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約而至 為地貧患兒營造“小確幸” 感恩有你 給困境兒童送出“小驚喜”
初心不改,溫暖長續。自2012年新快報“許愿瓶行動”首發,十四載春櫻落雪,我們已陪伴400多個孩子叩響夢想之門——400張純真笑顏,是歲月饋贈的星光,400個圓夢故事,是愛與希望的回響。
5月8日 “世界地貧日”,讓我們帶著讀者的善意再度啟程:今年的“小瓶主”,是20位勇敢對抗地貧的孩子;今年的許愿瓶,承載著20個關于未來的期待;今年的認領渠道,等待著千萬份溫暖的回應。
一個組裝玩具、一輛運動單車、一部學習機……這些微小而真實的渴望,經新快報天天公益匯流入海,愿其被暖流環擁,被溫柔以待。
許愿瓶接受愛心讀者一對一認領,亦接受愛心企業一對多“包攬”,認領熱線18665089067(微信同號)
感恩有您,與我們一起,守護孩子。
許愿瓶1號
“回不去學校,也要保持學習動力”
2023年8月,一粒重建血液系統的“種子”植入5歲重型地貧男孩梓琪體內。媽媽阿霞喜極而泣,以為等待生命種子生長完善,梓琪就能擺脫重型地貧的束縛。
但沒想到,移植后的梓琪,一直受排異反應折磨——腸道、皮膚、肺部,反反復復出現感染。時至今日,他仍在康復路上掙扎。
“梓琪回到老家(清遠英德)休養,身體還比較虛弱,上學計劃只能繼續后延。”媽媽阿霞說,梓琪的肺部排斥問題仍未完全解決,要靠藥物來穩定。
也許感到自己身體狀態不穩定,梓琪不禁有點擔憂,常常問媽媽:“為什么其他小病友都好了,我還不能完全痊愈呢?這樣下去,我幾時才能上學?”阿霞也著急,但她還是要細聲細語安慰孩子:“穩住心態。我們的目標是完全擺脫重型地貧,不用定期輸血。移植不是終點,康復的難關也要過,媽媽會陪你打好移植后的‘硬仗’的。”
阿霞經常想盡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向梓琪推薦好看的動畫片、讓姐姐帶梓棋玩啟智益智的游戲……“梓琪今年7歲了,盼望著重回校園,我希望為兒子許愿一臺學習機,回不去學校,也要保持學習的動力。我堅信他能闖過一切難關,做回健康孩子。”
許愿瓶2號
“女兒盼了很久,希望學習和護眼兩不誤”
2023年12月13日,來自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女孩雅詩跟隨父母來到廣州,踏上“重生之路”。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后,她努力依從父母和醫生,在廣州度過了漫長的康復期。
“出倉之后,雅詩要等新細胞生長,抵抗力非常弱,一直待在嚴格消毒的出租屋小房間里。”爸爸留先生說,雖然術后第三個月孩子仍被病毒感染,所幸及時治療并無大礙。這次小意外,讓雅詩再也不敢走出小房間“遛彎”,硬生生扛過9個月的“禁閉”生活。
今年9月,雅詩的身體基本恢復,一家三口回到云南老家。孩子一進門就跟外婆說,“我再也不用去輸血了,我的病好了!”爸爸對女兒的歡欣感同身受,在農家小院里,三代人無數次提及給予雅詩第二次生命的骨髓捐獻者、醫護工作者及愛心志愿者,“特別感謝新快報天天公益的報道和廣東公益恤孤助學會的及時救助。”
留先生說,目前雅詩情況穩定,一家人也有了足夠信心開始新生活。“今年,我們在親友幫助下,在村里開了一家小賣部,孩子也會在店里坐坐,看看。她說,等以后完全康復了,要幫爸媽管理好小店。”
重生來之不易,爸爸媽媽總是盼著雅詩重啟普通孩子的成長軌跡,放心上學、盡情玩耍,無憂無慮地再次跳起她喜歡的民族舞。
今年9月開學季,留先生打算讓孩子重新上學。“雅詩每天都用我們的手機上網課復習,我們都怕她近視,所以很想為她買一套投影儀。女兒盼了很久,希望學習和護眼兩不誤。”
許愿瓶3號
“用電話手表,告訴同學我‘康復’了”
