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王嘉譯 關雅昕
□執行 記者 孫倩文 梁露露 實習生 陳俐穎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學組組長安艷麗給失能老人照護者講解日常護理注意事項 記者 孫倩文 攝
初夏的晨曦溫柔地灑在鄭州的街巷,微風輕拂,帶著幾分慵懶與愜意。然而,對于鄭州市中心醫院“網約護士”王靜來說,不過是又一個忙碌工作日的前奏。她身著整潔的護士服,背著裝滿醫療用品的專用背包,腳步匆匆地穿梭在老舊小區的樓道間。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多樣化健康需求增加,專業上門護理成為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長期、持續性的剛需,很多子女為父母下單。
3月28日,《河南省老年“六健”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印發,全面實施“健智”“健耳”“健齒”“健心”“健食”“健體”(簡稱老年“六健”)專項行動。其中“健體”行動將開展“護理到家”服務,為失能、高齡或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上門提供專業護理服務。
“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大河健康報記者兵分多路,跟隨“網約護士”一同到患者家中進行上門服務,挖掘“網約護士”上門服務過程中遇見的挑戰、難點及感人故事;通過“網約護士”、患者、家屬三方視角還原服務過程,看護理服務如何延伸到社區和家庭,滿足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緩解老齡化社會下的護理困局。
- 鄭大三附院“豫健護理到家”上線
現狀
“網約護士”成剛需
家屬:“真是幫了我們大忙了!”
4月27日下午1點多,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學組組長、“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管理員安艷麗的手機響了,她拿起手機一看,是“豫健護理到家”服務平臺發來的信息提醒:“邢**用戶購買了傷口換藥,指定您上門提供服務,請盡快接單。”
下單的是張女士,她的母親因腦梗長期臥床,小便失禁導致骶尾部、右側髖部發生了壓瘡。經過住院治療,骶尾部壓瘡已經愈合,髖部壓瘡也明顯縮小。出院回家后她自己換藥一段時間,感覺沒什么好轉,便想讓安艷麗上門看看。
由于封閉負壓輔助治療需要兩個人配合才好操作,安艷麗便迅速協調傷口造口護理學組郭亞楠、王珍珠組成“入戶護理小組”,備齊用物,一同前往患者家里。
下午3點,記者跟隨安艷麗一行來到位于鄭州市二七區的張女士家中。只見她們一人背一個醫療箱,穿戴隔離防護裝備上門,口罩、隔離衣、鞋套等層層防護,入戶前進行手部消毒。“如果遇到有可能發生職業暴露的操作,我們還會要求戴帽子、手套。”安艷麗說。
進入老人家中,記者發現位于客廳中間有一張病床,周圍很寬敞,光線也很好,老人靜靜地躺在床上。“阿姨,我來給您換個藥,很快就好了。”安艷麗摸著老人的手溫柔地說,盡管老人不能開口說話,但還是眨了眨眼睛進行回應。
老人女兒張女士對記者說:“今年1月份,我媽身上開始出現壓瘡,買了很多藥自己處理,后來情況越來越重。打聽到咱們五附院的護士可以上門,就讓咱們專業老師處理了。我和我妹特別忙,我妹還在外地上班,所以平時基本都靠護工楊阿姨照顧。”
“張女士第一次在我們這里預約上門是今年1月份,當時她母親右側髖部有10厘米×15厘米的壓瘡,呈暗紫色,還處于壞死進展期。”安艷麗至今對老人的傷口記憶猶新。后來壓瘡壞死組織趨于穩定后,需要頻繁換藥和抗感染治療,因為家人不想讓母親住院,老人又是居民醫保患者,安艷麗便建議患者建立家庭病床,這樣可以減輕患者和家屬的一部分經濟負擔。
說話間,郭亞楠開始幫助老人擺放體位、整理換藥用品、洗手、戴手套、去除敷料。老人右髖部只有一個直徑3厘米左右的小洞。“別看傷口開口很小,里面空間很大,這個傷口持續時間較長,近一段時間組織生長近乎停滯,再用普通的換藥方法效果不好。封閉負壓輔助治療可以改善局部微環境,增加組織供血供氧,減少局部細菌定植,加速肉芽生長。綜合判斷后,我們決定在家里給老人實施封閉負壓輔助治療。”安艷麗邊說邊熟練地持鑷子給傷口消毒。很快操作結束,機器運行正常,安艷麗便開始給護工楊阿姨講解注意事項。
一旁的王珍珠看到老人尿袋中的尿液顏色有些深黃,尿管中還有絮狀物,便給護工講解預防尿管堵塞的技巧,以及尿管留置期間的注意事項。
“上門護理不僅僅是單純的服務過程,還包括健康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如面對壓瘡患者,要讓家屬學會怎么翻身、多長時間翻一次、體位如何擺放才會既舒服又不容易產生并發癥。”安艷麗說。
