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立夏時節,各糧食主產區播種、田間管理工作有序進行,穩固豐產豐收基礎。
當前,河南8500多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揚花期和灌漿期,正處于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日前印發了4萬張小麥赤霉病、條銹病宣傳掛圖,并派出18個小麥生產專家指導組下沉一線,落實小麥生產關鍵技術措施,為夏糧豐產豐收奠定基礎。
在洛陽伊川縣,旱情使農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地通過引水灌溉,3月以來累計引水超過5000萬立方米。
河南省陸渾水庫運行中心供水科科長趙景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為灌區群眾做好供水服務。采用準確計量、精準調度的措施,確保水資源充分利用。
當前,江西1800多萬畝早稻基本完成栽插,田間管理正接續發力。
立夏時節,贛州市全南縣種植的早稻進入分蘗關鍵期。當地組建7支智能飛防隊,配備智能植保無人機40多臺套,水稻生產無人機飛防、施肥作業率達到90%以上。
飛防作業技術人員鐘壬輝:傳統人工施肥每畝需要大概半小時,現在我們用無人機施肥,每畝大概3分鐘就能完成。
在新余市渝水區南安鄉,當地整合無人機等農機資源,形成聯動機制,為水稻田間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機械化作業條件。
新余市渝水區南安鄉政府干部熊笑笑:我們整合8個村15家合作社的農機資源,為全鄉3.8萬畝早稻提供田間管理服務,同時還有蟲情測報等數據為農戶實時共享,以科技力量保障糧食產量。
作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吉林白城洮南市今年落實制種面積預計達2.8萬畝。在車力鄉玉米制種專業合作社成員張紅光家的玉米制種田里,多臺覆膜播種一體機正在穿梭作業,高效而精準地完成每一道播種工序。今年,當地全面推廣“小壟雙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作業”,有效增加玉米植株數量,節省土地面積。
農戶張紅光:今年實行了新的種植模式,扣膜,一坰地我們多種出來一畝六分多地,能創造出來800斤到900斤種子。
此外,近年來,車力鄉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為合作社提供優質種子,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跟蹤服務,確保玉米制種的高質量生產和保底價收購,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來源:央廣網
初審:王偉光
復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