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領域,汽車動力電池的“退役潮”越來越近。有預測稱,2025年全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78萬噸,2027年達105萬噸,2030年達230萬噸。
動力電池的退役潮,也是回收行業的風口,業界正加速布局。有報道稱,目前我國電池回收相關企業注冊數量逐年增長,目前已達17.2萬家。
對此,市政協委員與多位專家學者建議,上海抓住退役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機遇期,爭當這一領域的技術輸出者、標準制定者、行業引領者。
機遇
在業界看來,動力電池“退役潮”,是一個可預期的風口。
近十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了銷量從萬輛級到千萬輛級的飛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7.5萬輛,2016年約為50.7萬輛,到2024年增長至1286.6萬輛。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多在8年左右。因此動力電池的退役數量,必將隨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共同飛躍。
回收行業的重要性,還有賴于動力電池“資源—環境—安全”的三重屬性。
2025國際退役動力電池風光組件資源循環利用大會近日召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周光敏介紹,汽車動力電池主要有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兩類,鋰、鎳、鈷、錳等金屬資源含量高,有“城市礦山”之稱。每循環利用1萬噸退役電池,可減少開發原生礦產2.4—5萬噸。回收利用的經濟性也很高,以鋰金屬為例,原生鋰礦中的鋰含量僅有0.8%—1.4%,退役電池中的鋰含量則普遍超4%。
由于動力電池中很多元素有污染性,回收利用還關乎生態環境保護。“退役電池若處理不當,每1千克電池可污染6萬升水,或污染1平方公里土地50年。”
井岡山大學校長羅旭彪表示,我國動力電池相關的多種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發展回收行業能有效緩解戰略資源依賴的矛盾。2024年,我國回收了碳酸鋰8.3萬噸、鎳14.5萬噸、鈷2.9萬噸,滿足了鋰、鎳、鈷各20%、25%、11%的需求。
此次,回收有助于動力電池行業應對原材料價格波動。近年來,動力電池相關原材料價格震蕩,2022年11月,均價每噸約5—12萬元的碳酸鋰一度跳漲至每噸近60萬元。
因此,動力電池回收,正成為一個越來越被看好的新興行業。
2018年,《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實施,工信部已先后發布5批次共計156家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白名單”企業。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敏曾表示,寧德時代已實現對鎳、鈷、錳材料高達99.6%的回收率,對鋰的回收率也達到91%。他預計,寧德時代到2042年將不再開采新礦產資源,全部依靠回收資源進行制造。
挑戰
可預期的風口,使得如今這條賽道上,已擠滿了太多“搶跑者”。
有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的17.2萬家電池回收相關企業中,超六成企業于3年內成立。2021年相關企業注冊2.76萬家,2022年注冊4.35萬家,2023年注冊4.64萬家,2024年注冊4.27萬家。
“現在買設備的,都是買回去放著等風口。”一家動力電池回收設備生產企業的銷售經理告訴記者,目前由于設備投資成本、原料采購成本較低,環保要求也較為寬松,企業大多在提前布局。“風口來了,我家設備也不能按現在價格賣了對吧?”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產能過剩問題相對突出。有報道預測,當前我國電池回收年產能達到380萬噸,遠超動力電池的年退役量。有從業者認為,這也導致了企業回收價格過高、利潤微薄,甚至有“面粉比面包貴”的現象。
華友循環產業集團運營總監高威喬還關注到,由于產業尚屬發展初期,相關政策文件以鼓勵、引導為主,缺乏強制性約束。這導致當前市場不夠規范,有“白名單”企業拼不過“黑作坊”的現象。
不少非合規企業成本低,采用抬高回收價格的方式獲取資源;合規企業在廠房、設備、環保處理等方面投入較高,反倒缺乏競爭優勢。這也使得部分安全環保標準嚴格、回收技術先進的企業原材料匱乏、開工率不足,盈利狀況堪憂。
2024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規范條件》要求企業在冶煉過程中,鋰回收率從85%提高至90%,電極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雜質鋁含量需低于1.5%等,引導企業強化技術創新,提升工藝水平。同時提出企業應建立產品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的質量保障機制,增加再生利用產品強制性標準要求,進一步提升綜合利用產品質量。
上海電力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時鵬輝認為,隨著市場規模擴大,相關規范性文件必將進一步健全,動態監管和事中事后管理也將進一步強化,推動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高質量發展。
引領
上海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重點發展地區,截至2023年末,上海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28.8萬輛,排名全球城市第一。
市政協委員、上海電力大學原校長李和興認為,上海未來兩年將進入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期,建議搶抓電池回收行業機遇期,爭當這一領域的技術輸出者、標準制定者、行業引領者。
在政策法規層面,強化地方政策支持。制定適應上海市實際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形成強制性回收機制,建議借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成功經驗,推出《上海市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管理辦法》。同時,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針對符合規范的回收利用企業,給予資金、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
在管理機制層面,推進區域協同管理。構建長三角區域動力電池回收聯動機制、整合資源共享平臺。依托上海的交通和產業優勢,建設全國示范性的退役動力電池回收中心。構建信息化追溯系統、優化回收網絡布局。
在技術突破層面,支持綠色高效回收技術研發,開發循環利用新模式,以技術創新引領行業發展。
比如,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徐盛明介紹,當前退役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有梯次利用和直接回收兩條主要途徑:對于健康狀況較好的電池,對其進行重組,用于一些低要求領域如電動自行車等;對于健康狀況較差的電池,經過預處理拆解,然后采用火法、濕法或再生工藝回收。兩條主要途徑之外,還有一條直接修復的新途徑。
據介紹,直接修復技術能充分利用材料原有晶格結構修復受損材料,相比傳統回收方法能耗更低、溫室氣體排放更少。目前,這項技術已在部分企業投入使用,深圳一家磷酸鐵鋰直接修復企業近期已將生產線建成投產,年產能4萬噸,目前處于滿產狀態。
李和興還建議,上海加速設立技術試點項目,在重點區域設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集中測試并推廣先進技術和新型商業模式,為全國提供經驗借鑒。
比如,2023年4月,上海首家“產學研”一體化的動力電池無害化處理企業——上海動力電池循環利用中心在嘉定區揭牌。據報道,將采用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退役鋰離子電池帶電拆解分選成套裝備,能耗、效率等指標均處于領先水平。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匯集上海本地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力量,推動行業標準的形成和實施,為上海探索出一條更加可行有效的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道路。
或許,這樣的嘗試可以更多。
原標題:《動力電池“退役潮”:風口未至,已擠滿“搶跑者”》
欄目主編:張駿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肖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