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浙江嘉興某商場開業,紅色拱門上“胖都來”三個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開業當天,商場請來明星錄制祝福視頻,抖音直播間觀看人數突破50萬,網友卻炸開了鍋:“這名字確定不是胖東來失散多年的兄弟?”“‘胖都來’諧音梗扣分!建議改名叫‘瘦勿進’!”
更戲劇性的是,次日胖東來官方賬號便發布聲明:“已取證并向對方郵寄律師函。”這場“雙胖之爭”迅速登上熱搜,網友戲稱“這是商超界的《甄嬛傳》番外篇”。
其實,胖東來遇上這種不知死活硬碰的事例已經不止一回了。
2025年4月,新鄉某網店因將店鋪名從“胖東來超市”改為“胖東來甄選”繼續使用“胖東來”字樣,被法院判定構成不正當競爭,最終賠償15萬元。法官指出:“消費者會誤以為這是胖東來的‘甄選店’,屬于典型的‘搭便車’行為。”
2024年12月,某主播在抖音直播間使用胖東來門店視頻,宣稱“胖東來同款商品5折”,被判賠償200萬元。法院認定其侵犯商標權、著作權,并損害消費者知情權。
那么,像這樣的侵權案件,國家的法律法規究竟是怎么界定的呢?
比如《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里就明確指出,企業在產品或品牌起名時,不得使用與同行業在先有一定影響的他人名稱、簡稱、字號等相同或相近的文字?!斗床徽敻偁幏ā返诹鶙l也規定,企業名稱、字號若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名稱相似,且足以引發混淆,即構成侵權。
其中的三個關鍵點包括:
第一,行業關聯性。若“胖都來”與“胖東來”同屬零售業,風險更高;
其次是消費者認知。若網友普遍聯想到胖東來,則侵權可能性大增;
然后還有主觀意圖。比如“胖都來”曾經公開宣稱“學習胖東來模式”,就可能被視為是惡意攀附。
其實這些品牌名糾紛的背后啊,實則是流量焦慮的縮影。
比如在商超行業,胖東來那就是“頂流”。它在2024年營收突破150億元,國慶期間單店日均客流量超10萬人次,甚至還催生了“胖東來旅行團”。這樣的流量,誰不想蹭一把呢?
于是市場就冒出了各種蹭品牌流量的奇招,堪稱“三十六計”,我給大家挑幾個講講哈!
比如“明修棧道型”:像某網紅超市曾打出“胖東來平替”口號,推出“胖東來同款烤腸”,結果銷量暴漲了300%,這就是典型的蹭品牌流量的大招,而且現在還頗為流行呢。
另外還有種暗度陳倉型:比如某平臺的主播在直播間背景掛上“胖東來”燈箱,稱“與胖東來同源供應鏈”,僅此一招就創造了單場GMV破百萬的成績,你們說利益之下,還能缺少這些“勇夫”嗎?
再就是碰瓷營銷型:比如有個餐飲店啊,就曾推出過“胖東來聯名奶茶”,杯身還印有胖東來logo,后來被罰了50萬元。真是一個比一個膽大??!
當然,這些“勇夫”們雖然層出不窮,也各自爽了一把,但是一旦被舉報被監管部門盯上了,那罰起來也是毫不留情的。比如像針對胖東來的案件,可能就有至少三大殺手锏。
首先就是商標侵權,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怎么罰呢?一般最高可判賠500萬元;其次就是涉嫌虛假宣傳。《廣告法》直接上來就會給你補一刀;然后還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模仿胖東來的服務模式不違法,但你要是連Slogan、裝修風格這些都原搬照套,那就是觸犯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只要有人告,那是分分鐘鐘都能修理你的事。
大家可別小看了胖東來哦,戰略企劃槍手了解到,胖東來團隊在處理這類侵權糾紛案件方面手段還十分專業,經驗還灰常老道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胖東來到底有哪些防狼的高招。
首先是在證據收集方面,胖東來采用的是區塊鏈存證+全網監控的方法。
技術手段上,胖東來法務部使用區塊鏈存證工具,實時抓取侵權網頁、視頻,確保證據不可篡改;
另外還有人工篩查。胖東來設立了“打假專項小組”,每周匯總12315投訴、社交媒體舉報,重點打擊冒名銷售、虛假宣傳。
另外在法律W權上,胖東來的手段是批量訴訟+財產凍結。
首先是針對侵權網店,胖東來通常在取證后24小時內發送律師函,要求48小時內下架商品,這叫閃電戰;
對某些侵權頑固派和慣犯,胖東來會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凍結其支付寶、微信支付賬戶,迫使對方和解,這叫持久戰。
除了上面兩個大招,胖東來還主動開啟了品牌防御策略,方法就是商標矩陣+服務壁壘。
比如,胖東來已注冊了“胖東來”“DL”“DL MART”等45類商標,覆蓋零售、餐飲、物流等領域,形成了一條品牌護城河;胖東來還通過不斷提高服務壁壘,推出諸如“免費熨燙”“寵物寄存”“母嬰室”等差異化服務,提升品牌辨識度,降低被模仿的價值。
當然了,侵權行為,大部分是故意為之主動犯案的。但也的確存在著一部分企業是因為無知,缺乏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而被動成為侵權人的。那么,下面戰略企劃槍手給您整理好的避坑指南,您可千萬不能錯過了。
首先是起名避坑指南。您需要了解的是:
第一,查重三件套。企業名稱核準前,需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商標網、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確保字號、商標、著作權均無沖突;
第二,起名創意公式。避免“行業詞+吉祥字”(如“鮮豐收”“惠萬家”),可嘗試“創始人故事+行業屬性”(如“褚橙”“鐘薛高”)。
第三就是要學會利用防侵權三板斧。
技術監測手段有:使用“權大師”“白兔商標查詢”等工具,設置侵權關鍵詞監控;
輿情預警手段有:關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若出現“XX是XX平替”等話題,需立即排查;
最后是員工培訓:公司要定期組織《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培訓,避免員工在宣傳中踩雷。
那么,品牌流量是不是就真的不能蹭了呢?答案是:該蹭還得要蹭。那么,蹭流量的正確姿勢應該是什么呢?
咱們可以聯名授權,比如與胖東來合作推出聯名商品,需簽訂書面協議,明確商標使用范圍;還可以進行內容共創,比如邀請胖東來員工拍攝探店視頻,標注上“本視頻內容經授權使用”;也可以進行差異化競爭,比如學習胖東來“員工幸福感”管理模式,但需要打造自有IP和主題,如“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等等。這么幾套下來的話,蹭流量這種技術活,它還是企業推廣的營銷大招呢。
那么回到“胖東來”品牌被模仿侵權事件,它本質是一場“流量焦慮癥”的爆發。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企業與其絞盡腦汁蹭熱度,不如像胖東來一樣修煉內功——用極致服務打造口碑,用創新模式建立壁壘,用法律武器捍衛權益。
正如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所說:“真正的品牌,不是名字有多響亮,而是消費者愿意為你走多遠?!彼?,商業的江湖,拼的還是真功夫??!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