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96字 | 閱讀需7分鐘
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稱帝不久,向群臣發問: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你們說先祭祀哪一位?
眾人都說:如來佛。
阿保機說:佛不是中國的。
皇太子耶律倍說:孔子是大圣人,應該先祭孔夫子。
阿保機非常高興。
耶律倍也很高興,因為他向來仰慕中原文化,只是他還不知道,他將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1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一個月后,年僅十七歲的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成為大契丹國皇位名義上的繼承人。
此后,耶律倍隨父皇北伐烏古,西征黨項,向南打到河北一帶,擴張了契丹的領土。
東邊的渤海國同契丹積怨已久,局勢安穩后,阿保機便率大軍進攻渤海國,皇后述律平、皇太子耶律倍、次子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全部隨行。
926年,耶律阿保機滅亡渤海國,之后把渤海國改為東丹國,意為“東契丹國”
同時,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讓他擔任東丹王。
《東丹王出行圖》耶律倍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一國之主自然是十分榮耀,但把一個堂堂皇太子封在藩外之國,表現出阿保機似乎對于耶律倍是否應該繼位猶豫不決,這幅員遼闊的東丹國,可能只是對他的補償。
返回契丹都城的路上,阿保機駕崩,由于病逝前沒有指定繼承人,皇后臨朝稱制。
雖說耶律倍憑借皇太子的身份,以及東丹國的實力,直接繼承帝位未必很難,但受儒家文化忠孝觀念影響的他,也不想和母后以及弟弟鬧翻。
但皇后述律平已經決定大開殺戒。
也許是出于老母親對小兒子的偏心,又因為耶律倍仰慕漢文化的行為,讓維護契丹傳統的皇后很惱火,她想讓次子耶律德光繼位。
她先召集那些與她意見相左的契丹貴族,用契丹的人殉舊俗,逼他們為先帝阿保機殉葬。
據研究上圖中此人應為東丹王耶律倍
之后,她讓兩個皇子騎在馬上,對大臣們說:兩個孩子我都很喜歡,但不知選誰做皇帝,你們擁護誰,就去牽他的馬。
眾人當然知道皇后的心思,都說:愿立大元帥。
耶律倍也只好說:德光功勛蓋世,眾望所歸,應該主持國家社稷。
皇后自然是順水推舟,于是耶律德光繼位,是為遼太宗。
2
做不成皇帝,也罷了,相比君臨天下,耶律倍更喜歡博覽群書,吟詩作畫。
很早之前,耶律倍就組織建造了契丹國最大的藏書樓——望海堂,當時各地戰亂不止,新印刷的書卷少之又少,但他還是四處搜集,使得望海堂的藏書達到一萬卷多,故有“萬卷藏書樓”之稱。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耶律倍決定隱居在此地。
但遼太宗不放心他,畢竟他是長子,若要奪皇位可謂名正言順。
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臺寶山遼墓壁畫
耶律德光先是把東丹國的臣民遷到內地,又把將兄長耶律倍遷到契丹國的南京居住,實際上是把他軟禁起來。
兩年后,耶律倍回到東丹封國,太宗又“詔置人皇王儀衛”,名為撫慰兄長,實則是直接監視。
受人監視的生活令他十分郁悶,而且憤怒還不能表現出來,以免落人話柄。
所以當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邀請信,又一次送達他的手中,他決定離開東丹,去中原。
到中原去,不僅能更好地接觸了解漢族文化,還能打消弟弟的顧慮。
930年,后唐使節再次到東丹國請耶律倍,耶律倍對左右侍從說:“我把天下讓給主上,如今反而遭受懷疑;不如投奔他國,以成就像吳太伯一樣的賢名。”
巴林左旗滴水壺遼墓壁
吳太伯又稱泰伯,是周太王的長子,知道父王想立小兒子季歷為繼承人,便和二弟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吳國,后世稱贊他們倆有“讓國”的賢名。
