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前夕,崇州市道明鎮的竹林在晨霧中沙沙作響,29歲的楊隆梅蹲在繼軍竹制品廠的車間里,指尖翻飛間,細如發絲的竹篾在模具上織出流暢的弧線。五一勞動節前夕,這位來自崇州市繼軍竹制品廠的技術總監、“90后”非遺傳承人榮獲四川省第九屆勞動模范稱號,她以創新為針、傳承為線,用十年青春將傳統竹編技藝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斬獲50項專利:讓“老手藝”有了“新”活力
2013年返鄉接手父親留下的竹編廠,面對被火災燒毀的半面墻和倉庫里滯銷的 5000 個竹筲箕,她直言:“再不轉型,竹編只能活在博物館里。”為拓寬竹編的市場空間與行業影響,楊隆梅先后赴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四川大學等高校進修,將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竹編技藝深度融合。她以道明竹編 28 道傳統工序為根基,結合生活美學與時尚潮流,對竹編工藝進行系統性改良,推動這項傳承千年的技藝從實用器物向多元藝術形態轉型。
在她的設計下,竹編不再局限于傳統農具與包材,而是衍生出豐富的現代產品體系:以隔熱鍋圈為原型的竹編戒指、鎖骨鏈,將實用功能與時尚美學巧妙結合;平面竹編圖案被創新應用于皮包裝飾,賦予傳統工藝新的時尚表達;大型竹編公共藝術裝置、景觀造型等,更讓竹編從 “田間” 走向 “公共空間”,成為城市與鄉村的獨特文化符號。經過多年實踐,她帶領團隊實現竹編工藝的技術突破,成功將竹篾剖至28層,達到“薄如蟬翼”的精細水準,開發出3大領域、9 大系列、1300 種定制竹產品,獲得版權專利50余項。
2023 年成都大運會期間,楊隆梅設計的芙蓉花竹編胸針作為官方伴手禮,憑借精湛工藝與文化內涵廣受好評。如今,從崇州竹藝村走出的竹編首飾、燈具、家具及戶外造景等產品,已憑借當代審美與優良品質暢銷全國,并遠銷海外,實現銷量與口碑雙豐收。正如她所言:“希望讓手藝變為藝術,讓藝術回歸生活。” 她用實際行動,讓道明竹編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落點。
3000雙手的非遺賬本:用竹絲“織”出鄉村未來
2020 年,楊隆梅在竹藝村創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探索出“公司 + 基地 + 農戶”的產業模式,推動非遺竹編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她整合全鎮竹編資源,將最初10多位技師的“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 50 多位核心技師的專業團隊,通過統一設計、分散生產、集中銷售的標準化流程,帶動 3000 余名當地群眾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其中包括大量女性、留守老人與殘疾人,人均年增收 5000—12000元。
為夯實非遺傳承的本土基礎,她免費開展技術培訓,將 “十字編”“六角眼” 等傳統技法轉化為可復制的教學課程,吸引更多人接觸竹編藝術。同時,她積極拓展“非遺 + 旅游”業態,將工作室打造成非遺研學基地,年接待游客及研學群體兩萬余人次,讓竹藝村成為展示道明竹編的重要窗口。
楊隆梅還積極推動道明竹編與國際接軌,拓展其文化影響力。多年來,她跟隨國家文化部的腳步,前往德國、英國、希臘、土耳其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竹文化。她自豪地說:“現在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同時還有文化使者的身份,讓我可以作為竹文化傳播的使者去傳播我們的中國文化。” 這份自豪,溢于言表。
此外,她積極與沃爾瑪、maxmara 等國際品牌合作,實現跨界發展,將道明竹編帶上了國際舞臺。在這個過程中,她將國外的見聞與感觸融入到竹編作品的創作中,賦予作品更豐富的內涵。“我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去看看世界的夢想。” 楊隆梅感慨地說。2023 年,在她的帶領下,團隊打破常規,開拓市場,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高達600多萬元。
和眾多非遺技藝一樣,“傳承” 也是道明竹編面臨的重大挑戰。楊隆梅坦言:“年輕人是感興趣的多,愿意沉下心來以竹編為長久目標的少。”為激發年輕人的興趣,實現跨代傳承,她通過“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 及線上平臺傳播,持續激發年輕人對竹編的興趣,為這項古老技藝注入新的活力。
從工藝創新到產業賦能,楊隆梅用 12 年時間,讓道明竹編從面臨轉型困境的傳統手藝,蛻變為帶動增收致富、承載文化自信的特色產業。作為 “90 后”非遺傳承人,她用堅守與實踐證明:當非遺與時代同頻,既能守住傳統的 “根”,也能開好創新的 “花”,更能鋪就鄉村振興的 “共富路”。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陳秋妤 供圖 受訪者 編輯 曾雪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