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被裝進“盲盒”,以低價隨機售賣。如今,“開盲盒”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持續走紅,連食物也被安排上了。以低價隨機組合售賣,既緩解了食物浪費問題,又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拆盒”樂趣。然而,這種模式究竟是“減廢妙招”還是“營銷噱頭”?
隨機“開盲盒”:花小錢、買驚喜
與線下相比,線上平臺憑借流量聚合與即時觸達的優勢,正成為“盲盒套餐”的主戰場。消費者只需動動手指,便可跨區域搶購心儀商家的折扣商品,其靈活性與覆蓋面可見一斑。
“惜食魔法袋”小程序頁面
部分商家顯示“近兩天無剩余”“已售罄”
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惜食魔法袋”,平臺首頁會展示附近合作商家的“魔法袋”信息,包括品類(烘焙、輕食、飲品等)、價格、剩余庫存及取貨時間。在選定盲盒并完成支付后,訂單生成取貨碼。平臺數據顯示,烘焙、輕食類“盲盒”最受歡迎,商家多選擇早晚時段分批次投放,消費者需“拼手速”下單,并于指定時間到店領取。
上午10點,記者通過“惜食魔法袋”線上購得“多樂之日”面包烘焙店的一款“盲盒”。僅僅6分鐘,該款“盲盒”就已顯示“售罄”。晚間9點,記者在規定的取袋時間來到“多樂之日”田林路店,此時店內貨架上的大部分商品已基本售空。在出示取貨碼后,店員便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盲盒”。售價15.9元的盲盒包含三袋當日現烤面包,原價總計40~42元,相當于4折購入。“不是白天買不起,而是晚上更有性價比。”市民梁女士調侃道:“平時單買歐包就要10幾塊錢,這個組合很劃算,我已經買過好幾次了。”
入駐商家
面包店15.9元“盲盒”
“盲盒內容每天隨機,但保證新鮮度,閉店前未售出的產品會直接報廢。”店員告訴記者:“我們的取貨時段是在每天21點到22點,逾期訂單會自動失效且不可退款。但是如果沒能按時領取,也可嘗試聯系平臺客服協商處理。”
是“減廢”還是“二次浪費”?
盡管社交平臺上“食物盲盒”熱度攀升,但記者隨機采訪發現,不少市民對該模式仍感陌生。線上討論亦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認為其實現商家與消費者的雙贏;質疑者則指出盲盒內容不透明,部分消費者因開出忌口食品導致二次浪費。
包裝袋標有生產日期等信息
有網友分享經歷稱,曾購入某簡餐“盲盒”,卻因菜品搭配不合個人飲食習慣被迫丟棄。此外,部分商家未明確標注生產日期,引發食品安全擔憂。要讓“盲盒”真正成為可持續的消費模式,需多方合力,推動制定行業標準,明確臨期食品標注規范及盲盒銷售規則。商家層面,部分品牌已嘗試優化服務,在“盲盒”包裝內附贈食用建議,并開通線上反饋通道;輕食連鎖則推出“忌口備注”功能,減少消費者踩雷概率。
與此同時,消費者也需理性參與。在購買前應確認食品信息,按需下單,并保留消費憑證。臨期不等于劣質,但需警惕非正規渠道銷售的三無產品。
記者:張旺
編輯:葉芳芳
校對:耿潔玉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