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參數。
文 | 佘宗明
「為什么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同質化?」去年3月,某汽車媒體拋出了這么個問題。
這不是沒來由的感喟。當前新能源汽車在性能參數、外觀設計、智能座艙、動力電池、底盤配置、智駕方案等方面都存在同質化現象。
你認或不認,現實就擺在那:在當下,車圈「抄作業」現象太普遍——隱藏式門把手、封閉式前臉、貫穿式燈帶設計火,抄;轎跑風格車身、溜背式車尾、懸浮式車頂火,抄;車機系統界面,高度相似;核心配置,如出一轍……以至于有人調侃,車圈流行「連連看」游戲。
盲目跟風太多,鮮明價值主張太少。正因如此,當寶馬兩款新世代概念車亮相2025年上海車展時,不少業內人士都贊許有加:「駕」值創新上,還得是寶馬——寶馬新世代那頗具特色的風格,跟「我就是我,是人群中不一樣的煙火」的BGM很配。
▲BMW首創全景iDrive很有自身特色。
這其中,被車評人Cue得最多的,當數BMW首創全景iDrive,特別是行業首創的視平線全景顯示,跟幾成新能源汽車標準配置的中控大屏比,它更自然也更安全。
本質上,這是寶馬對「駕」值創新的獨特闡釋:「駕」值創新,落點依舊是提升駕控樂趣(簡稱「駕趣」)。
以駕趣為導向,指向很清晰:人的感受比堆料的多少重要。正是這樣的導向,將寶馬的「智能觀」「安全觀」跟很多車企區別開來。
01
有心者會發現,這次上海車展上,寶馬展臺有些獨具一格:它看上去就像是個「巨幕影院」版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在上面,參觀者可沉浸式感受BMW首創全景iDrive與新世代操作系統X帶來的特別人機交互界面。
如果說展臺設計也是某種語言,那其表達的要義就在于那兩個字:駕趣。
早在燃油車時代,寶馬就以操控性能著稱,成了駕趣的代名詞。
駕趣對應的是駕駛體驗。都知道,隨著汽車進入電動時代,大馬力已不再遙不可及,性能閾值也持續突破,「冰箱彩電大沙發」和會加熱按摩的座椅已成標配。
但在寶馬看來,真正的駕趣并非簡單的電機強勁輸出或座椅推背感,而是加速、轉向、底盤、制動與駕駛者之間直覺協作帶來的「人車合一」體驗。
寶馬將其拆解為了兩點:「悅駕」(BOOST),車要開得快,跑得久,剎得穩,真正實現車與人溝通如一;「悅享」(EASE),讓信息傳遞「零層級」,駕駛專注「零打擾」,駕乘體驗「零壓力」。
無論是燃油車時代還是新能源汽車時代,寶馬都很重視精準的后輪驅動、獨特的轉向調校帶來的出色操縱感。
在今天,提升駕趣之路在何方?循著「無智能不未來」的方向看去,答案已若隱若現:智能化。
▲寶馬展臺就是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的放大版。
寶馬也早早意識到了這點,在智能座艙、智駕系統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出「智能加持」「油電同趣」的豐富產品陣容,著力用智能化重塑駕趣。
由于秉持駕趣導向,寶馬對智能的認知有別于許多車企。
近年來,受「軟件定義汽車」「汽車是另一個手機」等觀念影響,有些車企把車機做成手機,把智能設備生硬地置于車內,言必稱「顛覆」「再造」,似乎車已不車,只是個IoT終端。
但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卻說:「我們不生產車輪上的智能設備,我們將智能真正地融入汽車!」
寶馬沒有兜售「汽車Bot(機器人)」的概念,而是讓汽車先回歸汽車,以駕駛者為中心去塑造智能邏輯。它強調的是駕駛體驗,而非技術堆疊。
02
此次寶馬首次以完整合體形式公開亮相的「新世代」技術集群,之所以被寶馬視作「寶馬創新的集大成之作」、寄予「寶馬轉型的里程碑式產品」厚望,就在于它對駕駛體驗的革新。
「新世代」三個字,本就帶有面向未來的意味。新世代的未來感,首先就體現在駕趣上。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發布會上就說:「如今,我們正將智能純粹駕趣提升至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寶馬集團的創新成果就是新世代,以寶馬獨特之道,創智能未來出行。人工智能賦能、駕駛動態、動力總成、電池技術、操作理念、數字化和生產——新世代在每一個維度上都代表著全新一代產品。」
最典型的注腳就是,在智能座艙方面,寶馬并未采取其他車企「屏幕堆屏幕」的常規操作,而是以視平線全景顯示重新定義人車交互。
▲BMW新世代「視覺錐」系統分層信息排布更切合司機駕控需要。
這塊橫跨整個儀表臺的玻璃屏幕,將虛擬與現實世界無縫融合,用戶無需在復雜菜單中反復操作,通過手勢或語音即可完成指令。
別小看二者的區別:得看到,現在但凡是款新車,都愛炫自己的智能座艙,特點都是將大量信息置于中控屏,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每次信息獲取和交互操作,都會發生視線轉移,這會讓司機分心,帶來安全隱患。
BMW首創全景iDrive則堅持以駕駛員為本位,用超1米的超寬視域視平線全景顯示投影、全新的3D抬頭顯示、豎向雙輻超感智控方向盤及「自由剪裁」式設計的行業首創新世代向心中控等四項行業獨有的創新交互界面,替代了中控臺「按鍵森林」式設計。
通過「視覺錐」分層信息排布,駕駛員視線無需離開路面,即可獲取關鍵數據。
最小化視線轉移、最大限度方便「盲操」,便是寶馬對人機交互的注解:它不該是用智能設備干擾司機駕駛,而應是讓屏幕、語音、按鍵、信息顯示配合得恰到好處,讓智能輔助成為駕駛本能的延伸。
重點從參數堆砌轉向體驗升維,本質上是將「人的感受」作為智能升級的著眼點。
03
這倒不是說寶馬新世代的技術參數是弱項,而是說它提高參數不是為了堆參數,是為了提升駕趣。
基于全新一代智能電子電氣架構,充電10分鐘可補能300公里,第六代eDrive電驅系統效率提升30%……足以讓其在技術參數上傲視群雄。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BMW駕控超級大腦和全新BMW動態性能控制系統首次實現了動力傳動與駕駛動態的深度融合,以不到1毫秒的精準響應展現了真正的人車合一。駕駛員輕踩油門的瞬間,系統已同步完成扭矩分配、懸掛調校等復雜決策,甚至在非緊急情況下,新系統可實現145公里/小時以下98%的日常制動場景無需機械制動參與。
可以掌控BMW新世代駕趣概念車上18000牛米輪邊扭矩、最高3g橫向加速度與極限陡坡應對能力……還有什么比控得準、跑得快、剎得穩更能打動駕控愛好者心弦呢?
