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孫明經在自流井鹽場拍攝時,鏡頭不慎沾到濺起的鹵水滴,歷經九十年光陰,竟在膠片上析出了礦物般的記憶。當冷光掃描儀滑過畫面,赤膊鹽工脊背的鹽漬、天車榫卯間填塞的竹篾、輸鹵枧管上斑駁的桐油印,便在數字光暈中次第蘇醒,將一個浸泡在鹵水里的千年工業文明,重新攤開在時光的顯影液中。
自貢鹽場地處四川盆地南部,境內無天然河流直通長江,釜溪河(鹽井河)成為唯一的外運通道。
這條全長115公里的河流,從自貢市區流經富順縣,最終在瀘州匯入沱江,但其航道異常艱險:從自貢至瀘州的河道中,分布著重灘、仙灘、沿灘、鴉灘等27處險灘,其中“Z”形礁石峽口的仙灘段,水流速度達8米/秒,被船工稱為“鬼門關”。
為應對復雜水情,自貢船工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出“歪腦殼船”(學名櫓船)。這種船型船底鋪設雙層夾板增強抗沖擊性。底層橫放,中層豎放,頂層斜放,利用重心偏移抵消船體傾斜,每船可裝載1200個鹽包(約15噸)。鹽包外層用**浸油竹篾*包裹,內層襯芭蕉葉防潮,確保長途運輸鹽質無損。
1938年 “川鹽濟楚” 期間,自貢鹽產量激增40%,80%通過釜溪河外運。船工們采用“夜航制”(船頭掛“桅燈”),將運輸效率提升30%,月均運鹽1.2 萬噸。民國時期自貢鹽運年收入達1.2 億元銀元,占四川財政收入的25%,支撐起西南半壁江山的食鹽供應。
1908年的自流井鹽巖區,天車構成了城市的垂直天際線。這些由200-300根杉木捆扎而成的龐然大物,通過竹篾繩榫卯結構形成中空塔體,平均高度達30米,最高者如源通井天車(1895年建成)高達42米,遠超周邊民居。
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柏石曼當年拍攝的照片顯示,天車群以鹽井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在釜溪河畔形成“木塔森林”,其密度之高使自流井獲得“天車多如麻篩”的戲稱。
與天車的高聳形成對比,自流井的民居以平房為主,構成“鹽井-住宅-灶房”三位一體**的空間。鹽工寮棚,用竹編夾泥墻和杉樹皮屋頂搭建,面積約10平方米,容納4-6人居住。這類建筑沿鹽井周邊密集分布,形成“井灶相連”的格局,工人從宿舍到井口僅需步行5分鐘。
自貢鹽井的開鑿史可追溯至東漢章帝時期(公元76-88年),但真正改寫鹽業技術史的是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的卓筒井技藝——人類首次用“圜刃”鉆頭(鋼鐵鍛造的沖擊式鉆頭)鑿出直徑僅10厘米的小口深井,較歐洲早800年實現“機械鉆井”。
至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燊海井(今屬大安區)以1001.42米深度成為世界首口超千米深井,其“天車”井架(用數百根杉木捆扎而成,高40米)、“碓架”沖擊系統、竹篾纜繩傳輸技術,構成古代深井開采的完整技術體系。
民國時期,自貢鹽井數量達1300余眼,其中富榮東西場(今自流井、大安一帶)占90%,形成“一井一灶”至“百井千灶”的生產集群。井型按鹵水類型分為“黑鹵井”(產高濃度鹵水,含鹽量達30%)、“巖鹽井”(需注水溶采)和“天然氣井”(兼產井火,用于煎鹽),1940年統計顯示,單井日產量最高達80立方米(黑鹵井),天然氣井日產能可供50口鹽鍋晝夜燃燒。
