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英文視聽說、區域國別學與國際跨文化傳播
編者按:讀起來nostalgic。——翻譯教學與研究
一
七十年前的中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天就能夠用英語上高等數學課,今天,清華大學的學生讀不懂美國小學生教學課本。無論英語還是漢語,今天的博士不如七十年前的中學生。
一個美國小學生的課本
真正的英語教學,在中國已經失傳了!
七十年前的教育,是讓學生先念書后讀書的教育,是四兩撥千斤的教育,中學生花200小時學英語,一年能讀林肯傳;今天的教育,是老師辛辛苦苦、滿頭大汗替學生學習的教育,是千斤撥四兩的教育,中學生花 4000 小時學英語,七年不能讀安徒生。
那時侯的老師幾乎沒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師幾乎沒有人不得咽炎。那時候培養人才的效率與猶太人相比都毫不遜色。西南聯大幾千人,留在大陸的有 118 人成為院士,去了臺灣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陸少,去了美國的有世界級數學大家陳省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國一流大學的教授。燕京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每年招生 300 多人,1919 年創辦,1952 年結束,歷時 33 年,前后共計 9988 位學生,產生了 33 位院士,91 位學科奠基人。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感慨:“大學之謂,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今天的學生從 6 歲步入校門到 30 歲博士畢業,一直都是考生。“華北之大,放不平一張書桌”。
一個忙于做題而無暇讀書的學生不可能成大器,一個忙于考試而無暇讀書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忙于復習的學生們
二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你上了高速公路以后的事情,你現在上不了高速公路,從你的家門到高速公路的入口之間處有一段羊腸小路,你需要修路。怎樣修路?
念書是修路,讀書是走路。
今天的學生不會念書,甚至有些英語老師也不明白念書與讀書的不同。
猶太人是地球上最會學習的人,最會念書的人,最會讀書的人。從馬克思到艾因斯坦,從青霉素的發明者弗萊明到合成氨的發明者哈伯,從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到電腦之父馮?諾伊曼,從洛克菲勒、摩根到比爾?蓋茨、巴菲特……
全世界 20% 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猶太人,而猶太人僅僅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每兩個成年猶太人就有一個博士。美國的大學每三個教授就有一個猶太人。在歐洲每四個醫生就有一個猶太人。
猶太人的母語是希伯來語,在希伯來語中,“學習” 就是 “重復”。
在猶太法典《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念 101 遍,肯定比 100 遍要好。”強調重復的價值。在《塔木德》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把一本書念 100 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
猶太人的孩子在 12 歲的時候人人都把相當于三國那么厚的《舊約全書》讀了 100 遍。《舊約全書》不僅僅是圣經,更是一部文學名著。美國政府為青少年開列了 100 本必讀書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獨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舊約全書》。
在中國,把三國那么厚的一本書讀 100 遍的人很少,我所知道的有三個人,一位是作家巴金,把《古文觀止》讀了 100 遍;另一位是作家茅盾,把《紅樓夢》讀了 100 遍;第三位是大數學家蘇步青,童年放牛的時候,把鄰居家一部殘缺不全的三國讀了 100 遍。在中國,凡是把一本書讀了 100 遍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大器;猶太人,人人把一本書讀了 100 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猶太人的祖先在 500 年前就感悟到了這樣的道理,將此寫進了經典《塔木德》。為什么把一本書讀 100 遍就能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為什么把一本書讀 100 遍的人,人人都成大器?
三
念書,就是重復。重復是人類語言的規律。
盡管英語單詞數量巨大,百萬之眾。然而 1% 的單詞構成英語 99% 的文字,99% 的單詞構成英語 1% 的文字。1000 常用單詞的重復,構成任何一份報紙、書刊、試卷 90% 的文字;1000 常用單詞最重要,掌握這 1000 單詞,就掌握了英語 90% 的天下,這就是四兩撥千斤。
2000 基礎單詞的重復,構成任何一份報紙、書刊、試卷 95% 的文字。且看 2000 個基礎單詞在高考在高考英語試卷全國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題試卷中所占的比重。2000 個基礎單詞,千分之二的單詞,因重復而構成了英語 95% 的文字,常用詞最少,常用詞最簡單,常用詞最重要,語言的規律就是常用詞的重復,因而猶太人的學習強調的是重復。
2000 基礎單詞是鋪路石,念書,重復,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用鋪路石把羊腸小路鋪成高速公路。
