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導語: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期,在黃河邊的孟門鎮紅棗種植區,當地合作社的棗農們正在1000多畝的棗園里修剪果枝、耕地施肥,為棗樹涮白,給新栽植的果苗澆水,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一開春,家住孟門鎮后馮家溝73歲的棗農馮生俊就在合作社的棗園里忙碌開來。老馮有十多畝棗林,前幾年因連續多年紅棗產出收益不好,他對紅棗失去種植信心,不愿在地里投入過多的精力。
【采訪:棗農 馮生俊
那個時候的話產量可以,每畝也在一千斤以外了,但是價格太低了。價格僅僅有一塊錢,一塊錢是曬干的棗,自己摘下的才幾毛錢,連一塊錢都沒有,就還是沒人要。價格太低棗,農人人都不務棗了,不能務了,因此大部分的人就把地荒撩在那邊了。】
【采訪:柳林紅棗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張丕忠
原來就是那種粗放式管理,像這幾年棗的行情不行,這地就純粹荒著了,沒人管理。況且都是一家一戶的,管理形不成那種機械化作業,所以就是大部分基本上沒收入。】
三年前,馮生俊把他家的十多畝棗林流轉到了柳林名特優紅棗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進行統一管護、統一經營,他也成為合作社的社員,在棗園里打工做活。這兩年,靠棗林流轉收益加上打工收入,老馮每年能賺到五萬多元。看到一棵棵老棗樹經過品種嫁接改良和田間精細化管護,收益越來越好,老馮干勁十足。
【采訪:棗農 馮生俊
自從鳳生流轉了這個土地以后,就開始好好地耕作。弄得些新品種,都全是好品種,現在有這個新品種的話價格大(幅提高)。】
老馮提到的鳳生,就是名優特紅棗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馮鳳生。前幾年,對紅棗有著深厚感情的他,在當地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下,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先后承包了后馮家溝村山坡上1000多畝紅棗林,對棗樹進行嫁接和品種換優、精細管護。目前已有800多畝紅棗林完成品種改良,收益也連年增加。
【采訪:柳林縣名優特紅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馮鳳生
去年我的棗幾乎是就供不應求,就是不夠賣,很有信心。這邊的500畝是流轉了十年,和老百姓簽了十年的合同,那邊的(300畝)是原來簽了5年的合同,去年又續了6年。所有我們村的這個土地,幾乎要都把它計劃了,不讓它荒拋、荒地。】
【采訪:柳林紅棗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張丕忠
像這一片棗林,我們從2019年、2018年開始的紅棗保衛戰,響應市里頭的號召,咱縣政府也投資很大。包了這片山地種冬棗,結果還成功了。搞得相當不錯,第二年就有了收入。】
這兩年,后馮家溝村作為呂梁市打造的鄉村旅游重點村,通過深挖特色優勢資源,正在全力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名村。馮鳳生緊跟鄉村振興步伐,借勢“特色產業+觀光采摘”產業發展路徑。今年他又建起了300畝采摘果園,栽植了蘋果樹、李子樹、杏樹。同時計劃在林下發展中藥材種植,實現多元種植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土地要效益。
【采訪:柳林縣名優特紅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馮鳳生
這一頭山、背山,一山都是棗樹。背山過去,要弄成這蘋果園、杏園、李子園。到了明年的秋天,游客可以來,都弄成采摘區。你要到我們村旅游來,就隨便在山上要吃棗有棗,要蘋果有蘋果。所以說我就很有信心把我們村的這個都管理起來。再加上咱政府了、縣上了有一部分幫助扶持,咱就計劃把這個事情(做好)。】
來源:柳林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