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洛圖科技前段時間公布的《中國耳機耳麥零售市場月度追蹤》,2024年中國耳機耳麥市場全渠道銷量為2.18億副,同比增長7.6%。盡管耳機銷量喜人,但和2023年15%的增長率相比,7.6%的增長率已有放緩的趨勢。
圖片來源:洛圖科技
對品牌來說,增量放緩意味著市場將要從增量變為存量;而對消費者來說,存量市場也意味著耳機「百花齊放」時代的終結,耳機品牌必須在價格和產品力上下功夫。那么在2025年這個時間點,又有哪些產品實力與價格優勢皆備,值得大家購買的TWS耳機呢?在這個假期,雷科技精心為大家挑選推薦一波(不含廣告)。
降噪入耳式耳機是TWS的「原點」
作為TWS品類的中流砥柱,入耳式TWS從來都是TWS品類的集大成者:在音質上,入耳式耳機有著最穩定的能量保留和聲音傳遞,更不容易出現失真。且入耳式耳機能在耳道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小腔體,相當于一個共振腔體——低頻聲音在這個密閉空間中容易形成良好的聲壓,讓低音聽起來更飽滿、有力。
圖片來源:OPPO
體驗上,入耳式耳機戴進耳道的特點帶來了更牢固的佩戴體驗,且相對封閉的環境也帶來了更好的降噪效果,可以說入耳式TWS早已成為了TWS的「標準答案」;至于其他TWS,不過是入耳式的「變體」。
而在入耳式TWS這一品類中,綜合價格和表現,小雷認為值得推薦的產品有三款:OPPO Enco X3,Bose QC Ultra、索尼INZONE Buds。
OPPO Enco X3,999元
圖片來源:雷科技
我們先說說OPPO Enco X3,盡管這款產品發布于24年10月,但綜合其音質和降噪體驗,我認為這款耳機在2025年依舊是入耳式TWS中的標桿產品。配置上,Enco X3用上了11mm+6mm同軸雙單元搭配雙DAC的方案,并提供多種丹拿調音風格。
但難能可貴的是,OPPO Enco X3依舊保留了「中性」的音色,沒有強烈的諧波特性,聽起來有種Hi-Fi監聽耳機的高級感。中低頻和人聲的分離度非常不錯,動態十足的低頻表現不會過分張揚,更不會有讓人不悅的轟鳴感,整體表現有質有量。
降噪方面,OPPO Enco X3的表現同樣非常出色,對風噪和人聲的消除效果非常明顯。再加上其999元的價格,性價比相當高。
Bose QC(QuietComfort) Ultra消噪耳塞,1499元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如果你想要更強的降噪效果,或對佩戴舒適度有更高的要求,那Bose QC Ultra消噪耳塞在我看來就非常合適了。需要留意的是,Bose QC Ultra可以指向兩款不同的產品——消噪耳機是一款頭戴式耳機,消噪耳塞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TWS,買的時候不要光看名字買錯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Bose敢將頭戴式耳機和入耳式TWS放在同一個系列之下,對Bose QC Ultra消噪耳塞的能力顯然很有信心。
降噪方面,Bose QC Ultra消噪耳塞有著類似「拉閘」的消噪效果:開啟消噪前小雷同事還在說話,開啟消噪后對方就「只張嘴不出聲」了。而且Bose這套消噪算法不僅對人聲起效,即使在飛機上面,Bose QC Ultra消噪耳塞照樣可以「大消四方」;即使坐在飛機中后排,開啟消噪后照樣可以安穩入睡。
佩戴舒適度方面,Bose QC Ultra消噪耳塞的表現同樣出色:耳機曲線和耳廓十分貼合,再加上邊緣部分的一圈「墊膠」,小雷一次性使用了近三個小時也沒有感到什么不適感。難能可貴的是,大多數主動降噪TWS開啟降噪后都會帶來一定的「壓迫感」,但Bose QC Ultra消噪耳塞沒有這個問題,耳朵就跟沒戴耳機一樣輕松。
索尼INZONE Buds,1199元
圖片來源:Sony
很顯然,在音質、降噪方面,索尼INZONE Buds沒法和剛剛提到的兩款耳機相提并論,但索尼INZONE Buds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設計:這是一款采用2.4GHz的無線耳機。
我們知道,藍牙TWS耳機的音頻延遲普遍在80ms-100ms,部分高端耳機開啟電競模式或低延遲模式后,可以將這一數字降低至50ms。但2.4GHz的索尼INZONE Buds直接把延遲壓縮到了30ms以下,讓「電競TWS」成為可能。
