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假期,本該是治愈身心的靈丹妙藥,卻總有人在旅行結束后變得疲憊、焦慮、甚至沮喪。這種感受,你經歷過嗎?
從陽光明媚的海灘、歡聲笑語的家庭聚會,一下子跳回到鬧鐘催促、滿屏未讀郵件和孩子的早課清單中,不少人都會在這種“生活模式切換”中感到迷失。這種現象,其實有個學名——假期綜合征(也叫假期后憂郁癥、旅行后抑郁)。
什么是假期綜合征?
“假期綜合征”并不是你一個人的專屬情緒,它是真實存在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心理學家們發現,當我們從放松的假期狀態突然過渡到日常的高壓環境中,大腦和身體會經歷一系列應激反應。這包括:
情緒低落、失落
易怒、煩躁
注意力不集中
疲憊無力
睡眠紊亂(如失眠或嗜睡)
一些人甚至還會出現感冒樣的身體癥狀,比如頭痛、肌肉酸痛、疲勞,仿佛身體在用“假生病”的方式告訴你:“我還沒準備好回來工作!”
2015年,美國精神疾病聯盟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4%的人在節后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憂郁感。這并不是矯情,而是人體對節奏變化做出的正常反應。
假期為何讓人“上頭”?
我們不妨從大腦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在假期里,我們的身體通常處于一種“獎勵模式”中——吃得好、玩得開心、體驗新鮮事物,這些都在刺激著大腦分泌多巴胺,也就是所謂的“快樂激素”。與此同時,假期前的期待和旅行中的興奮也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讓我們保持高能量狀態。
但假期一結束,這兩種“快樂物質”驟然下降,而工作、生活的壓力又重新襲來,大腦突然就“斷電”了。于是,我們感到疲憊、情緒低落,甚至有點“空虛”。
荷蘭心理學家Ad Vingerhoets將這種狀態形象地稱為“休閑病”,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尤其在你對假期期待很高時更容易出現。其癥狀包括焦慮、悲傷和失望,以及頭痛、流感樣癥狀和疲勞。
“回不去”的還有心態
有意思的是,不管你是熱愛冒險的旅行者,還是宅家躺平的“沙發土豆”,在假期結束后都可能會感到一種心理落差。
對有些人來說,假期是對日常逃離的方式。他們在旅途中找到了自由、成長與新視野。當他們回到熟悉卻平庸的現實中,內心的不甘和空虛便隨之而來——這是“逆向文化沖擊”,仿佛你變了,世界卻沒有。
而另一些人則是在家庭聚會中經歷了人際沖突、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或經濟壓力的重負。哪怕是假期,也可能并不輕松。當這些壓力隨著假期結束一股腦壓回現實生活中,自然容易情緒崩潰。
如何應對假期綜合征?
幸運的是,假期綜合征并非無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讓自己更順利地過渡回日常節奏中。
一、假期前的“預設緩沖”
很多人習慣“玩到最后一刻”,但這樣很容易讓人回家后陷入混亂。提前1-2天返程,給自己留出時間適應、整理行李、調整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此外,盡量在回家前把家里打掃干凈。沒有人愿意在旅途疲憊后對著堆積如山的臟衣服和杯盤狼藉的廚房嘆氣。一位旅行博主就分享過:“我學會了在出發前打掃家里。回家后打開門看到整潔的屋子,會覺得特別安心。”
二、安排“期待感”延續假期情緒
旅行結束,不代表快樂也要停止。
可以提前安排好一些讓你期待的小事,比如一頓和朋友的聚餐、一場電影、甚至一本好書。這些微小的儀式感,能幫助你平穩過渡,讓大腦保持在“愉悅軌道”上。
三、感恩回顧,延長快樂效應
打開照片、回憶旅程、和家人朋友聊聊旅途趣事,其實是“自我心理暗示”的過程。
通過回顧正向情緒,我們可以延長大腦對“假期”的記憶回路,抵御回歸現實的失落感。可以嘗試做一張“旅途回憶清單”,寫下旅途中最喜歡的三件事,哪怕只是路邊的一杯咖啡或海邊的夕陽。
四、將假期中的美好融入日常
你是否在旅行中重新愛上了騎行?沉迷于城市速寫?又或是發現自己特別享受晨間閱讀的清靜?
這些都不該只屬于假期。試著把它們納入日常——每周一次短途騎行、每天早起10分鐘讀書、或者在周末畫張速寫。這是把“假期靈魂”帶回家的最佳方式。
五、允許自己“慢慢來”
別強迫自己一回來就全速運轉。第一天回公司就把所有郵件都清掉、晚上還去健身、回家再洗衣做飯?拜托,這是假期結束,不是“戰斗號角”。
給自己設定溫柔的過渡期,哪怕只是告訴自己“今天只需要處理兩件最重要的事”,也會大有不同。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