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我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后,國民黨軍由于機動兵力連續損耗,不得不轉入守勢,以待補充兵力后再圖進攻。
而我軍此時的總兵力已經發展到46萬余人,其中野戰軍超過25萬人,根據地建設以及正規主力的錘煉也頗見成效;因此決心抓住國民黨軍兵力分散的弱點,發動夏季攻勢。
1947年5月中旬,夏季攻勢開始;在東北我軍各部隊的打擊下,僅第一階段20天左右的作戰即殲敵4個師全部、2個師大部以及地方武裝一部,共計5萬余人。
尤其是在大黑林子、公主嶺、昌圖一線的作戰中,殲滅了國民黨軍第71軍的主力;使得該軍第88師、第91師的戰斗部隊幾乎盡皆被殲,軍直屬部隊亦遭重創,第87師也有損傷。
在這種背景下,“東總”決定集中精力攻堅第71軍據守的四平城。
戰前調集的攻城部隊計有第1縱隊3個師、遼吉縱隊(即后來的第7縱隊)3個師、第6縱隊第17師以及炮兵司令部所屬的第1團大部、第2團大部、第4團一部;攻城部隊總計配備有山、野、榴彈炮96門。
除了直接攻城的部隊外,“東總”還調配了大量兵力用于阻援,可以說當時參加夏季攻勢的主力部隊大都是圍繞確保四平攻堅戰來部署的。
但是作戰開始后,攻城部隊卻發現敵人越打越多,雖然最后已攻入四平城內并大量殲敵,可敵人始終未能消滅殆盡;此時國民黨軍各路援軍齊頭并進,而我攻城部隊也無力再戰,遂撤出戰斗。
在戰后總結四平攻堅戰教訓的時候,所提的第一條就是敵情偵察不明。
原本估計四平的守軍只有大約2萬人,結果守軍的兵力是35000人;原本估計退下來的第71軍在主力已經被殲的情況下,敗兵的抵抗力不會太強,結果在迅速的整頓和督戰隊、死命令之下,這些守軍依托堅固工事的抵抗十分堅決。
那么在兵力的估計方面為何相差那么大呢?
主要就是因為先前在大黑林子之戰中打第71軍主力太順手,既然主力都被消滅了,剩下的雜兵還能有多少?戰斗力還剩幾何呢?
據東北我軍的原始資料(陣中日記)載,關于四平守軍的總兵力估計最早是在6月6日,在綜合了遼吉縱隊、第2師報告基礎上認為,四平守軍有:
第71軍軍直有榴彈炮營(炮5門)及運輸、通信、特務各一個營;第87師有兩個團(缺一個營,但又補新兵400余);第88師殘部800余人,加暫3師10團600余、12團1000余人合編,名義上仍為三個團。
第54師第162團2000余人、第160團僅發現第2營番號;遼北保安司令部第1團、第2團(在郭家店被殲一個營)現共2000余人;另有84團(福建來新兵)不知道編入何部。新6軍的一個運輸營、第13軍的一個榴炮營,以上部隊加機關約20000人。
而第1縱隊在戰前估計的敵守軍兵力為15000人到20000人(第1師認為可能有3萬人,但沒有確切情報證據,也沒有很正式地提出)。
在當時的戰斗環境下,對于敵實力數的估計是依照情報而來的,其中有些確切有些則不確,所以隨著情報的變化,對敵實力的估計也會更新。
到6月7日時,“東總”估計的四平守軍狀況為:
敵番號為第71軍第87、第88兩個師殘部,第54師之第160團、第161團。
第88師約4000余人,大部以暫3師重編(恐不確,因該師只有2500人);第71軍軍直輸送團有4個營2500人(戰力較步兵團弱);第160團有1230人,老兵三分之二;新6師第17團1400人駐道西;20天前錦州來新兵2000余人。
到6月11日四平攻堅戰正式展開時,“東總”對四平守軍的評估為:敵雖多但系統不同,能有戰斗力之團只4個,指揮難求統一,便于殲滅。
所以說到四平攻堅戰開始時,我軍大致認為該城守軍最多為2萬人左右,且建制雜亂,多以殘兵居多,有戰斗力的步兵團不過四五個。
(注:第1縱隊認為的5個有戰斗力的團為第54師所屬2個團、第87師所屬2個團、第71軍直屬特務團;“東總”認為的4個可能不包括特務團,因該部在之前戰斗中損失不小)。
在這種情況下,以附有總部炮兵加強的7個師來進攻,兵力火力都是夠用的。
而在四平攻堅戰過程中第1縱隊繳獲的敵文件中,標明的防守部隊則要多很多。
總計有第71軍直屬特務團、榴彈炮營(僅剩1連)、工兵/通信/輸送等單位;第87師(約2個團)、第88師(殘兵、新兵和暫編第3師合編);增援的第53軍榴彈炮營(欠1連)、第13軍第54師(欠1團)。
保安第1團、第2團、保安第17團、保安第52團一部、步兵獨立第4團一個營、裝甲車第5連、鐵甲車第9中隊、鐵道守備隊、憲兵隊、督察隊、遼北直轄團區、兵站第17支部、第48支部、遼北保安司令部、遼北省警務處、青年第2師一部。
很明顯,在東北我軍估計的敵軍實力中,大多是以正規軍數量為準,估計到了最多20000人;但四平城作為一個樞紐要地,還有大量的保安、后勤以及警察等力量。
在夏季攻勢開始后,周邊城鎮的一些地方兵力也匯集到了城內,這些人員的數量有上萬人之眾。
如果說是出城參與正規野戰的話,這些保安團隊以及上述的正規軍敗兵、新兵是不太能打的;但依托既有工事,不需要運動前出,在有督戰隊監督的情況下,即便是輔助、機關人員也可進入防御狀態,成為阻力。
這也是戰后攻城部隊所總結的重要經驗教訓,為后續東北我軍的攻城偵察、組織與實施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