今天的學生沒有念書的過程,腳下的路沒有鋪平,本該是鋪路石的基礎單詞成了絆腳石。2000 基礎單詞在家字里行間重復出現的概率太大,構成書面語言 95% 的文字,鋪路石成了絆腳石,每走一步都會絆倒,而且是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四三
讀書是讀書人的能力,眼睛從書頁的字里行間掃過,腦子里浮現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畫面。讀書人的腦子里已經有了文字的解碼器,讀書,是對文字的解碼過程。文字符號是條形碼,眼睛是掃描器,腦際是顯視屏。眼睛從《紅樓夢》的一頁頁,一行行掃過,腦際就會浮現出甄士隱,賈雨村,林黛玉等各色人物的生動故事。閱讀能力,就是解碼能力。
文盲的眼睛從書頁的字里行間掃過,腦子里不能出現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畫面,他不能對文字進行解碼,無論書中講的是什么,在文盲看來都是些模樣相似的 “外國螞蟻”,因為文盲的腦子里沒有文字解碼器。
學英語的過程,就是人的大腦對英語解碼器進行編程。眼睛是文字符號的掃碼器,耳朵是語音符號的掃碼器,盲人的手是觸覺符號盲文的掃碼器。聽說讀寫的每一步的、都刺激腦神經細胞生長出新的樹突。
念書是文盲掃盲的過程。讀書可以一目十行,念書則要千錘百煉。念書,每一個句子的重復,每一頁課文的積累,腦神經細胞都會生長出新的樹突。
五
念書的過程,是腦細胞樹突的生長與鏈接的過程,是編制文字解碼器的過程。如編制電腦程序一樣,必須精工細作。
念書,就是先聽后念,書聲如歌,在耳熟能詳的句子中,讓文字對號入座。念書,就是 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 念書,就是把課本當經去念。念,就是重復。
念書是語言學習,讀書是文學欣賞;念書是編碼過程,讀書是解碼過程;念書如繡花,讀書如賞花。
念書就是積累,積累課本中的句子。書念十遍謂之會,書念五十遍謂之熟,書念百遍謂之精。將課本中的每一個句子積累,重復,循環一百遍,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猶若神筆馬良,說話,下筆,答題如有神助。
念書就是積累,念書就是重復,念書就是循環,念書就是鐵棒磨成針的功夫,念書就是 “寶劍鋒從磨礪出” 的磨礪,念書就是步入 “會、熟、精、絕、化” 的階梯。
念書,尚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學童,他的眼睛尚不具備解碼能力,他要借助耳朵,聽先生的書聲,象鸚鵡學舌一樣,象唱歌一樣,把句子字正腔圓的唱出來。同時,眼睛落在書中的文字上,這句話的每一個音節在每一個字符上對號入座。眼睛若手指,文字若鍵盤,書聲若手指在鍵盤上敲出的音符。
念書若彈琴。同一首曲子,你教一遍就會了嗎?不可能。你練習十遍就嫻熟了嗎?不可能。練習了幾十遍,上百遍后,當你把手指放在琴鍵上的時候,你并沒有用腦子去想,那首優美的曲子就從你的自由跳動的手指尖流淌出來,這就是精湛。有人謂之肌肉記憶。
念書若打拳。武林高手的一個動作練習一遍就行了嗎?不行。他練了千百遍后,一招一式都已經融化在生命里,出手才若行云流水。
念書若達芬奇畫蛋。他的老師告訴他,要想成為偉大的畫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畫雞蛋就是最簡單的,但是,畫 101 肯定要比 100 好。達芬奇將雞蛋畫了幾百遍,果真成為人類歷史最偉大的畫家。
念書之道在于細水長流。老子說:“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六
林語堂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說:“據我所知,那些國文好的學生,都是偷看幾百萬言的水滸和三國看來得,僅僅靠一學期五六十頁的文選是學不好國文的。英語也是這樣。”
猶太人的人均閱讀量世界第一。猶太人的孩子比中國孩子提前三年開始閱讀。中學時閱讀的黃金時代,小學生的閱讀是擴展知識面,中學時代的書是一個人的靈魂和個性的基石。中國的中學生因為中考、高考的壓力而被迫終止了自由閱讀。
在以色列,每 4000 人就有一個國立圖書館,每兩個人就有一個借書證。在中國的大街上,最多的就是服裝店和酒店;在以色列的大街上,書店和咖啡店最多。在書店里,你可以坐下來,要一杯咖啡,細細品味。在咖啡店里,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報刊雜志。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就是這個民族的學習力,學習能力就是閱讀能力,學習型社會就是閱讀型社會,終身學習就是終身閱讀。
英語之道在于積累,而積累之道在于讀書。
楊振寧,李政道等西南學的學生剛到美國的時候,校友中流傳著這樣的學英語體會:“讀二十本英語小說,選非英語作家的作品,如托爾斯泰,莫泊桑等。” 非英語作家的英文版,翻譯者用的是大眾語言,極少用生僻的字詞,比較適合英語學習者用。讀了 20 本英語小說后,相當于美國大學文化程度的英語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對念書與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判斷一個學生會不會學習,一是看他有沒有達到 2000 小時的朗讀積累,二是看他有沒有達到 2000 小時的閱讀積累。
七
2000 小時的朗讀就是念書,2000 小時的閱讀就是讀書。70 年前的中學生把印度人的英語課本當三字經念,念了一百遍,恰好是 2000 小時的朗讀積累。楊振寧,李政道等西南聯大的學生剛到美國時讀 20 本英語小說,20 本 500 頁的書,恰好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 2000 小時的預讀積累,也是中國人所說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古人的書是寫在竹簡上的,一捆竹簡謂之卷,20 多塊竹簡所容納的文字換算成今天的印刷的書,一卷就是一頁,萬卷書就是萬頁書,500 頁的書 20 本。
所以,學習語言沒有捷徑,我的方法就是先徹底讀完 20 本名家小說。你就可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