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中華民族擁有4000多年完整的連續不斷的文字記載的歷史,這么說的底氣是什么?依據是什么呢?就是這套“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至明朝滅亡共4000多年的歷史,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是了解與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必備典籍。根據目前最流行的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來計算,包括注釋和校勘記,共有3200多卷,4600多萬字。
很多人都聽說過“二十四史”,但是對于其中大部分具體的各部史書,可能還不是太了解,這次我就用一篇文章給你簡單梳理下。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根據朝代順序,我把這二十四部史書,分為5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史,這個算是眾所周知了,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它們記載的是先秦、秦漢、三國時期的歷史。這也是“二十四史”里評價最高的四部史書,如果你想讀“二十四史”的話,我首推這四部史書。
第二部分:九書二史,包括《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它們記載的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和隋朝的歷史,以結束三國亂世的大一統王朝西晉為開端,到終結兩晉南北朝亂世的另一個大一統王朝隋朝滅亡而結束。這11部史書,其中有8部都是唐朝初年修的。
第三部分:兩舊兩新,包括《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它們記載的是唐朝和五代時期的歷史,除了《舊唐書》是五代時期的后晉所修之外,其余三部史書全是北宋修的。
第四部分:元修三史,包括《宋史》《遼史》《金史》,它們記載的是宋朝、遼朝和金朝的歷史,這三部史書都是元朝修的。
第五部分:《元史》《明史》,它們分別記載了元朝和明朝的歷史。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說下,先說第一部分:前四史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書是《史記》,作者是西漢·司馬遷,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共3000年左右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史記》的知名度和地位,我想就不用我過多強調它有多重要了吧,它絕對稱得上是“二十四史”中最有名的一部史書了。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這個首,不僅因為它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書,還因為它所開創的紀傳體史書體裁,奠定了整個“二十四史”各部史書的基本體例。
這個體例包括記載帝王事跡的“本紀”,記載諸侯王事跡的“世家”,記載重要人物、民族、鄰國等事跡的“列傳”,記載國家典章制度的“書”和以表格形式列出世系、人物和史事的“表”。《史記》之后的二十三部史書,對于這個體例雖然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變革,但是基本框架不變,都屬于紀傳體史書。
《史記》一開始不叫《史記》,而是叫《太史公書》,到了東漢桓帝時期,才有了《史記》的叫法,到了三國時期,“史記”逐漸由史書的通稱成為了《太史公書》的專稱。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史書是《漢書》,作者是東漢·班固,記載的是西漢的歷史,這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雖然說《漢書》的作者是班固,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家族產品。它是從班固的父親班彪開始、到班固自己、再到班固的妹妹班昭,班昭的弟子馬續也參與其中,歷時將近40年接力寫完的。只是因為班固寫了大頭,所以他來冠名。
由于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寫得很好了,所以《漢書》中的這部分內容基本上是照抄的《史記》,只有少部分改動。你讀這兩部史書的時候,就知道了。而且你還會發現,相比于《史記》,《漢書》相對難讀一些,這是因為《漢書》好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當時的不少人都讀不懂,需要通過他人的注釋,才能理解,所以《漢書》很早就有注釋了。
“二十四史”的第三部史書是《后漢書》,作者是南朝宋·范曄,記載的是東漢的歷史。
由于東漢中后期的皇帝大多年幼即位,無法親自處理朝政,所以往往會由太后臨朝稱制,這是東漢王朝一個非常鮮明的政治特色。這一點反映在史書上就是《后漢書》有《皇后紀》,一般只有記載皇帝的事跡的才能叫“紀”,皇后只能入“傳”。此前只有《史記》曾為呂后寫過《呂太后本紀》,《漢書》為呂后寫過《高后紀》,《后漢書》將整個王朝的皇后都列入“紀”,這在“二十四史”中是唯一一例。
