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的話做出“回應”是維持關系最基本的行為。
這種回應可以是語言、表情或動作,本質是對他人傳遞的信息作出反饋;
把自己的想法用恰當的方式發出,力求被別人準確接收到,以建立社交關系。
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下有一個詞叫做“不回應”,這篇文章將告訴你一個真相,不回應能幫助你在人際交往中掌握主動權。
沉默不是冷漠,是掌控節奏的智慧
不回應是在思考后選擇進行戰略性沉默,個體選擇暫時的安靜沉默,以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提出自己的意見;
分析后的回復對結果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沉思將增強觀點中的說服力,也將拔高決策的理智性。這是一種高效的溝通技巧。
如若不經思考,急忙下的論斷可能漏洞百出或不合時宜,鬧出許多誤解和尷尬。
行為主義心理學說明人的行為遵循“刺激—反應”的模式,這一理論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外界刺激和機體的反應來解釋。
意味著當他人傳達帶有情緒或目的的溝通信息刺激時,絕大數人會立即啟動自動化反應,而這種即時回應往往伴隨著“情緒劫持”,即:
人們對特定的觸發物產生習慣性和情緒化的反應的現象。
完全的下意識回答觸發的是你的心理防御機制,為了掩飾維護自己難免脫口而出欠缺理智的話。
不假思索不僅會說出令你事后后悔的內容,也會暴露你對某件事物的刻板印象。
假如你還帶著尚未處理好的壞情緒,為了馬上回應而回應的行為大概率會殃及無辜,把自己的焦慮和不認可轉移到外部。
當回應成了被動,你該暫時“失聲”
不回應是給內心留白,抑制了馬上回應的本能沖動,為自己爭取時間。
預留心理空間進行清醒地思考,是控制談話節奏的關鍵轉折點,避免陷入直線或極端的思維想法中。
話語權也是權力關系的體現,持續的回應相當于默認了對方設置的對話框架,不回應是創造新的模式,拒絕進入對方的套路,迫使別人調整策略。
要注意的是,如果別人試圖通過攻擊性言語或情感勒索對你進行操縱,你的正面回應和負面回應都是在給予關注,助長其行為頻率。
不回應則是強行切斷了關聯,使對方無法通過一貫的手段獲取反饋,最終對方的行為頻率會大幅下降。
不回應模式能在復雜的人際中重新掌握主動權的原因是出于“認知閉合理論”,該理論指的是:
個體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對于確定性答案的強烈愿望。
強調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感時,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那些已經令你感到不適、入侵你的人或者急迫要你做出反響的話語發出者;
傾向你能盡早做出清晰明確的回復以消除內心的不安,你的不回應將把矛頭轉向他們自己,使他們陷入自我懷疑。
不回應,是一種邊界感更強的自我表達
回應與過度解釋都是對別人的隱性認同,賦予了他人影響你決策的權力,出讓了自己的一部分自主權和主體性。
據理力爭時恰恰也反映別人的“認可”和“同意”對你非常重要。
沉默成為保護自我完整性的方式,用沉默來說明“你的情緒是你的課題,我不想進入你的道德綁架或情感脅迫”。
同理,當你是很急迫想得到別人時時即刻回應的那一方,謹記“課題分離”:
在人際關系中,明確區分自己的責任和他人的責任,避免因混淆課題而產生的不必要的焦慮或沖突。
最主要的是明白不回應本身是策略性的做法,是在你老是會下意識強迫性回應時,有意識的溝通技巧,提醒你可以選擇不參與。
沉默是工具,不是目的,背后有思慮周全的心理建設,缺乏思考的沉默會變成情感冷暴力和情感隔離;
過度掌握主動會激發對方的挫折感,把自己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
正確的不回應表現為培養出延遲滿足能力,抵抗了即時回應沖動,清晰穩定自己的心理邊界;
明確不回應是捍衛邊界的手段,且能在不同情境中靈活調整不回應策略的強度和時長,做出動態的抉擇。
能自由選擇何時開口以及何時不開口,沉默和言語成為從容的選擇而非被迫的應對時,才是對主動權最有力的掌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