以說都是反派,掃地僧為何只點化了蕭遠山與慕容博?
要解釋倒也不難,鳩摩智本就是高僧,他對掃地僧都不服氣,又如何會聽那老僧的忽悠,掃地僧沒法將他點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蕭峰、慕容復劇照)
慕容復雖然談不上是愣頭青,但見識太短,這種人,是極難被說服的,所以掃地僧不點化他,也說得過去。
但蕭遠山和慕容博就值得被點化嗎?
他們身上背負的罪孽可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慕容博當年因為一己私欲挑起宋遼群雄紛爭,害了蕭遠山一家,才有了后來的種種悲劇,蕭遠山更是殺人無數,憑什么他們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筆者看來,點化蕭遠山才是掃地僧的目的,至于慕容博,只是順帶著點化的,只為掩蓋他的真實身份。
就因為他與蕭遠山的關系不一般。
三、掃地僧的真實身份
掃地僧到底是誰?
不妨先看看蕭遠山和他是什么關系。
蕭遠山是遼國人,還是蕭太后面前的紅人,是說得上話的大人物,早年間的他也是如同“宋遼和平大使”一般的存在,極力勸說蕭太后莫要伐宋,至于原因,早已被他寫在自己的絕筆之中。
說是:“這一行字說道:‘峰兒周歲,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盜……’蕭峰聽到這里,心中更是一酸,聽智光繼續說道:‘……事出倉促,妻兒為盜所害,余亦不欲再活人世。余授業恩師乃南朝漢人,余在師前曾立誓不與漢人為敵,更不殺漢人,豈知今日一殺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無面目以見恩師矣。蕭遠山絕筆。’”
(楊四郎、楊五郎劇照)
正是因為他曾經得到一位漢人師父傳功,所以他才會極力維護宋遼和平,不主張伐宋。
所以那漢人師父是誰?
自詡“資深金庸迷”的人都一定知道,金庸喜歡在自己的故事中融入歷史元素,甚至也還會引用其他文學作品中的典故。
比如《射雕英雄傳》中,他就提到郭嘯天是梁山好漢“賽仁貴”郭盛的后人。
而結合時代背景設定來看,那位傳授蕭遠山武功的漢人就極有可能是被困于遼國的楊家將,楊四郎。
金沙灘一戰被俘,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做了夫妻,留在了遼國,這就解釋了為何蕭遠山能得漢人師父傳功了,因為身為楊家將的楊四郎自然也希望宋遼能維持和平。
不過這與掃地僧有什么關系?
答案很簡單,在金沙灘一戰失蹤的可不僅僅只有楊四郎,還有楊五郎,那楊五郎楊延德后來就是出家為僧,躲過一劫。
若掃地僧就是楊五郎,那一切的前因后果就解釋得通了。
(楊五郎劇照)
他知道哥哥收了個愛徒,可那徒兒卻因為種種變故而墮落成魔,楊五郎便有心幫哥哥將這徒兒引回正道,于是將其點化,留在身邊。
至于楊五郎用的為何不是五郎八卦棍,而是那無形的氣墻,也只是金庸對其角色信心進行了武俠化的修改,就好比段譽的歷史原型段和譽也只是個平平無奇的皇帝,這樣的改動是合理的。
這也是金庸故事的精彩之處,若不知曉一些歷史典故,都未必能讀得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