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說起曹營猛將,一般繞不開許褚、典韋、徐晃。許褚和典韋能躋身超一流猛將之列,緣何徐晃會止步呢?
建安二十四年冬,樊城外的雪地上,徐晃手提開山斧策馬而立。
對面是右臂傷愈不久的關羽,青龍偃月刀在寒風中泛著冷光。
這場對決為武圣最后一舞,本應是徐晃登頂超一流的絕佳舞臺——五子良將之首若能在此斬殺威震華夏的關云長,那么,步入三國超一流猛將似乎不在話下。
然而八十回合后,當關羽因臂傷漸顯疲態時,徐晃的大斧終究沒能劈開那道無形的天塹。
這場充滿宿命感的對決,恰似徐晃一生的縮影:總在距離巔峰一步之遙處戛然而止。
那么,這位三國第一斧將,為何會止步超一流猛將之列呢?筆者掐指一算,至少5大原因!
顏良二十合速敗:敲響實力上限的警鐘
白馬坡前,河北軍陣中飛出一騎,紅袍金甲如烈火燎原。
顏良三合斬宋憲、一合劈魏續,連曹營武力門面之一的徐晃也僅支撐二十回合便敗走。
要知道,此前徐晃曾五十合平許褚,而許褚與典韋、馬超這倆超一流猛將有平手記錄。
但面對顏良時,徐晃的潰敗速度令人咋舌,這暴露出其遇強則弱的致命缺陷。
老羅似乎下了這個定位:徐晃的武力巔峰,永遠止步于超一流守門員的角色。
重斧之殤:剛猛有余而靈動不足
演義中,用大斧的猛將并不多,比較知名的徐晃、邢道榮、徐質、兀突骨。
徐晃毫無疑問是最強斧將,兀突骨可能排個第二,但他無實戰戰績。
不同于關羽的青龍刀講究“拖刀計”的詭變,也迥異于趙云銀槍的“百鳥朝鳳”之精妙,徐晃的開山斧是典型的力量型武器。
徐晃能和許褚打平,很大程度是因為許褚的靈活性比較差。
面對顏良這種耍大刀,力量與靈動兼具的猛將,徐晃大斧笨重的特點就被無限放大。
大刀雖然力道上稍遜大斧,可橫劈豎砍收放自如,加之顏良本身武藝霸道十足,這徐晃拿什么贏呢?
兵器特性決定戰斗風格,大斧的笨重注定了徐晃難以在瞬息萬變的超一流對決中占得先機。
膽魄裂縫:延津怯戰的蝴蝶效應
延津渡口前,文丑連射張遼、迫退徐晃的場景,堪稱三國最微妙的心理戰。
當文丑拈弓搭箭射倒張遼坐騎時,徐晃迅速掄大斧廝殺。可當他望見文丑后軍即將抵達之際,就掉頭跑路。
這種“見勢不妙先求自保”的戰斗本能,與關羽單刀赴會、張飛當陽斷喝的豪氣形成鮮明對比。
更致命的是,這種怯戰心理在漢水之戰中再度發酵——面對單騎救隊友的趙云,徐晃與張郃竟被生生嚇退。
超一流猛將必備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正是徐晃最稀缺的素質。
暮年關羽試金石:錯失封神的最后機會
襄樊之戰時的關羽,已是“右臂少力”的六旬老將。
徐晃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依然無法完成致命一擊。
關鍵的是,他跟關羽單挑前,還先采用了心理戰術提升己方士氣,壓制對方士氣,在陣前高喊:“若取得云長首級者,重賞千金!”
即便如此,徐晃依然未能斬殺、甚至擒獲關羽。這種情況下,換其他猛將未見得是這樣的結果。
人家東吳一個無名之輩馬忠,反倒生擒了關羽。給你好機會你不中用啊,徐晃!
羅氏筆法的宿命:被刻意設計的“準超一流”人設
深究羅貫中的創作邏輯,徐晃實則是平衡三國武將體系的重要砝碼。
在“一呂二趙三典韋”的民間順口溜里,徐晃僅排第十五,甚至在張遼、張郃之下,這多少有點不堪。
正常來說,徐晃排在第十一、十二名還是夠格的。徐晃五十合平許褚、八十合戰老年關羽的表現,算是銜接一流與超一流猛將的最佳人選。
正史的徐晃是持重謹慎之將,作戰穩扎穩打,不戰則已,一戰即勝。
老羅將演義的徐晃塑造成以守代攻的斧將,也算是貼合人設。
結語
雪落樊城,徐晃望著關羽退去的背影,手中大斧上的冰凌悄然融化。
這位曹魏“五子良將”中最接近超一流的存在,也終究止步于準超一流的水平。
徐晃的大斧再重、再利,也終究劈不開老羅早已定好的武力結界。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你覺得徐晃為何上不了超一流猛將之列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