臨走時,耶律倍在海邊樹立一塊木牌,上面刻了一首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寥寥幾筆,滿滿都是心中的無奈之情,清代趙翼曾評價該詩說:“情詞凄婉,言短而意長,已深有合于風人之旨矣。”
之后,耶律倍帶著愛妃高美人和部分隨從,將一些書籍裝運到船上,渡海逃向后唐。
3
907年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依次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王朝,后唐歷經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日漸強盛。
在后唐,耶律倍不僅受到明宗的禮待,還讓他擔任節度使。
耶律德光也沒有追究逃到后唐的兄長,后來他們之間也常有使者來往,不再有壓力的耶律倍又拿起了畫筆。
這幅《騎射圖》就是他在后唐時所畫,上面的題跋為李贊華。
《騎射圖》耶律倍 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贊華是后唐明宗賜給他的新名字,取“贊美中華”之意,在之前,他還被賜名為東丹慕華。
畫中之馬頭大頸厚,身長肢短,卻健碩異常,承繼了隋唐五代以來的人馬畫傳統,人馬造型血肉俱足。
這樣每天吟詩作畫的日子很愜意,但命運很快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再次卷入帝位之爭。
后唐應順元年(934年),明宗的養子李從珂弒殺剛登基不久的明宗之子后唐閔帝李從厚,自立為皇帝。
這讓耶律倍非常憤怒,不僅是因為明宗禮待他,對他有大恩,更因為作為儒家文化的忠實擁護者,他無法忍受這種弒君的行為。
他托人報告給弟弟遼太宗:李從珂弒君,應當討伐他。
后來太宗也確實出兵了,不過這主要是因為,同李從珂有矛盾的后唐叛將石敬瑭向契丹稱臣借兵。
公元937年,后晉皇帝石敬瑭率軍圍困后唐都城洛陽。
后唐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想要自焚,忽然想起了耶律倍,便召還在洛陽的耶律倍和他一起自焚。
耶律倍不服從,末帝就派人將耶律倍直接殺害,時年三十八歲。
《獲鹿圖》耶律倍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耶律倍死后,只有一位僧人為他草草收尸。后來,弟弟耶律德光迎回了哥哥的尸骨,追認他為契丹皇帝,廟號義宗。
幾年后,契丹內部經過一些斗爭,耶律倍的兒子繼位為遼世宗,并追尊父王耶律倍為皇帝,謚號讓國皇帝。
之后幾乎所有大遼皇帝(包括北遼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嫡系子孫,蒙古帝國的契丹族著名宰相耶律楚材(沒錯,就是神雕俠侶中的那個耶律楚材),則是耶律倍的八世孫。
4
耶律倍死后,他在中原的畫作被人收藏起來,歷經戰亂,最終藏于宋朝大內皇宮的秘府中,據《宣和畫譜》記載共有十五幅。
可惜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后,留存至今的不多。
身為北方草原的民族畫家,耶律倍擅畫水草放牧或游騎射獵的情景,特別擅長于畫鞍馬,其畫馬被北宋畫家黃休復評為“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之態。”
《東丹王鞍馬圖》
耶律倍也善寫契丹文詩歌,金代元好問曾經讀過他的契丹詩,并作《東丹騎射》題畫詩云:“意氣曾看小字詩,圖畫今又識雄姿。”
文武全才的耶律倍,曾經把漢文《陰符經》翻譯為契丹文,促進了中原和北方的文化交流
集藏書家、陰陽學家、醫學家、音樂家、文學家、翻譯家、漢學家和畫家等于一身的耶律倍,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儒者,堪稱遼代第一位大藝術家 。
只可惜,對于立國不久,急需開疆拓土的大遼國來說,他們需要的并不是一個藝術家皇帝。
參考資料:
元朝,《遼史·義宗倍傳》
王玉亭 劉憲楨,《東丹王出行圖》中誰是東丹王?
張 婧,《東丹王耶律倍研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