和《史記》《漢書》相比,《后漢書》沒有“志”,其實范曄一開始寫了,但是因為他卷入了當時的一個謀反事件,并因此而死。和他一起寫“志”的那個人,怕受牽連,就把“志”毀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后漢書》里的“志”,是后人把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寫的《續漢書》里的“志”給補進去的,幸好補進去了,否則東漢的典章制度,今天的人恐怕就弄不太清了。
“二十四史”的第四部史書是《三國志》,作者是西晉·陳壽,記載的是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的歷史。《三國志》最早是分開的三本書——《魏書》《蜀書》《吳書》,到了北宋時三部史書合而為一了。
不過,《三國志》在名義上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因為陳壽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西晉時期,受到了政治壓力,西晉接受的是曹魏的禪讓,它必須要以曹魏為正統,它也才能是正統的。
因為三國的大熱門,這部史書知道的人很多,不少人也都讀過。之前我看過一個統計,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除了《史記》外,賣得最好的就是《三國志》了。我曾經找其他出版社的朋友求證了下,發現他們也是這樣,他們出版的“二十四史”線裝書里,也是《史記》和《三國志》賣得最好。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里非常特殊的一部,為什么這么說呢?相信很多人讀過之后會有這種感受:它寫得過于簡略、記事不清,這也是歷來為史家所詬病的一點。簡略到什么程度?不僅是記載的少,甚至連“表”和“志”都沒有,這是不符合正史規范的。你別看它叫《三國志》,它沒有“志”,以至于現在要想考證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還得去看《后漢書》《晉書》《宋書》中的“志”才行。
而對于紀傳部分,多虧了南朝宋·裴松之所作的注,極大地豐富了史料,裴松之注釋的字數都快趕上陳壽的原文了。裴松之的注一出來,后人讀《三國志》,一定是要讀裴松之的注的。尤其是現在,更是如此,因為當時的很多史料如今都失傳了,只有裴松之通過引用的方式才把部分史料保存下來。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曹操的小名叫阿瞞,你怎么知道的呢?《三國志》原文是沒有寫的,是裴松之作的注,引用了《曹瞞傳》,人們才知道的。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裴松之的注,陳壽《三國志》的史學價值不會有現在這么大。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分前四史就介紹完了,接下來我們講第二部分:九書二史
“二十四史”的第五部史書是《晉書》,作者是唐朝·房玄齡等人,記載的是晉朝的歷史,包括西晉和東晉,還有十六國。《晉書》的作者有20多人,屬于集體創作,只不過房玄齡是監修,所以掛了他的名。
從唐朝開始,國家開始組織人員專門為前朝編撰歷史,前四史和后面我們將要提到的一些唐朝之前修的史書,都是私人撰寫的,此后正史的編撰基本上就都是國家行為了。甚至連《晉書》中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四篇文章里的論,都是唐太宗親自寫的。
史書中開始更加注重反映國家的意志,編撰者個人色彩逐漸減弱,這也就是為啥我們讀“二十四史”里后面的那些史書,覺得跟流水賬式的沒啥意思的原因。
“二十四史”的第六部至第九部史書是《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分別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先后更替的四個政權——宋、齊、梁、陳的歷史。
《宋書》的作者是南朝梁·沈約,《宋書》中的“志”是特色,篇幅竟然占據了全書的將近一半。一般各部史書只記載本朝的典章制度,不過因為《三國志》沒有“志”,當時的《晉史》也沒有“志”,于是《宋書》直接從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開始寫起,直到本朝,開創了后世史書追溯、詳載數代典制之先河。
《南齊書》的作者是南朝梁·蕭子顯,他是南齊的皇室成員,以前朝帝王子孫修前朝史書,“二十四史”僅此一家,這也導致了《南齊書》中一些關于皇室成員事跡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大打折扣。
有人可能會奇怪,為啥《南齊書》有個南字,其他三部史書怎么沒有?這是因為南北朝的時候,北朝也有個齊國,也修了史書。后人為了方便區分,所以把這部史書稱之為《南齊書》,北朝齊國的史書,就稱為《北齊書》了。
《梁書》《陳書》的作者都是唐朝·姚思廉,這兩部史書主要是姚思廉與他父親姚察,父子兩代人,歷經梁、陳、隋、唐四朝,花費數十年才寫成的。由于唐太宗的時候,任命魏徵為監修官,姚思廉奉詔撰寫,因此這兩部史書屬于官修史書。
