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發表于《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的論文在網上被廣泛議論,作者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一名護士。該論文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進行研究,其中竟然包括男性患者數十例。
5月5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就“論文中出現子宮肌瘤男性患者”一事發布情況說明,稱已核實網傳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依規依紀給予護士霍某某記過處分、降級處理,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升等資格。
男性沒有子宮,何來子宮肌瘤?看到這篇違背常識的論文,大眾的反應是“離譜”又“荒誕”。有網友推測,這是一篇為了評職稱而發的“水論文”,通過套用其他實驗的數據,拼湊炮制成文。不僅作者本人沒有仔細看文章,而且雜志的編審也是形同虛設,任由一篇“水論文”被發布出來,貽笑大方。需要回應這篇論文的不只是作者所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期刊出版方更應該進行深刻反思。
高危產婦相關論文
再現男性患者
北京晚報記者發現,除了該篇論文,在中國知網上還有多篇涉婦科論文中出現男性病例,其中兩篇刊登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
其中一篇題為《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聯合卵巢移位、陰道延長對患者性生活質量及內分泌水平的影響》的文章中,在第一部分資料與方法中介紹:“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宮頸癌患者隨機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中60例(60%)為男性,40例(40%)為女性。觀察組中55例(55%)為男性,45例(45%)為女性。”
該文章作者為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婦產科門診智秀峰,于2015年9月發表于《中國醫藥指南》期刊。
另一篇名為《護理干預在羊水栓塞高危產婦預防中的意義分析》的文章中稱:“選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治療出現羊水栓塞的高危產婦140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的患者使用精心的護理干預,在對照組中使用常規的護理。其中,實驗組有31例女性患者,有34例男性患者。對照組中有32例女性患兒,有33例男性患兒。”
知網信息顯示,該文章發表于2018年2月28日,發表期刊同樣為《中國醫藥指南》。文章作者為撫順市中心醫院產科王忠紅。
據澎湃新聞報道,5月5日,記者通過撫順市中心醫院聯系上了作者王忠紅,她表示,該文章出現男性病例是由于失誤導致的,“他們打錯了,應該是女,打成了男,他們后來出版后給我寄過來我也沒核實。”王忠紅稱,自己會聯系出版社溝通此事。
上述兩篇文章刊登的期刊均為《中國醫藥指南》,該期刊創刊于2003年,是由中國保健協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2024版復合影響因子0.278。
知網多篇婦科病論文中
出現男性病例
另據現代快報報道,網友@李大海說 近日反映稱,他在知網檢索發現,有30余篇醫學論文內容荒誕、涉嫌學術造假。比如,在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羊水栓塞等女性病相關論文中,出現了大量男性患者。“問題論文”的作者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多個省份的醫院,既有來自鄉鎮衛生院的,也有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三甲醫院。
北京晚報記者根據@李大海說 提供的論文貼圖查詢后發現,確有多篇婦科病論文中出現男性病例。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年刊登的《介入超聲對于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效果和應用價值研究》中寫道,“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
《大家健康》2015年刊登的《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的護理要點分析》中寫道,“78例子宮肌瘤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33例,年齡26至57歲。”
《中國醫藥指南》2018年刊登的《子宮腺肌瘤腹腔鏡保守手術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效果觀察》顯示,“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子宮腺肌瘤患者進行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以及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
《中國農村衛生》2014年刊登的《難治性產后出血干預性治療方法的對比研究》稱,“69例患者,年齡20至34歲,男35例,女34例,其中經產婦36例,初產婦33例。”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年發布的《探究宮腔鏡在診斷絕經后子宮內膜病變中的臨床意義》中稱,“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筆者外出進修的醫院收治的絕經后子宮內膜病變患者30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況下按照診斷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觀察組16例,男9例,女7例。”
學術不端的風
刮到醫療界太要命
長期以來,圍繞職稱評審發表論文的學術不端現象屢見報端,包括代寫論文、山寨期刊、版面尋租等。而當這種學術不端的問題出現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醫療領域時,更是給社會敲響了警鐘。涉及醫療的學術不端,不僅無法服務于醫學發展,而且還會誤導后續的研究者,污染學術環境。更可怕的是,這些奇葩“學術成果”的持有者,還要親手為患者治療。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種種亂象背后是現實的需求。盡管社會多次呼吁破除“唯論文”傾向,但論文在許多領域依然與人才評價體系緊密相關。對于人才評定,需要把握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才的專業特點,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破除學術不端之風需要標本兼治。一方面,要對科研造假堅決“零容忍”,“男女不分”的論文和醫學期刊,都得嚴查!起到舉一反三的震懾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鏟除造假灰色產業鏈條的生存土壤,從制度改革層面考量,探索建構多元學術評價體系,從而真正減少學術造假。
來源:北京晚報(ID:wxbjwb 記者 王廣燕)綜合澎湃新聞、現代快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