“如果順利,6月底鎮鋒通過移植后一年的大檢,我們就可以回清遠老家啦。”在廣州白云區永泰的出租屋里,鎮鋒盼著能夠完全“解放”,已經不斷在房間里憧憬:“等我完全康復,我要吃炸雞、漢堡,還要吃榴蓮!”他還希望媽媽給他買一只電話手表,迫不及待要把“自己即將康復”的消息傳遞給老家的小伙伴們知道。
2024年5月,鎮鋒在廣州進行了造血干細胞移植,踏上趕走重型地貧的第一步。媽媽阿娣十分感恩地告訴記者:“鎮鋒移植后,雖然出現了皮膚排斥的并發癥,滿身長滿紅點,但這個癥狀控制得比較及時和見效,算是小波折。過去一年,他平穩度過了,總體而言算比較幸運。”
在廣州治療期間,阿娣對來自廣州的善意記憶深刻,在移植倉里,廣東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送去“生命種子”的同時,還給兒子帶去一只“加油鴨”小玩具;在治療費最困難時,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通過阿娣的救助申請,助鎮鋒度過了燃眉之急;逢年過節,志愿者帶著小禮物去探望他們……
“廣州真是一座溫暖的城市。我們會教育他,他長大后一定要做好事,回報這一份份善意。”世界地中海貧血日即將到來,阿娣作為過來人有許多心里話想表達:“過去因為篩查‘漏網’,給孩子帶去苦難的成長經歷,希望未來大家都要吸取我們的教訓,做好篩查。”
許愿瓶4號
“有了學習機,就能跟著老師學習”
出租屋里樺仔的讀書聲,是阿蓮聽過的最美妙的聲音,“困難都過去了,孩子已經開始自學功課,為重新走進課堂做準備。”阿蓮告訴新快報記者,去年5月低,樺仔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康復情況總體來說比較平穩,家人們一直擔心的“嚴重狀況”都沒有出現。“提心吊膽過了一年,特別害怕防不勝防的排異反應,也擔心免疫力未完成重構時就遇上感染……”她笑著說,現在終于放下心來,樺仔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
在阿蓮記憶中,樺仔也出現過短暫的腸道和皮膚排異,萬幸的是“藥到病除”,有驚無險跨過了這些“坎”。讓阿蓮欣慰的是,樺仔這一年都乖巧聽話,乖乖在出租屋里“養細胞”,其間還主動要求媽媽教他讀書寫字,背乘法口訣。
阿蓮早就計劃在“六一”兒童節來臨時,為樺仔買一件禮物。“能參加許愿瓶行動太好了!非常感謝你們一直牽掛著孩子。”阿蓮告訴記者,原以為樺仔最喜歡的還是玩具,令她意外的是,小男孩一本正經地請求“一臺學習機”,“他說,有了學習機就可以跟著老師學習,不用我那么辛苦教他。還讓我照顧他之余,多分些時間關心老家的妹妹。妹妹是他的移植供者,因為這個事,兄妹倆感情增進了不少。他還說,要和妹妹一起使用學習機,一起玩,一起學。”提起孩子的未來,阿蓮瞬間感到兒子長大了,語氣充滿了歡欣和欣慰。
許愿瓶5號
“等我上學了,用電話手表‘加’小伙伴”
“媽媽,能不能買一只電話手表給我?等我去上學的時候,就用電話手表‘加’小伙伴,還能打電話通知你們接放學……”盡管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沒夠半年,雯雯的心已經“飛”到外面,想找同學玩耍、想見老家的親人。“或者等一等再買?等你的病完全好了,爸爸媽媽就有時間去工作賺錢,給你買禮物。”媽媽撫摸著女兒的頭,耐心地解釋著。
雯雯的父母為了幫女兒治愈重型地中海貧血,確實傾盡所有,尤其在作出讓女兒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這件事上,他們孤注一擲,沒有留退路給自己。
移植后,雯雯并未迎來安逸的康復生活。“女兒的血象細胞長得不是很好,因此使用了激素,看上去胖了一圈。接下來,還要看復檢等結果。所以,她還不能完全宣告治愈,未來一年都是關鍵時期。”心頭大石放不下,媽媽確實沒心情買禮物。