“二十四史”的第十部至第十三部史書是《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分別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各個政權:北魏和之后分裂成的東魏、西魏以及后來分別取東魏、西魏而代之的北齊、北周的歷史,以及最終完成大一統的隋朝的歷史。
《魏書》的作者是北齊·魏收,魏收這個人有才學,但是人品很差。甚至有記載,他以修史為手段威脅他人,對自己有恩的,就在史書中夸他,與自己有仇的,就在史書中不寫人家做過的好事,這導致《魏書》在當時的爭議性就很大,真實性存疑。不過有些學者不同意,認為這是當時北齊權貴階層的誣蔑之辭。
也正因為如此,隋文帝、隋煬帝在位時期,都想讓別人重寫魏朝歷史,以取代《魏書》。當然也有一個原因是《魏書》重視北齊,而隋朝承接自北周,他們希望重新寫一本重視北周的魏朝史書。
唐朝初年,根據北朝四史(《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撰修的《北史》修成,受到廣泛贊揚,《魏書》的地位進一步被打擊,也進一步影響了《魏書》的流傳,導致其散佚情況十分嚴重。今天我們看到的《魏書》已經不是原書了,而是經過了歷朝學者增補其他史料而成。
《北齊書》的作者是唐朝·李百藥,唐太宗的時候,李百藥奉詔撰寫,在他父親的草稿基礎上修成,是官修史書。
由于以北朝四史為基礎的《北史》出現后,人們認為《北史》修得更好,加上唐朝承接自北周-隋朝這一脈,認為北齊不是正統,人們對《北齊書》并不重視,這影響了它的流傳,到了北宋的時候就已經殘缺不全了。據考證,如今的《北齊書》,只有三分之一的卷數是李百藥的原文,其余的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史料增補而成。
《周書》也是官修史書,作者是唐朝·令狐德棻等人,令狐德棻是主修,還有其他人與他一同編寫。北周如何以弱勝強,最終滅掉了北齊,奠定了隋朝大一統的基礎?影響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百年政治的關隴集團是如何形成的?相信你讀這部史書能找到答案。
《隋書》的作者是唐朝·魏徵等人,魏徵是主編,還有其他人與他一同編寫。《隋書》的一大特點就是以史為鑒的思想貫穿全書。這是因為當時隋朝滅亡不久,隋朝的迅速滅亡給了唐太宗君臣以極大的震撼,他們希望通過修撰《隋書》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史為鑒,避免唐朝步其后塵。
“二十四史”第十四部史書是《南史》,第十五部史書是《北史》,作者都是唐朝的李延壽,是李延壽與他的父親李大師父子兩代人編撰而成的。《南史》記載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四個政權宋、齊、梁、陳的歷史,《北史》記載的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五個政權: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還有最終完成統一的隋朝的歷史。
當時關于南北朝各個政權的史書,有的之前有人已經修好了,還有的唐朝官方正在組織修撰,那么李延壽父子為啥還要寫《南史》《北史》呢?他們認為,關于這段時期已經修好或正在修的那些史書都是斷代史,彼此相互攻擊、詳略不均,李延壽父子想通過通史來解決這一缺點。
不過受限于當時的政治形勢,這兩部史書以《北史》為正統,以迎合唐朝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突出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一脈相承的正統地位。
雖然《南史》《北史》主要是根據南北朝、隋朝的正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這八部史書,刪改而成,但是也新增了不少史料,可以和前面的那些史書互相參照著看。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分九書二史就介紹完了,接下來我們講第三部分:兩舊兩新
“二十四史”的第十六部史書是《舊唐書》,作者是后晉·劉昫等人,記載的是唐朝的歷史。實際上最早是趙瑩主持編修的,做了不少貢獻,也有其他人一起撰寫。只是因為《舊唐書》修成的時候,已經換成劉昫任宰相了,按慣例,宰相要監修前朝正史,所以最后署名的是他。由于當時正值亂世,所以《舊唐書》修得較為粗糙。但是對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也算是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
《舊唐書》最早就叫《唐書》,沒有“舊”字,后來為啥加了個“舊”字呢?這就要提到“二十四史”的第十七部史書《新唐書》了,北宋的時候,宋代人覺得后晉修的《唐書》質量太差,準備重修,最后是在歐陽修、宋祁等人的努力下,重修完成了。
《新唐書》相比于《舊唐書》,新增了不少史料,同時語言更加精煉,不過這一點也為人所詬病。修撰之人為求精煉、行文方便,刪掉了不少重要史料,比如年代、數字、官爵,以至于一些事情刪減過多,導致事跡不明。而宋祁還是文學家,文筆很好,他喜歡省字,好用古字,你可以理解為大白話改為文言文,雖然字少精煉了,但是不好理解呀,文字艱澀難懂。
二者還有一大不同是,《新唐書》繼承了孔子修《春秋》的精神,“一字褒貶”,同樣的行為,用這個字就是在夸贊,用那個字就是在貶低。對于忠臣良將要使勁兒夸,對于亂臣賊子要使勁兒罵,充滿了道德主義氣息,這也是他們不滿意《舊唐書》的一個原因,覺得《舊唐書》在這方面做得不到位。這背后反映的是北宋時期儒學復興的基本情況。