“安老師她們技術高、服務好,一點也不嫌臟。她們為了判斷老人壓瘡情況,每次換藥都要湊近傷口聞聞氣味,看看有沒有感染,讓人非常感動。”護工楊阿姨說。
“平時我上班忙,護士每一次上門服務,都會在微信上與我溝通,并且定期發照片隨訪,這種連續服務的方式對我們家屬來說非常方便,真是幫了大忙了。”患者女兒張女士連連感謝。
護士為老人進行壓瘡護理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供圖
便捷
一鍵預約 訂單量不斷增長
2020年12月28日,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印發“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確定鄭州市(含省直醫療機構)、濟源示范區為全省“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地區。
2023年10月23日,河南省衛生健康委、省醫療保障局正式下文,推廣應用“豫健護理到家”服務平臺,為出院或者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目前,全省18個地市共有546家機構、5.12萬名護士入駐該平臺,累計為2.15萬名患者提供居家護理服務3.72萬人次。
作為鄭州市首批試點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自2021年3月正式啟動“互聯網+護理服務”項目,2023年加入河南省“豫健護理到家”服務平臺,主要服務二七區周邊區域居民。隨著開展時間越來越長,醫院上門服務在附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25年1~4月,僅其中一個平臺上門服務次數就接近500人次。
記者了解到,目前“網約護士”的主要服務對象大部分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占70%,多為攜帶胃管、尿管或有壓瘡的患者;還有術后康復及終末期患者;少部分是孕產婦及新生兒群體。以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為例,共開展了基礎護理、傷口造口、靜療、母嬰、康復、中醫、健康咨詢或專業指導7大類73項服務項目,預約占比較大的項目有更換胃管、更換尿管、壓瘡護理、靜脈采血、灌腸等。
針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行動不便患者,平臺還可以代為預約、免費線上診療、上門服務、電話隨訪等。鄭州市二七區慶豐街有兩位老人:奶奶79歲,思維清晰,但骨折后臥床攜帶尿管;爺爺80歲,可以拄拐緩慢下床活動,但耳背。護士上門時主動留下聯系電話,老人有需求打一個電話,平臺會幫忙預約、協助開單、買藥送藥等。
基層醫院積極踐行 惠及眾多患者
近年來,“互聯網+護理服務”逐漸“由點到面、由枝到葉”,在醫療領域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多家市級醫院和基層醫院也開始積極推行“互聯網+護理服務”。
4月28日夜晚,鄭州市中心醫院護士王靜剛剛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這時,她放在桌上的手機突然響起,屏幕上顯示著“豫健護理到家”平臺的新訂單提示:一位72歲的老人需要上門護理服務。
老人此前因腦出血接受了手術,術后吞咽功能嚴重受損,進食變得異常艱難。隨后又進行了氣管切開術,呼吸道分泌物較多,目前急需進行鼻胃管護理。老人家居住在距離醫院二十多公里外的一個老舊小區,交通不便。無奈之下,其家屬便在網上下單,希望能有專業護士上門服務。
抵達老人家中后,王靜立即來到老人床邊。“大爺別緊張,很快就好。”她輕聲安撫,隨即開始操作。僅12分鐘,全新的鼻胃管已穩穩留置。隨后,她又耐心指導患者家屬如何觀察胃管是否在位、怎樣正確進行鼻飼,直到確認他們完全掌握要點。
鄭州市中心醫院為方便居民便捷下單,在互聯網醫院公眾號“迅醫”模塊植入“豫健護理到家”服務快捷鍵,一鍵預約、付費后,就可以等待護士接單,在家里享受到和醫院一樣的優質護理服務。
鄭州市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張亞琴介紹,截至4月29日,該院在“豫健護理到家”平臺已注冊564名護理人員,完成2094單,主要是鼻胃管護理、普通傷口換藥、導尿管護理等。此外,還開展有線上的健康咨詢及指導服務。
鄭州市中心醫院作為鄭州市護理質控中心主委單位,已推動鄭州市37家醫療機構入駐“豫健護理到家”平臺。
在基層醫院,上門護理服務也變得觸手可及。
在蘭考縣小宋鎮唐寨小學南側的農家小院里,56歲的李大爺因病長期臥床,骶尾部潰爛的傷口像一塊燒紅的烙鐵,時刻灼燒著他的身體。崎嶇的鄉間小路、往返醫院的數小時車程,讓每隔幾日的傷口換藥成了困擾全家的難題。
直到聽聞蘭考縣中心醫院有“護理到家”服務,李大爺的家屬迅速在醫院的公眾號上下單預約。