▲新世代車型的高性能核心還是為了提升駕趣。
駕駛體驗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齊普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安全第一」,而寶馬打造的駕駛模擬中心與嚴苛測試體系也在托起其「可靠性與安全性」的承諾。
寶馬不急著追求高階智駕全覆蓋或標榜「全程無干預」,而是聚焦于「人機共駕」的體驗優化,跟某些新勢力急著搶跑L3級自動駕駛的做法對比鮮明。齊普策的說法是,「我們追求的不只是炫酷的技術,而是提供讓客戶會用、敢用、能用的技術。」
高翔也說到:「中國合作伙伴常疑惑為何我們在技術集成時推進速度較‘慢’,這源于寶馬對安全底線的堅持。我們不是慢,而是花大量時間進行技術驗證和極限測試。任何可能分散駕駛員注意力或影響車內安全的設計,我們都會反復驗證測試,確保萬無一失。」
「欲速則不達,安全才智駕」的觀念,在前段時間官方為狂奔的智駕宣傳按下「急停鍵」的背景下,顯得更加務實。
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曾說過:在自動駕駛方面,我們不能滿足于99%的安全性,必須追求99.99%的精準。安全性達到98%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越往后越困難……最后的部分難度最大、耗時最久。在「99.99%」到來前,車企們永遠需要保持必要的審慎。
04
「駕」值創新重在駕趣提升,那何以實現這類「駕」值創新?
寶馬給出的答案是:打出「全棧自研技術矩陣+深度本土化戰略」的組合拳,在善于創新的地方去做創新。
新世代車型搭載的三大突破性創新技術——寶馬獨創BMW駕控超級大腦、BMW首創全景iDrive、革命性大圓柱電池,讓智能駕駛樂趣再次得到革新。這使得新世代不僅代表著某款車型,更標志著寶馬在設計、技術、理念三維度的全面躍遷。
▲新電子電氣架構與高度集成的超級大腦長什么樣?
此次上海車展中,齊普策多次提到中國,強調「在中國、為中國,以中國速度創新」「中國市場在寶馬全球創新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彰顯,并在新世代技術創新的跨越式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中國專屬車型」「中國速度創新」「中國生態融合」幾大關鍵詞,也將「重視中國市場」寫在了臉上。
寶馬特別突出中國,還將專門推出首款中國專屬新世代車型,原因很簡單:中國市場巨大,中國創新生態繁盛。
作為汽車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也是智能化技術最集中的孵化地、數字化應用最活躍的創新試驗田。用齊普策的話說,「能在中國出色就能在全世界出彩」。
因而,跟之前跨國車企本土化止于配置調整或功能適配不同,寶馬是在新世代研發之初便大量集成中國方案,從研發到生產全鏈條都寄托于中國創新生態——主導新世代車型開發的是寶馬中國團隊,電池技術與智駕算法團隊也在中國。
可以說,寶馬不是在表層融入中國元素,而是在底層代碼里刻入中國創新基因。
接入DeepSeek,與阿里共建AI智能體,跟華為打通鴻蒙生態,和寧德時代深化電池合作,與字節跳動共同探索AI賦能營銷……看得出來,在中國已成原始創新策源地的當下,寶馬很善于借勢。這是其「攜手本土先鋒企業,快速將突破性技術落地」的內涵所在。
▲全新BMW智能個人助理也在上海車展上首次亮相。
到頭來,無論是兩大中國專屬AI智能體「用車專家」與「出行伴侶」,更合乎國人駕車習慣、駕控需求,還是從車載導航到語音交互均進行了本土化精準調教,UI界面融入了「二十四節氣」動態主題,抑或是定制版高德地圖可實現3D實景導航,都很切近中國用戶生活場景,為駕趣做了加法。
05
在很多車企沉迷于堆料炫技的當下,寶馬將提升駕趣作為「駕」值創新的出發點,無疑頗具啟發性。
齊普策說,新世代是寶馬面向未來寫的一本新書,為大家呈現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負責任的未來豪華出行。
「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負責任」,都離不開一個「人」字。
評判技術創新與應用的價值有很多條標準,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否更好地服務于人。
汽車也是如此:技術升級的落腳點不該是代碼迭代、算法優化本身,而應是體驗改善、關懷強化——公眾想要的汽車,不是冰冷的鋼鐵匣子,而是善解「人」意有溫度的出行伙伴。
某種程度上,「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參數。
?作者 | 佘宗明
?運營 | 李玩
轉載須經許可
廣告合作請聯系微信號:rabgogo88
或手機號:18810070968
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