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在火熱的蓮城大地,隨處可見勞動者的身影,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唱響時代主旋律,即日起,湘潭日報與市總工會聯合推出“勞動鑄輝煌 建功新時代”專欄,聚焦湘潭各行各業的勞模,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激勵廣大勞動者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中成就夢想。
工作中的馮喜軍(左二)。
全媒體記者 鐘佳燊 見習記者 李澤蘭
在威勝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勝能源”)貼滿發明專利的墻上,總能重復看到一個名字——馮喜軍。作為高級工程師,威勝能源執行董事、總工程師兼技術委員會主任,馮喜軍扎根電力領域三十余載,先后破解配電網多項“卡脖子”難題,用一項項突破性創新守護“萬家燈火”,與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軌跡同頻共振。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湖湘工匠……從解決“最后一公里”用電難題到布局全球智慧能源市場,他榮譽加身,也沉淀了愈加深厚的愛國情懷、為民情懷。
學以報國,創新突圍
1991年,24歲的馮喜軍手握山西礦業學院電氣自動化碩士學位證書,站在時代浪潮的十字路口。彼時,中國配電網領域仍處在萌芽階段,城鄉電網在極端天氣下頻繁癱瘓,故障定位耗時漫長,居民飽受停電困擾。
馮喜軍坦言,當時國內配電設備嚴重依賴進口,核心芯片受制于人。在加入威勝集團后,他堅守“技術報國”的初心,立下誓言:“唯有自主創新,才能打破技術壁壘。”
2002年,馮喜軍帶領團隊向32位處理器應用平臺發起技術攻關。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他和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究,歷時3年,他們終于成功研發出了國內首個集成了SOC+Linux終端軟硬件平臺。基于平臺打造的WFET系列用電管理終端,以采集精度高、數據準確安全、可靠性好和存儲容量大的優勢,為電力部門實現工業大用戶的遠程抄表、防竊電、有序用電、需求側管理等提供了先進實用的技術手段,大大提升自動化用電管理水平。
馮喜軍欣喜地介紹,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不僅斬獲南方電網科技進步一等獎,更在廣東、廣西等地廣泛應用,惠及千萬家庭。
創新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此后十余年,他持續深耕智能計量與配電技術,主導“高級量測體系”“動態畸變負荷電能計量”等關鍵技術研究,參與制定多項行業標準,為電力系統智能化轉型按下“加速鍵”。
勇闖“藍海”,攻堅破局
2014年,面對數字化配網和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帶來的技術挑戰,馮喜軍帶領團隊大膽潛入智慧能源這片“藍海”。
針對光伏、風電隨機性和不可持續的痛點,他創新研發一二次深度融合網源分界開關,集成孤島檢測和防孤島保護、電壓和頻率越限保護、逆功率保護等分布式電源并網保護功能,如同為電網裝上“智能中樞”,精準管控分布式能源并網的電能質量,讓“看天發電”變為“智能配電”。他們研發的WSDT-8000-X系列產品入選2022年《綠電供應鏈品牌推薦年鑒暨電氣行業創新技術與節能案例集錦》,在湖南、新疆等新能源富集區廣泛應用,成為破解并網難題的標桿方案。
多年來,馮喜軍始終懷著滿腔熱情堅守在研發一線。他主持開發的一二次融合柱上斷路器獲2023年湖南省制造業單項產品冠軍。環網柜、儲能等產品遠銷巴西、墨西哥,成為“中國智造”的亮眼名片。
這樣高強度工作的背后,卻是馮喜軍常年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無聲博弈。“科研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千家萬戶的燈火通明。”馮喜軍笑得輕松,唯有那微微佝僂的背影,才不經意間透露出這位電力專家躬耕科研的歲月痕跡。
匯聚力量,智鏈未來
作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帶頭人,馮喜軍的視野從未局限于單一產品,而是著眼于構建“全產業鏈生態”。他一直致力于推動威勝能源成為集智能元件、成套設備、系統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集群,著力培養一批優秀科技人才,匯聚起了“追光”的強大動能。
當前,威勝能源智能配電設備覆蓋全國31個省份,服務超5000萬用戶。如今,馮喜軍主持規劃的威勝能源產業園,已成為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智能配用電產業基地,為電網、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等領域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讓每一座城市,每一個社區,每一家企業,每一戶家庭,都能享用威勝的產品、技術和服務而持久受益。”面對能源革命浪潮,錨定“雙碳”目標,馮喜軍正懷揣著這個樸素的愿望,帶領團隊深入探索智能配用電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持續輸出“中國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