后人為了區分這兩部史書,就把后晉時期修的唐史稱為《舊唐書》,北宋時期修的唐史稱為《新唐書》。《新唐書》修成以后,《舊唐書》就不受重視了,幾乎不再流行。到了清代中期,主張二者都要重視的意見占了上風,兩本史書都被列入了“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的第十八部史書是《舊五代史》,作者是北宋·薛居正,記載的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先后更替的五個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以及中原地區以外存在的十個國家的歷史。
北宋初年,宋太祖下令修撰的,薛居正是監修,還有其他人與他一起撰寫。《舊五代史》和《舊唐書》一樣,本來也沒有“舊”字,就叫《五代史》,是后來北宋中期的時候,歐陽修覺得《五代史》修得不好,他又重修了一部,后人為了區別,就把薛居正監修的《五代史》稱為《舊五代史》,歐陽修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這就是“二十四史”的第十九部史書。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這次重修不是官方組織的,是歐陽修自己私人修的,這也是自唐朝官修史書以后,正史中唯一一部私修史書。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采用春秋筆法,特別注重褒貶,強調君臣大義。他認為五代是一個禮崩樂壞、名分顛倒的亂世,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因此他要寫史書批評這些行為。這一點從對五代時期的一個大臣馮道的評價里就能看出來,馮道曾在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做官,《舊五代史》對他評價挺不錯的,可是在《新五代史》里,歐陽修罵他毫無君臣大義、不知廉恥。
《新五代史》問世后,二者并行于世,但是后來《舊五代史》逐漸不被人重視、湮沒無聞,最終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舊五代史》,是清朝乾隆時期,一些學者從《永樂大典》以及其他一些史書中輯錄出來的,算是基本恢復了原貌。
“二十四史”的第三部分兩舊兩新就介紹完了,接下來我們講第四部分元修三史:
元修三史就是:《宋史》《遼史》《金史》,這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二十部、二十一部、二十二部史書,分別記載了宋朝、遼朝、金朝的歷史,作者是元·脫脫等人,脫脫是元順帝時期的中書右丞相,他作為都總裁官監修的這三部史書,他就是掛個名,主要還是其他人來寫。
這三史修完后已經是元朝末期了,其實早在元朝滅掉南宋后,元世祖忽必烈就已經準備要修了,后來元朝其他一些皇帝也下過詔書,但是遲遲未動手,原因在于有一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不斷爭論,那就是以誰為正統?
主要的爭論是兩個:一派主張以宋朝為正統,反映在修史上就是只需修一部《宋史》即可,遼朝與金朝的歷史作為《宋史》中的載記就行了。
另一派主張宋遼金均為正統,將宋朝與遼朝金朝視為南北朝,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宋史》,或者每個王朝各自修一部史書,即《宋史》《遼史》《金史》。
最后到了元順帝時期,脫脫主張擱置爭議,三個全都是正統,各自成書,于是歷時兩年半,《宋史》《遼史》《金史》修成。
《宋史》是“二十四史”里卷數最多的,有496卷,卷數排名第二的《明史》才336卷,元朝修的時候,對于宋朝留下來的史料,很多都沒咋改,直接照抄,因此被批評“繁蕪雜亂”。可是對于如今的歷史學家來說,卻是好事,因為保存了大量未經裁剪的原始史料。
《遼史》被公認為是“二十四史”里修得最差的一部,不僅過于簡略、內容多有重復,而且錯漏百出。主要是因為當時修史時依據的資料少,撰寫人員才能有限又不認真,用時太短,只用了11個月就修完了。《遼史》質量之差,以至于現在很多研究遼朝歷史的學者,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對這本書進行校勘、補正。不過,因為遼朝史料的極度匱乏,所以《遼史》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金史》歷來被譽為是元修三史里修的最好的一部,不像《宋史》繁雜,不像《遼史》簡略,而是詳略得當,文筆簡潔。
接下來我們介紹“二十四史”的最后兩部史書——《元史》《明史》
《元史》的作者是明朝的宋濂等人,記載的是元朝的歷史。明太祖朱元璋即位當年,就下令修《元史》,次年二月正式開局編寫,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祎為總裁,同時召集了其他人參與編撰,用時6個多月;由于缺乏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資料,全書沒有修完,明太祖派遣他人去全國各地收集元順帝的史料。收集完后,在洪武三年二月,重開史局編寫,這次用時不到5個月,最終完成。
