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縣,桂林市轄縣之一,建縣歷史悠長,自 唐龍朔二年(662 年),析始安縣置靈川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自然的,就有很多的人文內容所形成,沉淀與流傳。
比如,“靈川”這個名字,就有很多的說法。
靈川這個地名的由來,按史籍所記載,常見有三種說法:
一是由靈渠的延伸而得名。
在古代環境下,以水而往,是為最主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靈渠自興安而下,自秦代建成以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在下游不遠新建一個縣制時,取“靈渠”之意,水為“川”,故為靈川之地。
二是風水堪輿之說。
古人取名,一般都帶有風水堪輿之理論認證,建縣的時候,人們看到縣治附近山上的天然南北中空的山體,按現在理解,是指天生橋一類的地形地貌。古人對于地理地質的科學認知不足,解釋不了這種天生橋形成的原因與由來,只能用風水理論來理解這樣的自然現象,于是,認為這是祥瑞之地,天地靈氣所生之景,所以有“靈巖山”之名,并且給這處自然景觀起了個山水文化詩意的稱謂——“龍穿巖穴”。
那有“靈巖山”,“靈渠水”之故,新縣取名自然得名“靈川”了。
三是敬仰舜帝之說。
何謂敬仰舜帝之說呢?史籍中有“舜葬九嶷”之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是說在四千多年前,舜帝禪位于大禹后,就“南巡狩”,巡到蒼梧時,不幸病故于蒼梧地界,由于種種原因,沒得“扶靈歸里”,到了五嶺南之地,就擇地而葬,葬于九嶷山。
關于這個九嶷山,現在有兩種說法,一說在今天廣西全州境,一說在零陵(今天湖南永州境)。這也是今天兩地民間學術爭論的歷史議題“舜葬九嶷在哪里”了。
但不管“九嶷”在哪,這片區域的人們對于舜帝都十分的敬仰與懷念,在幾千年間,為了紀念他,后世區域間就有一些“陵”字音的地名產生了,如零陵,靈渠,臨桂等等,這些“lin”,“ling”據說都是取自于舜帝陵的“陵”,只不過由于“陵”字的字義特殊性,后世才漸漸把“陵”用通假成“靈”,“臨”一類的同音,近音不同義的字了。
建縣的時候,人們看到流過縣境的水自東北分三股而下,那正是“舜帝陵”的方向,又三水形似“川”,故起名“靈川”,即取“舜陵下出三水而來”之意。
由于地方人文歷史的沉淀,人們結合地方歷史發展的過程,人們又根據字義,以及地方發生過的事件,后來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說法,豐富了靈川地方的民間文化內涵。
如靈川之名,又有以“陵”為“川”的傳說。
這“陵”不是“舜陵”的“陵”,但也是墳墓的意思;這“川”卻不是水的意思,而是一種形式比喻,指墳墓多得如“川”,墳墓布滿“川”。這又是一段什么樣的歷史形成的,又哪來這么多墳墓呢?這就和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出兵嶺南立三郡有關了。
公元前219年,秦軍南征,據說出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向南征百越,其中兩路共二十萬自楚地直接進入嶺南與百越中,在今天廣西地界上的西甌,駱越等部的土著原住民發生了戰事,但百越土著民族的戰斗力,抵抗力,以及嶺南的氣候條件,遠超秦軍的意料。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帶著滅六國士氣的秦軍在嶺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敗,連出征的最高統帥屠睢都戰死在前線,所部死傷更是十萬有多。
不得已,秦軍只得退守五嶺山界,重新調整,以五年時間,修靈渠,筑糧道,作軍備,充分準備后再重新征伐嶺南西甌,駱越。也就是此期間,秦軍病亡,戰亡的將士沒法還歸故地安葬,一部分都葬于此處大本營,靈渠附近了。
同時,靈渠作為進入嶺南廣西地界的重要通道,重要商道,重要中轉站,后世繁華千年,人來人往間,葬者無數,按地方傳統習慣也基本集葬于一個區域范圍,數量多了,山間墳墓如“川”,滿“川”,故地方就有“陵川”之名流傳。
直到唐代建縣之時,因縣治選在附近,人們“因名而概”,另取字義,也就叫靈川了。
當然了,這幾種說法,有的可以找到史籍記載,有的則只在民間傳說,像最后一種說法看著有點牽強,但可能也是因為事件本質,這類一般不會被史家所書寫記下,是不是事實都不能考證,但無論怎么說,這說法的出現,也是地方本土文化沉淀形成的一種結果。
種種的說法,其實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靈川地方重要的歷史發展脈絡,地方豐富的歷史內涵,怎么去理解,那就是各人從什么角度去看待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