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流動的,不需要爭先恐后。這意思,不是倒地躺平,任一重又一重的海浪拍擊麻木的靈魂,而是持續地探索,任何時候都擁有想做就做的勇氣。
去年,快三十歲的時候,我做了一件“大事”——半脫產學英語。
在公司的年資擺在那里,工作第二年就升成了公關總監,我早就開始帶實習生,被叫一聲“老師”,還常常為他們爭一爭福利。在職場上繼續“升級打怪”,似乎才是約定俗成。此時,我卻往后退了一步。
我來自江蘇南通的一個四線城市。父母聚會,攀比的只有孩子讀書好不好,至于怎么學,如何學,為什么學,沒人提,也沒人關心。在理科班,75個同學中只有包括我在內的12名女生。高考的結果是,我們班只有5個人沒有考上一本或二本。這可怕的升學率,像是工廠里高質量的統一配件。比學校分數線高出近30分進入一所211大學后,我上了傳媒英語專業。我喜歡傳媒,厭惡英語??墒菍W校里教的,卻只有英語,沒有傳媒。心理是逆反的,態度是抗拒的。英語,就是不想學。2017年,我已經畢業加入了一家朝氣蓬勃的公司。老板去哈佛大學做演講,我作為公關代表要陪同,結果卻被拒簽,這讓我對英語的好感降到了最低值。甚至簡單回答一個“YES”我都不好意思開口。
最終促動我下決心拔出這根刺的,是因為一次“羞辱”。我所在的行業風頭正健,去年初,很牛的老板帶著一個國家元首級的人物來中國考察。從北京到上海再至成都,每條業務線的負責人都與其用英語匯報交流。我是唯一的例外。在一次溝通會上,作為主導人,我用了兩個西裝筆挺的翻譯。我說一句中文,翻譯說一句英語?;顒咏Y束的合影,我主動避不入鏡。那天晚上我一直問自己:在我們這樣一個國際交流頻繁的工作平臺,我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我對英語的怨念,是時候來個了斷了。
“我需要‘整塊’的時間來學英語”。當我提出這個要求時,中國好老板以為我想留學,甚至打算轉我學費。最后,我以居家辦公但領全薪的方式開始了“自我救贖”。我決定花一年的時間,將BEC(商務英語證書)初級、中級、高級證書統統拿下。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從一開始每天兩小時,到后來一天十個小時,我“扎”了進去。投入程度,簡直有點“魔怔”了。騎車去上學,我塞上耳機聽英語;給狗狗洗澡,我對著它背英語課文;針對53個商務話題,每周日上午7點到12點,在和平公園的24小時圖書館和口語搭子練習,堅持了6個月……也因為我的“魔怔”,我一次就考過了BEC初級和中級,中級的口語甚至達到了175分,要知道高級的口語通過線是180分。我自信地表達,朋友說我成了“話癆”。
證書不是目的,而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中,真真實實地獲得自我提升。并且,還有意外收獲:過去一年,我花了不少錢去上各種各樣的英語輔導班,卻偶然發現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繼續教育學院里有上外英語教授的英語班,一年6-7套課程,只需要4300元。最打動我的是,里面的綜合英語課程是我當年大學英語專業里最重磅的一門課, 并且這個班可以連學3年,還配有英語專四專八考試的資格;此外,專升本的課程五花八門。作為正規大學生,以前我可看不上這些。但沒想到的是,課程資源中還有許多我想學習的內容。三年后,甚至還能去考復旦大學的金融系,我終于找到了終身學習的方向;我走進許多圖書館。有名氣在外的,還有社區層面的。 一些黨建服務中心,里面有圖書館,還有健身房,學習也變成了一種享受。圖書館里,我曾被一個40多歲的人拉住問:我看你在看新概念三,你有什么學習心得?那天我們交流了2個小時,真好。
上海是個寶藏城市,大家都知道它的千般好、萬般好。很多人以為來上海就是來生活工作的,其實來上海還可以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我的英語學習還在路上,我的人生學習不會休止……
原標題:《十日談·人生的“證”明 | 羊毛:從“啞巴”到“話癆”》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蔡瑾
來源:作者:羊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