朱元璋這么著急修《元史》,而且用時不到一年就修完,主要是出于政治需要,為了明朝的合法性,他需要借此表明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天命所歸。這也導致了《元史》修得非常粗糙,錯誤甚多,比如一人兩傳、體例不符合前代之規、前后矛盾、譯名不統一等等。《元史》水平之差,在“二十四史”中應該是僅次于《遼史》的。
《元史》修完之后,當時的一些人就已經偷偷議論其問題了,只是因為此書為明太祖欽定,所以明代的文人不敢過多議論。到了清朝的時候,就已經無所顧忌了,學者們紛紛指出其問題所在,并且有些人開始著手重修《元史》。其中學者柯劭忞從清朝末年開始修,直到民國初年才修完,這就是《新元史》,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親自下令列入正史,這就是第二十五史的由來。當然,也有人把《清史稿》作為是第二十五史的。
《明史》的作者是清朝的張廷玉等人,記載的是明朝的歷史。《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修撰時間最長的一部,從順治二年開始下令修《明史》,期間修修停停,直到乾隆四年才正式修完,歷時近百年。因為最后的修書總裁是張廷玉,所以《明史》掛上了他的名字。
相比于其他正史,《明史》的閱讀價值高,但史料價值并不高,主要是因為清朝人修《明史》的時候,所依據的原始資料,現在大部分都還能見到。包括民國時期修成的《清史稿》也是,當時依據的大部分原始資料也都還在,所以史料價值也一般。
“二十四史”中《明史》之前的各部史書,雖然有些問題很大,有的寫得一般,但是其史料價值仍然很高,原因就在于當時修史所依據的原始材料,如今大部分都見不到了,多虧了正史保存一二,流傳至今。要不看這些史書的話,如今的人對那個朝代絕對不會有系統的認知。
這就是“二十四史”的基本情況。選取這二十四部史書,作為正史,合稱“二十四史”是清朝乾隆皇帝欽定的,并且還統一刻印了出來,這就是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現在最流行、也是公認最好的版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組織了一大批歷史學者整理而成的,對歷史研究比較多的人,應該對這個版本不陌生。
上個世紀末,國家再次啟動了《二十四史》的注釋校勘工作,這次的版本稱為“今注本二十四史”,由于工程浩大,現在只出版了部分史書,還沒出完。不過,有興趣的可以買一部其中已經出版的史書,與點校本二十四史比較下,看看哪個更好?
關于要不要讀二十四史?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聊了下這事兒,我現在還是保持之前的觀點,這里簡單再說下:首先,如果你是做歷史學術研究的從業者,或者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想對某個朝代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的業余歷史愛好者,我建議是要讀的,但是不用全部都讀,通讀你想研究的那個朝代的史書,或者涉及到你研究范圍的相關史書就可以了,剩下的史書,可以作為資料庫,根據需要隨時取閱。
其次,如果你只是想對中國歷史或某個朝代的歷史有個初步了解,而且自己還是初學者,基礎也不怎么樣,只是有些興趣。那么我認為二十四史的各部史書不是你一開始閱讀的首選,因為閱讀門檻高,容易讓你喪失閱讀興趣、甚至對歷史的興趣,效果也不怎么好。
最好是先讀一些專家學者寫得不錯的通俗性的歷史著作、朝代通史,還有一些靠譜兒的歷史作家寫的歷史科普書籍或者音視頻節目。之后有需要的話,再循序漸進,讀更深入一些歷史書、學術專著乃至直接讀二十四史原文。
第三,如果你不想管自己的實際情況,反正就是想看看這么有名的二十四史到底是啥,怎么樣?那就可以選擇一些史書的一些篇章翻翻,感受一下,在此,我首推前四史。
當然,這些只是我的建議,可能并沒有涵蓋所有人的具體情況。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不靠譜兒,那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來,無須考慮我的建議。
根據之前有人在我二十四史相關節目下留的一些不太友善的評論,那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你這么說不對,我怎么就不能讀原文呢?我牛、我厲害,一般人無法直接讀原文,那是他們水平不行,雖然我沒任何基礎、對這些歷史都不了解,但是我就是想直接讀原文,也能讀懂。而且必須得讀原文,才靠譜兒,別人寫的歷史科普書那都是二手的了,容易受到作者他自己想法的影響。而且不僅我讀原文,其他人最好也能這么讀,不能退而求其次呀。你沒這個能力,不代表別人也不行。你這樣的建議是何居心?是不想我們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嗎?
對于這種人呢,我是這么看的:你確實厲害,我建議你直接去讀原文,通讀整套二十四史,而且你還可以去讀最原始版的,就是沒有經過任何學者點校、注釋的,這樣也不用受這些學者的影響了,那更純粹。我肯定不攔著你,還會為你鼓掌叫好,真厲害、真棒,怎么就這么牛呢。
這里,我只想提醒大家一句: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不顧實際情況,強行追求盡善盡美,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人生如此,讀書亦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