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上海車展,今年的寶馬展臺很不一樣。
觀眾進入寶馬展臺,仿佛進入一個“巨幕影院”版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新空間。
在這個新空間,有一個碩大的寶馬方向盤和大屏幕,觀眾可以近距離、沉浸式在寶馬展臺感受下一代人機交互帶來的全新體驗。
作為一位擁有12萬公里安全駕駛經驗的寶馬車主,看到寶馬展臺前人山人海的人氣,感慨萬千,忍不住想起了2017年那次全新寶馬5系上市時給行業帶來的震撼。
當時,人工智能輔助駕駛和車載互聯網服務還是一個新概念,寶馬敢于“第一個吃螃蟹”,代表行業推出了“五維人機交互系統”,手勢控制、自然語音識別、中央液晶觸控屏、iDrive多媒體操作系統和熱敏按鍵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能夠滿足用戶在不同時刻、不同情景甚至不同心情條件下的車輛功能操作。并且,在那個時候,寶馬就應用現在流行的自然語言識別系統,升級了云端互聯功能,讓寶馬汽車變成了一臺科技智能互聯網終端。
此后行業發展趨勢證明,寶馬引領了潮流,寶馬的創新實踐成為了行業共識。
而這一次,寶馬再次拿出準備已久的創新黑科技,推出了BMW新世代多項首創技術。上一次,承載“五維人機交互系統”的,是寶馬的全新5系產品,而這一次BMW新世代不僅僅是一款車,更代表寶馬集團對未來汽車的新思考——擁有全新設計、全新架構、全新數字化交互以及多項劃時代首創技術集群,是創新的集大成者。
為了讓BMW新世代名副其實,更早之前,寶馬集團已經陸續發布了全新一代智能電子電氣架構,以及三大突破性創新技術,包括BMW首創全景iDrive、寶馬獨創BMW駕控超級大腦(Heart of Joy)、革命性大圓柱電池,這些新技術都將應用于BMW新世代車型。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先生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首款國產BMW新世代車型測試車已在沈陽下線并開啟全面測試,明年與中國消費者見面。
當然,展臺呈現出來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只是冰山一角,透過這場車展,我們應該看到寶馬新世代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所推行的這種技術和理念的創新,能夠給用戶帶來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負責任的出行體驗,帶動行業進入下一個駕駛時代。
01
從駕駛樂趣到智能駕駛樂趣
我的讀者朋友們,大家提到寶馬汽車,腦海里蹦出來的第一個關鍵詞什么?
不要思考,快速告訴我答案。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駕駛樂趣”。
在影視劇中,出現寶馬汽車時,視角往往是駕駛者,而不是其他車內人員。比如湯姆克魯斯的《碟中諜》系列,有大量呈現寶馬“駕駛樂趣”的鏡頭。
事實上,駕駛樂趣一直寶馬的品牌核心。在我周圍,寶馬車主大多也都是自己駕駛,很少請司機,關于寶馬的駕駛樂趣,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評價就是“人車合一”。說一個小細節,寶馬中控屏,角度不是朝著正中間,而是朝著駕駛者傾斜的,駕駛者可以更便捷地看清屏幕呈現內容。
現在,透過這一屆上海車展釋放的信號來看,寶馬要對駕駛樂趣升級了。未來,提到開寶馬最核心的標簽,我們要適應“智能駕駛樂趣”這個新定義。
沒錯,就是智能駕駛樂趣。
從“駕駛樂趣”到“智能駕駛樂趣”,寶馬帶來了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BMW首創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
BMW首創全景iDrive,憑借四大全新交互界面,重新構建人與車的對話方式。行業首創的超寬視域視平線全景顯示,將駕駛信息、導航指引與環境數據無縫融入前方視野,營造更現實的沉浸觀感,成像面積達40英寸。
再度升級的全新3D抬頭顯示,以更清晰、更立體的成像效果,分層設計引導“視線向前”,讓關鍵數據觸目可及。顛覆性的豎向雙輻超感智控方向盤,握持時雙手自然搭在“最佳駕駛位”,拇指尖掃過區域可覆蓋所有物理功能按鍵。而采用行業獨有的 “自由剪裁” 設計的 新世代向心中控,將屏幕向駕駛者一側傾斜17.5°,減少操作時視覺遮擋的同時,將更高頻使用的功能分布于更靠近駕駛者的屏幕區域,讓交互體驗既便捷又充滿科技美感。
而為中國量身定制的中國版本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完成。優化中國用戶常用五大用戶場景的10個本地化交互體驗,更具“中國味”,精準貼合中國用戶的偏好。
說實話,對外我這種既深度體驗過傳統燃油車,又體驗過各類智能汽車甚至無人駕駛汽車的駕駛者,已經忍不住想盡早體驗這種新世代的產品了。好在,BMW新世代產品不會讓人等太久,寶馬給出的計劃是,在2026年-2027年,將推出包括新世代車型在內的20余款BMW新車,到時候可以上路體驗了。
02
中國,正在成為寶馬創新中心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是寶馬全球第一大市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正在成為寶馬集團越來越重要的創新策源地,現在的寶馬汽車,總能看到無處不在的中國智慧。
去年夏天,我攜帶全家人去沈陽走訪學習。在中國工業博物館,聽到講解員解讀寶馬鐵西工廠的中國創新實踐。在鐵西,寶馬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整車工廠,進行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率先落地。
以智能質檢系統為例,寶馬在這個工廠大規模應用AI和數字化技術,目前已上線約100項AI應用,很多都是率先在中國進行實踐落地。還有我們熟悉的5G技術,得益于中國5G技術的強大基礎設施建設,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實現5G信號全覆蓋,是全球首個5G智能互聯的汽車研發生產基地,使增強現實(AR)、實時視頻傳輸等技術得以落地。
