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極具創意的“二十四節氣主題非遺旗袍秀”展現四季詩意美學的演繹,由黃浦區委統戰部聯合區商務委、區文旅局、區婦聯、淮海中路街道共同主辦的“自由·向尚×尋美·黃浦”非遺進商圈活動日前在位于淮海中路的香港廣場啟幕,并啟動“旗袍×非遺創新空間”,眾多非遺傳承人與國潮創客等自由職業人員共同開啟一場將歷時兩個月的讓非遺技藝“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盛宴,為非遺傳承賦予新的跨界原創力量。
非遺該以怎樣鮮活的姿態走進生活?
如何讓非遺突破傳承困境,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共贏?在圓桌沙龍中,在海派旗袍盤扣制作技藝傳承人、旗袍×非遺創新空間主理人劉秋雁主持下,麗豐控股上海區商業租賃高級經理潘雯、豫園華燈聯席總經理肖曄鳴、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公共教育負責人鄭珊珊、荷言新國風品牌創始人周立言展開了深度對話。
對于“如何打造非遺沉浸式消費場景?”核心議題,潘雯表示:“在淮海路上這么好的一個地段,我們引入了一些非遺項目,讓非遺文化傳承和商業價值能有一個非常好的平衡。今天這么重要的一個非遺文化活動在香港廣場落地,旗袍非遺和商業有一個更美好合作的開始。”
圍繞“非遺文化是否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的核心議題,肖曄鳴認為,文化出海,最重要的是走出去,要有一個較高的目標定位,把平臺搭建起來;同時要有一個可以預期的合適的商業模式。
“我來自蘇州,跟黃浦非常有緣,我是首屆黃浦姑蘇創業大賽的第一名,”對于“非遺如何與商業融合?”的話題,周立言,這位12年前創立荷言原創旗袍設計品牌創始人,如今已在豫園商城開設了上海首店的東華大學博士說,非遺是讓過去的光照亮現在,再照亮未來,非遺與商業融合,讓這種傳承和創新的過程可以走得更深遠一些。怎樣把傳統的技藝運用到商業和設計的過程中,真正把“閨秀旗袍”做成一個奢侈品,不僅打動自己,也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能夠在世界時尚圈有一定的話語權,這是我們這一輩的設計師和設計師品牌特別想做的一件事。
旗袍×非遺創新空間進商場
作為“自由·向尚×尋美·黃浦”非遺進商圈的關鍵部分,“旗袍×非遺創新空間”在當天啟幕。
100多平方米的展區以“生活中的旗袍”為主題,呈現了“百年霓裳展&非遺盤扣展”,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女白領階層的衣著習慣。款式從直筒到曲線,面料與圖案也逐步國際化。“這里展現的50多件旗袍,一件旗袍一個故事,有一點當年十里紅妝的感覺。”劉秋雁說。
旗袍盤扣是整件旗袍的點睛之筆,而非遺旗袍盤扣展區則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無限可能。
這里有劉秋雁根據上海的節氣特點創作的“二十四節氣海派旗袍盤扣及文創作品展”,春天、夏天的十二個節氣以花為主,秋天六個節氣以水果為主,冬天的六個節氣也遵循上海的特點來設計,將節氣中的一些元素設計成胸針、吊墜等文創產品。吸引了觀眾駐足欣賞。“每一枚盤扣都是一段文化密碼,我們希望通過現代設計,讓它從衣襟‘走’向生活。”劉秋雁說。
展區同時展示了來自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孵化基地——中華職業學校的海派盤飾作品,這些由職校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創作的盤飾作品涵蓋了胸針、耳飾、發夾、鑰匙扣,彰顯了“傳承海派韻味,孕育盤扣匠心”的主題。
展區還展示了十位非遺傳承人的代表作品:“三林刺繡技藝”的絲巾、“上海絲繡”繡成的玉蘭花、“海派文化剪紙”呈現的小蛇……這些產品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注入當代審美與實用功能。觀眾王女士感慨:“原來非遺可以如此貼近生活,既是文化傳承,也是時尚宣言。”
旗袍×非遺創新空間將持續開放兩個月,期間將舉辦非遺手作課、設計師沙龍等互動活動。讓旗袍再次走進生活,讓盤扣點亮日常。通過沉浸式體驗設計,讓海派旗袍成為非遺跨界創新的超級符號,激活商圈文化流量,實現“讓非遺走進日常,讓傳統活在當下”。
“開啟旗袍×非遺創新空間,就是要運用傳統文化,讓商場能增加人氣、增加文化底蘊,所以才有了這個旗袍創新空間的呈現。”在提及創新空間策劃理念和布展邏輯時,劉秋雁說,這個創新空間采用聯合呈現的形式,以旗袍為主要的一個文化符號,聯合了一些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非遺項目,比如插花、香道、斑布印染等等,一起在這個空間里通過一些教授手工制作、系列課程等,讓非遺文化傳承多一個通路,這就是我們旗袍非遺創新空間要做的事情。
記者手記
非遺進商圈:激活城市消費的新引擎
秀場、展陳、論壇,“自由·向尚×尋美黃浦”非遺進商圈活動通過為非遺傳承人等自由職業人員搭建技藝展示與品牌孵化的創新平臺,促進該群體在健康多元發展的同時,引領非遺新國潮成為鏈接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的價值載體。在這里,非遺不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可感知、可參與、可帶走的城市文化名片。當非遺技藝與商圈活力相遇,一場關于東方美學的復興正悄然啟幕。
“其實對于我們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傳承人來說,一直在商圈周圍打轉,很少真正進入過商圈,對于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而言,大眾的接受度還不夠。”劉秋雁說,非遺進商圈,就是在這方面下功夫,想通過商圈有一個固定的場所,在一段時間里把非遺項目做一個展示,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生活。
當你在商場遇見非遺傳承人和作品展示,或參與非遺的沉浸式手作時,這種場景恰恰展現了現代商圈的轉型——從“賣商品”轉向“賣體驗”,印證了一種趨勢——消費者渴望在購物中獲得文化認同與情緒價值。這種轉變背后,是商業邏輯的深層革新:傳統文化需要年輕化表達,潮流文化需扎根情感聯結。
在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下,非遺從展館、工作室走向商圈,這種跨界融合不僅為傳統文化找到現代表達,更在城市商業生態與消費升級之間架起了橋梁。這種“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新模式將成為激活城市消費的新引擎。
特約記者 / 王玉龍
編輯 / 孫沖
圖片 / 王玉龍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