民國時期自貢鹽場的水牛動力絞車,由直徑1.5米的楠木絞輪、竹制纜繩與牛皮韁繩構成,通過4-6頭水牛(多為川南“敘府牛”,肩高1.4米,體重500公斤)環繞牽引,形成圓周運動。
絞輪下方連接“汲鹵筒”(竹制或鐵皮圓筒,容量200斤),通過“地輥”“天輥”雙滑輪系統,將鹵水從井下提至地面。據1934年《四川鹽政史》記載,單臺牛推絞車日提鹵量達20噸,效率為人力踩踏的10倍,而飼養成本僅為蒸汽機車的1/5(每頭牛日耗草料15公斤,約合0.15銀元)。
鹽場催生了獨特的“牛推戶”群體,他們既是畜力所有者,也是技術經營者。據1941年《自貢鹽工調查》,富榮鹽場共有牛推戶1200余家,戶均養牛25頭,通過“按鹵分成”與鹽井主合作(每提100擔鹵分得1擔鹽)。
3萬頭水牛的草料需求(年耗草量15萬噸),催生了周邊“草市壩”專業市場。榮縣、威遠等地農民辟出“草山”,專種芭茅、蘇丹草,通過釜溪河船運至自貢,形成“春割冬儲”的供應鏈。1935年草價波動直接影響鹽價:每擔草價上漲0.1銀元,鹽價即跟風上漲**5%。
在民國自貢鹽井的井口(直徑約15-20厘米)周圍,永遠圍繞著忙碌的身影。最核心的裝置是“天車”木質井架(高30米),其頂部的“天輥”通過竹篾纜繩連接井下鉆頭(“銼”),而井口地面的**“碓架”**(長8米的木質杠桿)由6-8名工人輪流踩踏,通過杠桿原理將重力轉化為鉆頭的沖擊力。1919年《川鹽紀要》配圖中,一名工人正半跪在井口,雙手緊握“轉槽子”——這個由環形竹篾與“心”形鐵環組成的裝置,是實現鉆頭360度旋轉的關鍵部件,其設計比西方同類技術早700年。
井口工人多為“山匠”(技術工人)與“扇泥工”(苦力),前者需掌握巖層識別、鉆頭更換等核心技術,日薪0.5元(約合1930年大米2.5公斤);后者承擔重體力勞動,日薪僅0.2元,且需自備草鞋(每月磨壞3雙)。他們的著裝極具辨識度:上身赤裸(僅著單褲衩)以適應井下40℃高溫與90%濕度,腰間系著浸過桐油的草繩(防鹵水腐蝕),腳踝處纏著“井神符”(棉麻布條繪朱砂井神圖案),據1941年調查,85%的工人相信這能避免塌方事故。
井口區域是封建把頭制與行會技術壟斷的核心地帶。把頭(工頭)掌握招工權,新工人需繳納“拜師費”(相當于1個月工資),并簽訂“生死狀”(注明工傷不賠)。技術傳承依賴“三年學徒制”:學徒前半年只能負責遞送工具,后兩年跟隨師傅學習“聽聲辨巖”(通過鉆頭撞擊聲判斷地層),滿師時需獨立完成300米井段開鑿,方可獲得“山匠”資格。
1929年的自貢鹽場,工人用竹篾包裹竹管的場景,選用生長5年以上的楠竹(直徑30-40厘米),在冬至后砍伐(此時竹纖維最致密),鋸成1.5米長的管段,用火烤矯正彎曲,去除竹節內膜后,用桐油浸泡3遍(每遍間隔24小時),使竹管耐腐蝕性提升3倍,使用壽命從1年延長至3年。
工人手持**0.5厘米寬的竹篾條,以“人”字形交叉法纏繞竹管接口處(每厘米纏繞3圈),形成厚度達1厘米的保護層。關鍵部位(如彎頭、三通)采用“螺旋纏法”,篾條間距控制在2毫米,確保承受8個大氣壓不滲漏。1929年《四川鹽政史》記載,熟練工人每日可完成10米竹管的包裹,新手需練習3個月才能達標。
1929年的自貢鹽場,木質提鹵高架如巨人般矗立在釜溪河畔,55米高的杉木井架由百根原木榫卯而成,頂部滑輪在烈日下投下細碎陰影。地面工人齊聲發力,手掌粗的竹篾纜繩繃直如弓弦,木桶破水而出的瞬間,鹵水順著桶沿滴落,在井壁石板上敲出密集的鼓點。當木桶抵達頂部平臺,傾斜的鹵水如銀鏈般注入天鍋,蒸騰的水汽與井架的木香在烈日下交融。
