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由香港ESG協會與創新之道國際學院聯合主辦的ESG專題培訓課程在香港科學園拉開帷幕。來自金融、商業、學術等領域的眾多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圍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領域的前沿趨勢、實踐案例及技術創新展開深入探討,共話可持續發展新未來。
香港城市大學孫洪義教授表示,香港面臨環保痛點:香港人均垃圾量全球第五,亞洲第一,廢棄物回收率不足30%,香港的風俗文化不鼓勵二手物品的利用,二手市場的成本高而意願低。但香港同時擁有獨特的ESG優勢:香港具有國際化的法治與金融體系,可成為ESG對接的橋梁;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背靠內地產業鏈,面向全球資本市場;香港具有比較成熟的綠色金融工具,如碳交易、綠色債券等創新產品。
孫洪義認為,ESG不是選擇題,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共同使命。對年輕人來說,ESG 是職業發展的「黃金賽道」。據預測未來5-10年,中國ESG專業人才面臨缺口200萬-300萬。掌握ESG技能和證書,意味著在綠色金融、碳資產管理、環境保護、企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搶佔先機,提升就業機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觀塘區議員洪錦鉉介紹了ESG創新的「黃金三角」——長期主義的底層邏輯,他分享了一個公式:ESG創新力=技術×場景×價值的疊加。在技術層面上,我們不是為了追求ESG本身而應用技術,而是要利用技術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比如碳捕捉技術或AI優化能源效率等;在場景選擇上,則需從公司內部管理延伸至用戶端,讓用戶成為可持續行動的一份子;至於價值創造方面,ESG的終極目標在於打造更具韌性的商業模式。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永續經營,不只是「進行ESG」,更重要的是「以ESG思維重新審視企業運作」。當我們把ESG視為商業模式的底層代碼時,創新自然會發生,因為最理想的「永續」永遠是「可盈利的永續」。
南方科技大學ESG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張丹鳳在課程中為學員們解析ESG最新動向及國內外法規要求變化。她詳細闡述了ESG的概念、起源,深入剖析企業重視ESG運作的重要意義,並對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的動態進行了全面解讀,讓學員們對ESG的理論基礎與政策環境有了清晰且深入的認識。
圖注:張丹鳳、Mike Lee、倪漢順、劉凡、徐湉在下午的課程分享
當天下午的課程同樣精彩紛呈。張丹鳳、Mike Lee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諸多乾貨,為企業出海及在國際市場中踐行ESG理念提供了對策探討。與主講嘉賓互動交流的學員及來賓包括浩天律師事務所雙碳及ESG法律服務中心負責人陶毓和專程從澳門科技大學赴港參加的上海市健康安全環境(HSE)研究會秘書長蔡東升。
香港環保科技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倪漢順帶來了《香港廢棄物智能回收系統與處理技術》的專題分享。他從廢棄物現狀入手,系統介紹了香港先進的智能回收系統,以及廢棄物處理的前沿技術與設施,讓學員們直觀感受到科技賦能環保的強大力量。
世界可持續發展標準組織秘書處秘書劉凡圍繞「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自我評估及戰略管理提升」展開分享,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ESG實踐指南。
上海博續科技CEO徐湉(專委會副主任)憑藉豐富的行業經驗,深入剖析了數字化與人工智能如何重塑ESG賽道。他指出,新興技術將為ESG數據收集、分析及決策帶來革命性變革,為行業發展開闢新方向。在隨後的現場答疑與討論環節中,學員們踴躍提問,與嘉賓展開熱烈互動,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據香港ESG協會會長邱奧雷介紹,協會致力於推動ESG理念在香港及亞太地區的實踐,通過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助力企業提升ESG管理水平,促進可持續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未來,香港ESG協會與創新之道國際學院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通過舉辦更多高質量活動,助力企業在ESG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