不過,她偶爾還是有刷一刷特價的兒童電話手表產品。因此,許愿瓶活動聯系上雯雯媽時,她驚喜地表示:“這個微心愿來得太及時了。”她悄悄為女兒許愿了一款功能最基礎的電話手表:“實用就可以了,孩子很懂事,她能理解也一定會很開心。”
許愿瓶6號
“阿爸說,多看手機對眼睛不好”
在隔離“養細胞”的房間里,陪伴豪仔的除了媽媽,就只有24小時開機的空氣凈化機、幾本繪本、畫筆和涂色冊子。
“豪仔在去年12月移植,至今不到半年,還不能外出。”爸爸陳先生說,隔離這個事,對一名不到7歲,且好動的小男孩而言,挑戰很大。幸運的是,豪仔天生樂觀,移植后他一直為自己“再也不用輸血”這件事“偷著樂”,完全不在乎是否被“隔離”。一有時間,他就想拿爸媽的手機打給親人和曾經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厭其煩地“聊聊”自己把“吸血鬼”擊退的威水史。
“希望豪仔一直笑到最后。雖然他目前為止沒經歷太劇烈的排異反應,但血液指標長得比較慢,已經用上激素了。”爸爸的心仍懸在半空,每天兢兢業業為兒子消毒居家環境,為他補充營養。他還苦笑:“豪仔事事聽話,就是喜歡看手機打游戲這一點,讓人有點擔憂他的視力。”
不過,記者了解到的豪仔是懂事的。五一期間,當記者將“許愿瓶”遞到豪仔身邊,他和爸爸商量了好久,最終決定許愿一只兒童電話手表。“阿爸說,多看手機對眼睛不好,如果有一只電話手表,我就能和幼兒園的小朋友聊天,不用看手機解悶了。”
許愿瓶7號
“等他好了,我一定教他騎自行車”
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第四個月,阿鋒明顯感到兒子涵宇的“精氣神”改變了。“以前輸完血一般都活力充沛,但精力明顯一天比一天減退,大約一周就開始萎靡;現在不用輸血了,就算有段時間感染了肺炎,都一樣能吃能睡。配合著醫生的治療,他很快就把炎癥趕走了。”
看著兒子身體向好的變化,阿鋒直言:“不枉當初頂著各種困難不退縮,讓孩子完成了移植。”
作為重型地貧患兒家長,阿鋒表示,個中辛酸難以言表,時至今日,他作為單親爸爸依舊停工,終日為孩子的營養搭配、居室衛生而忙碌,“孩子患上重型地貧,是我們的疏忽,現在我最希望盡自己所能多多陪伴。”阿鋒曾經和涵宇憧憬,等他病愈后,要一起去公園騎自行車。
“涵宇還不會騎車,他很羨慕那些會騎車到處去的孩子,總是讓我教他。以前他身體弱,我們都不敢讓他運動。未來等他好了,我一定會教他騎自行車,騎行鍛煉身體。”為此,阿鋒和涵宇一同許愿一臺山地自行車,共同期待一場野外的快樂騎行。
許愿瓶8號
“人在屋里,一顆心早已經飛到窗外了”
“爸爸,我什么時候能下去走一走,跟你打羽毛球?”困在廣州出租屋里“養細胞”的小阿醒,望著窗外打球的同齡人,滿目艷羨。
在兒子面前,爸爸陳先生有著許多“難言之隱”。追溯回去年9月中旬,陳先生為阿醒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傾盡所有,以終結困擾他身心健康的重型地中海貧血。
如今,8歲的阿醒在廣州白云區的出租屋度過移植后第八個月的休養期,因為咳嗽不斷尾,醫生判斷他存在肺部“慢排”反應。不過,值得高興的是,阿醒的新細胞長得還不錯。
爸爸告訴記者,雖然處在“封閉”狀態,但阿醒過得并不枯燥。他是個小小“時間管理大師”:看書、寫作業、刷手機……孩子把每天的時間和任務安排得妥妥帖帖。“阿醒說,現在不用輸血,身體比以前好,所以總想多運動。人在屋里,一顆心早已經飛到窗外了。”
阿醒最期盼的運動是打羽毛球:“他很想念在老家和哥哥一起打球的日子,這次在廣州休養,也一直叨念,想要一副羽毛球拍。”