只不過小于30ms的延遲也是有代價的:索尼INZONE Buds自帶一個USB-C 2.4GHz發射器,使用時發射器會占據手機的電源接口,不能邊充邊玩,也不能藍牙連接。但在體驗上,索尼INZONE Buds絕對是入耳式TWS中獨一檔的存在。
佩戴舒適度更勝一籌的半入耳式耳機
盡管入耳式TWS被認為是TWS體驗的標桿,但并不是所有用戶都喜歡入耳式耳機這一設計:入耳式深入耳道的設計可能會引起用戶不適,硅膠耳帽更有可能導致用戶過敏。
為應對這一情況,半入耳式耳機就此誕生。體驗上,半入耳式TWS和入耳式TWS體驗非常接近:雖然低音效果和佩戴牢固程度較入耳式TWS略遜一籌,但不壓耳的設計和半開放帶來的「空氣感」為半入耳TWS拉回了不少分數。
針對這一品類,小雷目前推薦的耳機有華為FreeBuds 5。
華為FreeBuds 6,999元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作為華為2025上半年的高端新品,相信各位對華為FreeBuds 6都不陌生。在外形上,華為FreeBuds 6延續了在FreeBuds 5時期提出的全曲面流線設計。這種流線型的外殼不僅能換來更高的佩戴舒適度和佩戴牢固程度,同時也為大容量電池留出空間——和傳統布局的FreeBuds 4相比,曲線設計的FreeBuds 6電池容量為40mAh,提升近33%。
單元配置方面,FreeBuds 6采用了微平板+動圈的方案,且雙單元三分頻結構帶來了出色的聽感;全新調校的發聲單元將下潛做到高頻上探到了48KHz,三頻一致性也有了明顯的進步,整體表現與華為首款悅彰耳機FreeBuds Pro 4看齊。
兼具佩戴舒適度與音質的開放式耳機
作為TWS家庭中的新品類,開放式耳機正以極快的速度「重塑」耳機市場。目前開放式耳機主要分為三類:耳掛式、耳夾式和骨傳導式;其中耳掛式因技術成熟,在2022-2023年非常流行。
不過因耳掛式的聽音效果較差,在以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為首的「耳夾式」TWS出現后,耳掛式TWS的影響力已經式微;耳夾式TWS也代替耳掛式,成為了開放式耳機銷量的支柱。
就小雷體驗來說,近期值得推薦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有韶音動鈦圈、華為FreeClip、聲闊飛躍線Air、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這四款。
韶音動鈦圈(OpenDots ONE),1298元
圖片來源:韶音
韶音動鈦圈是韶音今年上半年推出的耳夾耳機新品,背靠韶音在開放式耳機領域多年的技術積累,韶音動鈦圈在佩戴舒適度和音質方面都有不錯的實力。
音質方面,韶音動鈦圈采用了單耳雙單元結構。和傳統耳機單元的單振膜方案相比,韶音一方案能借助對稱雙單元振膜的發聲作用,使耳機低頻下潛更深,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開放式耳機低音丟失的問題。
佩戴方面,韶音動鈦圈保留了韶音標志性的「鈦」元素:耳機連接橋內層嵌入了0.19mm的極薄鈦片,為連接橋帶來了極強的扭轉剛度,保證了耳機的佩戴牢固程度和舒適度。且韶音動鈦圈的AI智能聲道技術,也實現了耳機自動識別左右佩戴的功能。作為韶音在該品類的第一次嘗試,韶音動鈦圈可以說相當成功。
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1199元
圖片來源:雷科技
說完耳夾耳機的「新勢力」,我們來看看這個品類的「經典款」——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盡管這款產品發布于2023年底,但從產品體驗上看,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依舊是該品類的標桿產品。
設計上,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采用了C形橋方案,不足6g的超輕設計不會為耳廓帶來額外的負擔,連續佩戴6小時后,小雷也只是感覺到耳朵上「夾了東西」,其重量并沒有帶來拉扯感。一位習慣戴耳飾的同事更是直接表示 FreeClip 佩戴「完全沒感覺」。
除此之外,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也是首個將「自動識別左右聲道」功能帶到這一品類的產品:耳機采用了完全對稱的設計,內部的傳感器能正確識別耳機的「左右」佩戴情況,使用非常方便。
