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北京東城區的胡同尚未蘇醒。身著橘色工裝的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時傳祥所三八女子班班長李萌已穿梭在狹窄的胡同里,開始清理胡同的“里子”(藏在地下的糞井等排污設施)——每天三車,一車三噸,這樣的堅持已經持續了15年。從青澀的退伍女兵到抽糞班班長,從飽受質疑到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李萌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時傳祥精神”。
△李萌在前門草場七條作業
2010年,21歲的李萌脫下軍裝,從部隊退役。面對國家安置的工作選擇,她做出了一個讓許多人意外的決定——成為一名環衛工人。
“當時就想找一份自己能干得了、也能干得好的工作。”李萌回憶道。招聘會上,好多崗位前排著長隊,環衛崗位前卻冷冷清清。在許多人眼中,環衛工作或許“不夠光鮮”,但對李萌來說,當兵時每天整理內務,這活能干!
然而這個決定卻讓母親紅了眼眶:“街坊鄰居都知道你是退伍回來的,怎么去干這個?抓緊辭了!”母親的話像刀子一樣扎在心上,但李萌態度堅定,她覺得憑勞動吃飯,不丟人。
入職后,她被分配到糞便抽運崗位,成為時傳祥生前所在單位的一員。報到那天,老班長拉著她的手,激動地說:“15年了,我們班終于來了個年輕姑娘!”可興奮之余,老師傅們卻忍不住私下嘀咕:“這丫頭能堅持多久?”
回憶起15年前第一次作業,李萌依然歷歷在目。那天,當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掀開井蓋的瞬間,一股惡臭撲面而來,胃里翻江倒海,她轉身就吐了,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飯,總覺得那股味道還在鼻子里。
這份看似機械的工作,實際操作起來卻處處是門道。那根30多斤重的抽糞管,在真空加壓時重量會驟增至上百斤,稍不注意就會把人帶個趔趄。“得用巧勁,讓糞管聽你的話。”李萌比劃著。
“剛開始經常被管子甩得滿身糞水,一天要換三四套工作服。那時,不是在洗衣服,就是在洗衣服的路上。”李萌笑談往事。最讓她難受的不是工作的辛苦,而是旁人的誤解。一次在學校附近作業,一位家長指著她對孩子說:“不好好學習,以后就像她一樣!”胡同里的街坊鄰居也說:“這丫頭堅持不了多久。”這些刺耳的話語,如同冬日寒風,冰冷而尖銳。
面對質疑,李萌沒有退縮。她開始每天練習技巧,調整工作方式:避開居民做飯、曬被子的時間;幫老人搬蜂窩煤、修水管;帶著班組成員砌花壇美化胡同環境……漸漸地,“抽糞的丫頭”成了胡同里的“萌萌”。
2012年的一天,李萌突然接到電視臺電話,通知她當選了“北京榜樣”。她以為是詐騙電話,連掛了三次。后來才知道,是居民自發為她報名了“北京榜樣”評選,她一路“被動”當選。“這個獎讓我堅信,付出總會被看見。”
時光如梭,李萌見證了環衛事業的快速發展,但始終不變的是勞模精神的薪火相傳。她走進校園宣講,帶著女兒撿垃圾,希望將勞動的價值傳遞給下一代。2024年央視春晚現場,她作為“最美退役軍人”坐在觀眾席第一排,身姿挺拔。
今年,李萌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她坦言:“高興,但壓力更大了。”作為班組里至今最年輕的女性,她期盼更多年輕人加入環衛隊伍。“提高一線工人福利和社會地位,讓更多人了解、尊重這個行業是我的心愿。”
她說:“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而那句刻在東城區環衛中心時傳祥所墻上的話,早已深深刻進她的生命——“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當被問及想對20歲的自己說什么時,這位颯爽的退伍女兵露出燦爛的笑容:“想好了就往前走,千萬別放棄。”這句話,正是她扎根環衛15年的最好注腳。
記者: 馬嘉悅 賴仁杰 滿達呼 易欣 李玉禎
文字編輯:李彬
編輯:葉瑤楷(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