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李大爺就蹲在院門口瞅天。東邊剛冒魚肚白,他手里的蒲扇卻攥得緊緊的——今兒個立夏,可跟往年不大一樣。按老黃歷算,農歷四月初八的立夏,妥妥的“晚立夏”,村里老人都說“晚立夏熱死牛”,這話像根刺兒,扎得人心慌。
更巧的是,今兒個還撞上了佛誕節,灶臺旁的王大媽念叨著“季節交替遇佛誕,老理兒不能忘”,可年輕人卻嫌她啰嗦。
要說最讓人懸心的,是立夏交節時間在下午1點56分,老輩人留下話:“上午立夏不用扇,下午立夏扇不離”,這后半句,說得人心里直發毛。村東頭的氣象大喇叭前,早圍了一圈人。廣播里說,晚立夏時太陽直射點北移快,地面吸熱多,再加上下午交節時日照長,今年夏天“火力全開”的可能性不小。
張大哥抹了把汗:“去年夏天熱得玉米葉子打卷,今年可別更厲害。”可也有人不信邪:“現在氣候多變,老說法哪能全準?
”這話剛落,旁邊的趙大爺就嗆聲:“前年晚立夏,你家地里的抗旱泵轉了整月,忘了?”這邊爭論不休,那邊養生的講究也傳得熱鬧。王大媽逢人就說:“立夏后可不能大汗淋漓地折騰,陽氣散太多,秋冬要吃虧。
”可村西頭的小伙子偏不聽,午間頂著日頭打籃球,沒兩天就蔫巴巴地發燒,郎中說“陽氣受損”,這下大伙才慌了神。
再說吃的,冰鎮西瓜和涼菜成了香餑餑,可李大爺的孫子吃了隔夜涼拌黃瓜,上吐下瀉折騰半夜。
“老話說‘春夏養陽’,脾胃虛的時候吃生冷,可不是找罪受?
”村醫的話,讓跟風吃涼的人直拍大腿。
更有人犯難:“夏天就好口油膩,這下紅燒肉、炸雞腿都得忌口?”但看著隔壁張叔因吃太油鬧了膽囊炎,大伙又不得不信,這養生忌諱,還真不是瞎講究。當下午的太陽火辣辣照下來時,交節時刻到了,蟬鳴聲突然響成一片,像是給高溫拉響了預警。
村里的老槐樹蔭下,老人們又說起了佛誕節的講究:“節氣撞上傳統日子,更得順應自然,別跟老天較勁。
”這話讓年輕人若有所思——這些老理兒,不是迷信,是老祖宗跟天氣打交道的智慧。可到底今年夏天會熱成啥樣?
眼下的養生忌諱能不能真護好身子?沒人能說得準。但有一點大伙都明白:天氣變熱是趨勢,老輩人的提醒,多聽點總沒錯。
就像李大爺說的:“老話說‘人隨節氣變,賽過吃補藥’,順著時節過日子,身子骨才能硬朗。”至于那酷熱的夏天,提前備足防暑的物件,忌口的事兒多上心,總比到時候抓瞎強。
這立夏的三個特點,還有那些“不做”“不吃”的講究,就像一面鏡子,照著老傳統和新生活的碰撞。信也好,疑也罷,日子總是跟著節氣走,咱老百姓能做的,就是把心放穩,把身子顧好,迎接著這個不一般的夏天。
至于后面的天氣到底多熱,養生的法子有沒有效,且看這夏天怎么走,咱邊走邊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