而音質方面,華為FreeClip耳夾耳機采用了10.8mm雙磁路高靈敏度單元,在有限的耳機結構下,通過精妙設計實現純凈聽感。從聲音表現來看,耳機中頻定位和還原都非常準確,聽起來甚至有種主打流行的平頭塞的感覺。
聲闊飛躍線Air,799元
圖片來源:聲闊
不同于剛剛提到的兩款耳機,聲闊飛躍線Air是一款發布于2024年的耳掛式耳機。雖然在耳夾耳機的時代,耳掛耳機對用戶的吸引力已經很低了,但聲闊飛躍線Air依舊用一個非常有趣且實用的設計保住了自己的市場地位——這是一款可以手動調節耳掛的耳機。
為了讓耳機的耳掛能適配不同大小的耳朵,聲闊飛躍線Air創新地加入了四級可調的設計,允許用戶調整耳掛的角度,讓「大小耳朵」都能牢牢戴住。聲音方面,可調耳掛設計也讓耳機單元可以更接近耳道,減少開放式帶來的能量損失,降低開放式結構對耳機音質的影響。
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1799元
圖片來源:雷科技
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的造型非常獨特,剛發布時市面上甚至沒有跟其造型相近的產品。但當你對照著網站上的圖片,把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戴到正確位置后,你會發現這套設計是那么的「理所當然」。
為了保證品牌標志性的舒適度,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連接柄部分采用了柔軟的硅膠材質,可隨意調節角度,不至于出現「只有一種佩戴方式」的尷尬情況。比起傳統的耳掛TWS,耳夾設計不會對耳廓背面造成擠壓,因此久戴也不會在耳廓背后產生異物壓迫感,舒適度方面絕對是第一梯隊的水準。
聲音方面,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將「通透」這一優勢最大化,帶來了相當不錯的高頻和中頻表現:中頻動態十足但又恰到好處,不會影響到主歌部分的人聲和高頻表現;只可惜低頻表現因開放式耳機的限制而稍顯遜色。
有趣的是,作為降噪耳機品類的代表品牌,Bose Ultra開放式耳機會通過反向抵消信號將泄露的音樂信號進行清除;將消噪技術應用在開放式耳機里,Bose絕對算得上行業先鋒。
無線耳機趨勢已明:半入耳強化主動降噪
當然了,音頻行業本身也在不斷進化,在這個市場轉型的時間點,耳機市場也孕育著自己的新趨勢、新方向。
比如半入耳主動降噪耳機,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相當有前景的賽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主動降噪功能都是封閉頭戴式耳機或入耳式耳機的「獨占功能」,原因無他——當時的主動降噪深度無法應對半入耳機的通透環境。
圖片來源:Apple
但隨著近幾年降噪技術的進步,部分優秀半入耳式耳機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主動降噪能力,AirPods作為「降噪半入耳」的代表,其降噪效果已經追平了前幾年的入耳式降噪耳機。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主動降噪技術的成熟,降噪必將成為未來半入耳TWS「標配」功能,也將成為主流產品和白牌小廠產品的功能分割線。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智能眼鏡等「新概念音頻產品」的出現,傳統的開放式TWS耳機也將迎來新的挑戰。盡管在用戶體驗方面,更成熟的TWS較智能眼鏡可以說「遙遙領先」。不過從發展潛力來看,當智能眼鏡補上續航這一短板后,必然會從開放式TWS市場中分流用戶。
圖片來源:雷科技
為應對這一未來挑戰,部分開放式耳機品牌也開始了對智能眼鏡項目的探索,比如在年初舉辦的CES 2025中,韶音就展示了自己的智能眼鏡產品原型,尋求智能眼鏡與開放式TWS的融合機會。
至于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025年,TWS品類還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相信在2025年的下半年,TWS銷量數據將會給我們帶來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