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原三野名將王建安,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他是第56位上將,因為幾個月前我軍舉行了集中授銜儀式,已經評出55位上將,當時名單里沒有王建安,他是在第二年單獨補授的。為何推遲授銜?
有一種說法是王建安此前生病了,暫時參加不了授銜儀式,所以56年被補授。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都不對,但至少是很不確切。
王建安的確生過病,1954年還為此從朝鮮撤回國內治療休養,但55年不至于無法赴京授銜。就算他真病得很重,也可以在不到場的情況下被評為上將:授銜儀式當天只有7位元帥在場,林、劉、葉三帥都沒去北京。所以身體不佳,不是將領推遲授銜的主因,這兩點不沖突。
更奇怪的是,王建安是以“副兵團級”身份被評為上將的。早在1949年三野第7兵團成立時,首任兵團司令員就是王建安。這幾年間他幾乎一直帶兵,有權力、也有貢獻,抗美援朝后期還接管過志愿軍第9兵團,這樣的將領怎么能定為副兵團級呢?
種種跡象表明,五十年代王建安的軍銜問題,并不那么簡單。
其實1952年全軍干部定級結果出來后,王建安不是后來的副兵團級,而是實至名歸的正兵團級干部。只不過,后來王建安因故經歷了一次“降級”。
這就更不尋常了。王建安在開國上將中,是授銜之前唯一有此“負面”經歷的人。他犯了嚴重錯誤嗎?真正的原因,在于1954年發生了“高饒事件”,各大軍區組織揭批原華東局領導人饒漱石,王建安竟然在一次會議上唱了反調。
如此重大的事件和議題,除了王建安,沒有哪個高級軍官敢這么做。王建安卻認為饒漱石在戰爭年代有貢獻,不該一刀切、把人徹底批倒批臭。至少王建安沒有發言批判,他不肯跟風。當時饒漱石的事情已基本定性無法轉圜,所以王建安很清楚在會上這么干的后果,將把自己陷入十分被動、甚至危險的境地。
王建安之所以“特立獨行”,一方面是因為他剛從朝鮮回國不久,不清楚政治風浪的變化,作為軍人在這方面也不是太敏感;另一方面,解放戰爭期間王建安長期在華野、三野戰斗,饒漱石作為華東局書記和華東軍區政委,是王建安的老領導了,彼此很有感情。饒漱石看重王建安的才能,進行過幾次提拔。三野大軍名將那么多,王建安能擔任主力兵團司令員,足見首長的器重和栽培。
不出意外,王建安的做法引起了巨大爭議,甚至被嚴肅批評并上報中央。為此他不得不作出檢討,但還是心有不甘。隨后王建安被降為副兵團級干部,能夠在1956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這么看來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算是念及軍功“從寬處理”。如果受到嚴重牽連、追究,就此離開軍隊都是有可能的。
即便如此,這件事對于王建安的軍事生涯,還是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為開國上將,此后他長期擔任各大軍區副職干部,再未干過“一把手”,職級逐漸被許多中將、少將,甚至曾經的老部下超越,而他自己就是提拔不起來。
葉帥在六、七十年代主持過軍委日常工作,對王建安的經歷十分了解。他在戰爭年代沒有直接帶過王建安,但老帥心腸很軟,認為王建安建國后的職務確實比較低,從能力上說有些屈才了。撥亂反正時期,不少受過委屈的將軍被恢復了名譽,職務、待遇方面也有明顯改善,但王建安這種情況,卻沒有辦法,顯然他不屬于這一行列。
有一次葉劍英專門勉勵、寬慰王建安,說:“我知道,你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葉帥說得比較委婉含蓄,但王建安知道老帥的用意,他只是笑了笑,表示自己看得很開,不太介意職務高低。1980年7月,開國上將王建安在北京病逝,享年72歲。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