這套竹木搭建的提鹵系統,是成本與效率的精妙平衡——800銀元的造價僅為蒸汽機車的十分之一,卻能在丘陵間自由生長,用桐油浸泡的竹篾纜繩將植物纖維的強度發揮到極限。每日7.04噸的提鹵量,相當于320人次挑夫的苦力總和,卻讓六名工人的肩頸在六年內全部勞損。
大墳堡鹽垣位于今自貢市大安區,地處富榮東場核心區,東臨釜溪河支流威遠河,西接大安寨天車群,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井鹽交易市場。其占地達500畝,由12條主街、8個過秤場、36座鹽倉構成,鼎盛時期(1942年)日均交易鹽量達2000噸,占自貢鹽場總產量的60%,年交易額突破1.5億元銀元(相當于同期四川省財政收入的1/3)。
每月初一、十五由“富榮東場鹽商同業公會”召集60家核心鹽商,根據鹵水成本、燃料價格、運輸費用議定“基準價”,如1936年“火花鹽”基準價為**每擔(100斤)法幣8元*,上下浮動不得超過10%。鹽商可提前3個月預訂鹽產,繳納30%訂金,降低生產風險。1940年統計,鹽票交易占比達40%,形成早期的商品期貨市場雛形。
鹽垣內設有12家錢莊,提供“鹽倉質押貸款”(以鹽包作抵押,按市值70%放貸)、“匯兌現銀”(收取1%匯費,3日內可匯至重慶、貴陽)等服務。1938年“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入駐后,推出“鹽運債券”,年息6%,募集資金用于擴建碼頭。交易雙方無需現銀交割,通過錢莊在“鹽垣總賬簿”上劃撥,減少現金流通風險,該制度比上海錢莊的“匯劃莊”早出現20年。
1938年,金陵大學教授孫明經率隊赴自貢拍攝紀錄片《自貢井鹽》,留下現存最早的鹽商合影。其中一張照片顯示,王三畏堂、李四友堂等“四大家族”鹽商們代表身著綢緞長衫,手持折扇。與孫明經(右一)在院落合影。
1929年自貢車鹽工人普遍赤膊,僅穿粗布短褲(褲腰用麻繩綁扎),光腳踩踏鹽車木杠。夏季高溫時,部分工人甚至全裸,架子右邊的布用來在有外人進來時遮擋羞處。
為防止鹵水腐蝕皮膚,工人會在肩頸、手臂涂抹桐油,形成黃褐色保護膜。冬季則用棕片縫制圍裙御寒。一件粗布短衫價格0.5銀元,相當于工人3日工資。若全年損毀5件,需支出2.5銀元,占年收入的12.5%(1929年自貢鹽工年均收入約20銀元)。赤裸勞動可減少衣物磨損,節省布料成本,同時避免因汗水浸透衣物導致的皮膚病治療費用(當時疥瘡治療費約0.3銀元/次)。
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工廠法》,規定工人需著“蔽體衣物”,但自貢鹽場以“特殊行業豁免”為由拒絕執行,鹽務總局在《自貢鹽工調查報告》中承認:“赤裸勞動實為維持生產之必要手段,若強制著裝,鹽價將上漲20%,引發民生危機。”
1929年的自貢鹽場,人力銼井,核心工具“圜刃銼”由熟鐵鍛造,重500斤,需12名工人同步踩踏8米高的木質碓架,通過杠桿原理提升鉆頭沖擊巖層,每日平均進尺僅0.3米。巖屑清理依賴“扇泥筒”,每日重復操作120次,效率極低——500米深鹽井需4-5年開鑿,人力成本占總投資60%。
工人赤膊作業,僅著粗布短褲,長期接觸鹵水導致皮膚角質化,跟腱損傷率達100%,平均職業生涯僅8年。監工通過“紅油竹板”笞刑和“計米工資制”克扣薪資,72%工人有背部傷痕,實際日薪不足0.2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