但是,陳先生有點“舍不得”。阿醒的“地貧終結戰”還未結束,為了維持生活,他半個月前回老家找工作了。“我也是想獎勵兒子的,但還沒發工資,不敢隨便承諾。本來我打算發了工資,交完廣州的房租和生活費,有結余再買這份禮物的。現在,許愿瓶行動就像及時雨,幫我解了難題,讓孩子有機會達成心愿。若愿望成真,我就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打球,鍛煉棒棒的身體。”
許愿瓶9號
“謝謝你們!孩子很需要一部學習機”
13歲的小祖離家時跟雙胞胎弟弟比過身高,“等我治好病,一定長過你。”明顯瘦小的他低聲嘟囔。在廣州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小祖如愿扛過抗排異治療,今年3月,活蹦亂跳的他牽著爸爸的手,在春光里踏上返鄉路。
要追上弟弟的身高是長遠目標,小祖不著急,兩兄弟現在站一起,他很自豪快比弟弟“壯實”了。“胃口比以前好很多,確實胖了不少。”爸爸張先生笑著告訴記者,剛回到英德市浛洸鎮的小山村時,歷經一年對戰重型地貧的小祖小心翼翼,“不敢出院門,在房間里還主動要求戴口罩。”
但這種自覺的“戰備”狀態,沒維持幾天就被弟弟“瓦解”了。“兩兄弟分開太久了,見面就互為‘小尾巴’,現在天天在外邊跑,完全放飛。”張先生暗中觀察小祖的身體狀況,確信他已有足夠強的抵抗力,“我們計劃9月份送孩子返校,要讀六年級了,落下的功課這幾個月要好好補習。”
其實休學在家的小祖,很盼望早日回歸校園,但如何在開學前補齊功課,他也有畏難情緒。“不如買一臺學習機給我?以前見同學用過,什么功課都能講。”小祖征求爸爸的意見,張先生欣然應允,卻始終沒有“下手”去兌現。“還有很多外債待還,家里要過幾年緊日子呢。”得知小祖有機會參加新快報“許愿瓶行動”,張先生如釋重負,“太巧了,謝謝你們!兒子很需要一部學習機。”
許愿瓶10號
“如果有許愿的機會,我想送他一個變形金剛”
2023年2月23日,身在江西贛州信豐縣農村的郭景(化名)接到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打來的電話,等到了她期盼已久的好消息。掛斷電話,她還傻愣在院子里,口中不斷重復電話里的內容:“準備入倉,準備入倉……”她猛地返身,沖進屋里抱住兒子昊陽,聲音有些顫抖:“你要去廣州檢查身體,這一次回來,就不用輸血了!”
出生于2016年的昊陽,8個月大時確診患有重型地中海貧血,雖然輸了7年血,吃了無數祛鐵藥,但他一直以為自己只是“貧血”。但郭景夫婦了解重型地貧的“殘忍”,他們省吃儉用籌錢為兒子預備移植費,聽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夫妻倆激動得徹夜難眠。當年6月,昊陽順利輸入造血干細胞,開啟了“不用輸血”的新生之路。
一切看似順利,尤其是移植后昊陽的細胞“天天見長”,郭景喜不自禁。但在抗排異治療中,昊陽遭遇肺部排異,這使他至今無法脫離制氧機提供的氧氣。“在廣州住了一年多,吸氧沒有停過,現在回到老家,仍然離不開氧氣。”郭景咨詢過醫生,對孩子的肺部病征,目前只能以“維持現狀、延緩進展”為主要目標,尤其要嚴控感染,避免誘發急性肺炎加重病情。
但怕啥來啥。昊陽上個月底突然感冒發燒,在醫院住了十多天才控制住病情,“喘不上來氣,臉憋得發青。”想到兒子生病后“呼哧呼哧”的喘氣聲,郭景心有余悸。讓她心疼的是,病情稍稍好轉,樂觀的昊陽就找媽媽要玩具,“他特別愛玩拼裝玩具,如果有許愿的機會,我想送他一個變形金剛。”
■專題統籌: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專題采寫: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潘芝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