寶馬在沈陽研發中心還擁有國際領先的EMC電磁兼容實驗室。相較于行業通例的30伏/米電磁測試場強,寶馬的測試場強平均可達100伏/米,極限值更可達140伏/米。
自2010年以來,寶馬在沈陽生產基地已累計投入約1160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占比不斷增強。
這些年,寶馬先后和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寧德時代、中國聯通、四維圖新、華為等科技巨頭深入合作,還積極與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學校展開合作,讓更多的中國創新、中國服務,搭載到寶馬系列車型中。時至今日,寶馬在中國擁有德國以外最大、最完備的研發網絡,中國創新已經成為寶馬全球創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老寶馬車主,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羨慕現在的寶馬新車主”。這代更年輕的寶馬車主,趕上了寶馬X3、X5等重要產品中國本土生產的好時候,趕上了寶馬更多基于中國消費者定制的互聯網服務,趕上了AI大模型上車……
至于未來的BMW新世代,中國創新就更多了。
從核心的系統層面來看,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中有70%源代碼在中國開發和優化,背后離不開寶馬中國研發力量。去年,寶馬集團進一步提升中國研發部門的重要性,強化了團隊建設,在上海、南京等地,大規模招募中國本土研發人員。
如果說底層代碼的在地化構建是基石,那么用戶體驗層面的精細打磨則讓這份本土化更加可觸可感。作為德國之外唯一的SkyLab 人機交互用戶體驗研究中心(北京、上海),其團隊帶著對中國用戶行為的深度洞察,針對近100項功能細節展開精準調校。從界面布局的視覺動線設計,到語音交互的語義理解優化,再到手勢控制的響應邏輯適配,每一處改進都源自對中國用戶日常場景的反復推演,讓本土化特征在交互中自然流露。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些源自本土的數字服務不再是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通過與車載系統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符合中國用戶思維習慣的交互閉環。這次車展,首次呈現基于5大中國常用場景的10個用戶高頻交互體驗,從音樂、視頻到游戲、生活類應用等中國最熱門數字服務,也都讓人覺得,這一次的創新很有中國范。
正如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所言:“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對寶馬而言,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和重要的生產制造基地,更是創新中心。我們和中國發展同頻共振,同中國創新共生共進,與中國繁榮攜手同行。”
至于近期行業最熱鬧的新聞,則是寶馬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正式落地,以及國產大模型DeepSeek開始上車。
在阿里巴巴創新賦能下,“用車專家”和“出行伴侶”兩大中國專屬AI智能體也在車展首秀,明年就可以和消費者見面。而接入DeepSeek,標志著寶馬在構建本土化AI生態體系上的又一重要突破。未來我們期待,BMW智能個人助理將實現多場景對話理解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不僅能精準解析復雜語音指令,還可基于用戶習慣提供個性化服務建議,讓AI更好服務消費者在智能駕駛新時代的新需求。
03
安全為基,負責人的AI應用
近年來,智能汽車頻發的安全事故為行業敲響了警鐘。相關企業不能為了智能而智能,更不能為了快速讓各類AI智慧駕駛服務上車,而忽視對安全的追求。
我想,我們的行業應該達成這樣的的共識:所有智能技術與創新服務,都必須以安全為基本前提展開,沒有安全保障的技術創新,效率為0 ,就不應該推向市場。
對于寶馬來說,始終將安全視為底線。寶馬安全是一整個大體系,無法三言兩語說清楚。舉個小例子,當我第一次購買寶馬汽車時,北京一家4S店的工作人員就給我測試了寶馬汽車的極限剎停距離,多次測試都能在35米多一點停下。哪怕對于X1這樣的入門級車型,也保持了同級剎停領先。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寶馬更是提出 “負責任的AI”理念:在創新產品上車時,寶馬始終秉持 “安全優先”原則。為將安全落到實處,寶馬的車內設計雖配備大屏幕,卻依然遵循人體工學理念,確保駕駛員 “手不離方向盤,眼不離路面”,最大限度保障駕駛安全。
相較于行業內部分企業將用戶作為輔助駕駛功能的“測試者”,寶馬堅持 “創新以安全可靠為第一要務”,拒絕讓用戶承擔技術風險,堅決不把用戶當作“小白鼠”。這種以用戶為核心、將安全置于首位的創新,正是寶馬長期堅守的原則。
在此理念下,寶馬在技術創新中始終追求“化繁為簡”——不盲目堆砌炫酷技術,而是聚焦用戶實際需求,確保技術讓用戶易用且敢用,讓創新真正服務于用戶的駕駛場景。
前不久,工信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寶馬的技術安全實踐,正在為新規的落地寫下了堅實的注腳。
當行業還在爭論“智能與安全誰該讓步”時,寶馬用幾十年的安全技術積淀給出答案:安全不是技術創新的約束條件,而是定義創新價值的核心標準。從600萬份脫敏數據的謹慎使用,到多維人機交互的匠心打磨,再到擁抱政策要求的責任自覺,寶馬的實踐揭示出一個樸素真理:汽車工業的終極競爭,從來不是技術參數的比拼,而是對“四個輪子上的安全”的本質堅守。
在智能汽車駛向深水區的今天,這種將安全基因融入技術血脈的品牌自覺,或許比任何炫酷的AI功能都更具行業啟示。畢竟,汽車是用來開的,不是一個“玩具”,只有讓用戶放心敢用的技術,才能真正通向未來智能出行的之門,才能讓安全為基的智能駕駛樂趣,變為未來的新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