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策落地為何頻頻反彈?
2025年3月以來,全國多地教育主管部門發布了“高中雙休”的通知,很多學校采取了多種形式的雙休制度。比如,離校雙休,在校雙休,學校周末開放教室、圖書館供學生自由選擇雙休與否。
不過,5月4日,《中國新聞周刊》發布了一篇“高中雙休,又變了?“的報道,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高中取消周末雙休” 的消息迅速刷爆全網。
原本各地好不容易推行的雙休政策,僅僅試行一個月就 “夭折” 了。比如石家莊某高中,3 月剛讓學生體驗了四周完整周末,4 月立刻恢復兩周一休;湖南、浙江等地學生也在網上吐槽:“說好的雙休,結果變成教室自習到晚上 9 點!”
這波操作讓家長和學生集體破防。有人調侃:“雙休就像龍卷風,來得快去得更快?!?但玩笑背后,藏著更扎心的現實:中國高中生平均每天學習時長超過 14 小時,睡眠不足 6 小時(數據來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原本寄望雙休能喘口氣,如今希望破滅,孩子們又回到 “睜眼刷題、閉眼背書” 的循環中。
其實,沒有雙休的高中,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二、誰在推動這場教育軍備競賽?
表面上看,學校是 “變卦” 的罪魁禍首。湖南某校長坦言:“雙休一搞,高考升學率掉下來怎么辦?校長考核可是和成績掛鉤的!” 但往深里挖,問題遠不止于此。
1. 家長的 “集體焦慮” 成推手
一位河北家長在采訪中直言:“別人家孩子周末補課,我家孩子休息,成績被反超了誰負責?” 這種恐慌像病毒一樣蔓延。據《中國教育報》調查,76% 的家長支持學校周末補課,理由簡單粗暴:“現在吃苦是為了將來不吃苦?!?但沒人問過孩子:連軸轉的 “苦”,真能換來未來的 “甜” 嗎?
2. 地方政府的 “升學 KPI”
某縣教育局工作人員透露:“市里每年按高考成績給縣區排名,墊底的縣連教育撥款都受影響。” 當教育變成 “政績工程”,學校只能被迫加入 “補課內卷”—— 你補一天,我補兩天,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3. 應試訓練的 “虛假安全感”
刷題真的有用嗎?北京某重點中學實驗班班主任算過一筆賬:“高三學生一年要做 2 萬道題,但高考 90% 的題目類型前三個月就覆蓋了?!?超量訓練不過是給家長和學校制造 “努力” 的幻覺,卻透支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打破惡性循環的出路在哪里?
這場困局看似無解,但仍有突破口:
1. 教育評價體系必須 “換賽道”
浙江某試點高中嘗試 “過程性評價”,將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納入考核,結果學生本科率不降反升。這證明:“唯分數論” 不是唯一答案。與其逼孩子 “往死里學”,不如培養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
2. 給家長 “松綁” 才能給孩子減負
江蘇某市推出 “周末托管服務”,由社區組織興趣活動,家長可自愿選擇。數據顯示,參與家庭中,孩子抑郁情緒發生率下降 40%。這說明:當家長不再被 “別人家孩子” 綁架,才敢讓孩子喘口氣。
3. 地方政府需要 “壯士斷腕”
山東某縣主動放棄 “升學率排名”,轉而考核學校素質教育成果。三年后,該縣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躍居全省第一,創新大賽獲獎數翻倍。地方主政者敢不敢打破 “唯升學率” 的慣性,才是改革關鍵。
四、我們的孩子,不該是教育內卷的犧牲品
取消雙休的新聞下,一條高贊評論刺痛人心:“我今年高二,已經三年沒看過完整的春晚了。因為大年初三就要返校自習。” 當教育變成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跑得最快的孩子,也可能是最先崩潰的那個。
值得欣慰的是,改變正在發生。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明確表示將 “嚴查違規補課”;北京、上海等地試點 “新高考”,增加綜合素質評價權重。這些信號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不是淘汰,而是喚醒。
作為家長、老師和社會的一員,或許我們該問自己:
如果繼續 “卷” 下去,我們到底在害怕失去什么?
當一個孩子連周末看場電影都成了奢望,考上名校真的是人生贏家嗎?
比起刷題機器,我們是否更希望孩子成為眼里有光、心里有愛的人?
【結尾互動】
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支持孩子雙休還是補課?
如果你是學生,你最想對學校說什么?
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關注我,一起探討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數據來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報公開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