4月 15日上午,隨著“咚咚咚”的敲門聲,該院兩名護士拎著裝滿無菌敷料、消毒液的護理箱,趕到李大爺家中。她們輕聲詢問李大爺的飲食、睡眠情況,接著小心翼翼地掀開被褥,仔細查看壓瘡的面積、滲液量,又用軟尺精確測量傷口深度,輕輕按壓周邊皮膚以評估組織活性。
消毒時,護士半跪在床邊,持著碘伏棉球的手腕輕轉。“大爺忍一忍,馬上就好。”護士一邊安撫因疼痛皺眉的李大爺,一邊將敷料平整覆蓋傷口,再用彈性繃帶固定,動作輕柔又利落。操作結束后,護士還手把手教家屬如何觀察傷口變化、更換外層敷料。
據蘭考縣中心醫院宣傳科科長栗志海介紹,自2020年12月份以來,蘭考縣中心醫院“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注冊到家護理人員100多名,共為600余名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并不斷改善護理服務來滿足患者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思考
“網約護士”服務
距離“叫好又叫座”還有多遠?
目前,我國約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達4500萬,其中90%處于居家照護狀態,專業醫療護理成為剛需。隨著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院護理能力依然不足,“網約護士”能緩解這一問題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網約護士”主要集中在城市,且護士多為兼職,服務覆蓋面有限,難以覆蓋偏遠地區;支付體系尚不成熟,多數服務需自費,而老年群體支付能力有限;商業保險參與度低,制約了網約服務的規模化發展。所以短期內“網約護士”可作為補充手段,優先滿足中高收入家庭、輕中度護理需求,但要從根本上解決4500萬失能失智群體的普惠性照護問題,還需要政府的進一步支持。
同時,費用問題仍然是制約“網約護士”服務普及的核心因素之一,需要在政府引領下多方參與,在支付創新、資源整合、風險控制三大環節實現突破,全面普及仍需系統性制度設計。
展望
建議將“網約護士”與家庭病床相結合
如何讓“互聯網+護理服務”行業發展得更長久,“叫好又叫座”?不少醫護人員建議將“網約護士”與家庭病床服務相結合,將基層家庭醫生與三甲醫院優質護理資源互為補充,避免資源浪費,促進分級診療。
家庭病床服務是指患者符合住院指征,但因本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到醫療機構就診確有困難,適合在患者家庭或長期居住場所內設立病床,由醫務人員定期上門提供適宜的診療服務,并在特定病歷上記錄服務過程的一種醫療衛生服務形式。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學組組長、“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管理員安艷麗介紹,家庭病床由患方申請或醫護人員推薦,經家庭醫護團隊現場評估符合建床要求,會給予建立家庭病床,并指定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家庭病床主要服務患有壓瘡需要多次換藥的臥床老人、腦出血后活動障礙需要進一步康復治療的患者等;家庭病床收費主要為上門服務費和醫療服務價格,受醫保監管,實行DIP(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付費,可以讓患者在最低人力和經濟成本的情況下接受專業治療。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目前實施“醫院—社區—家庭”三級聯動,對于適合建床的患者,管理員會隨時跟進并協調相關人員。對于建床結束仍有單次服務需求的患者,也可以直接與管理員交接,進行隨訪與跟進。患者病情發生變化,也可以隨時協調上轉,保持患者服務的連續性。這種閉環管理的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
“河南省護士上門服務的推廣,要在老齡化加劇、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實現破局,最關鍵的突破口是建立‘支付保障+基層賦能+風險共擔’三位一體的可持續模式:關注農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加速長護險全省覆蓋;創新‘護理積分’制度,比如聯合民政部門,對低收入家庭發放‘護理消費券’,可在平臺兌換服務;推動保險機構開發‘慢病護理險’;打造‘1+N’基層護理網絡,提升基層護理技能,擴大農村及偏遠地區服務覆蓋面。”一位醫療界資深護理人員建議。
孝敬父母
訂一份大河健康報
發行熱線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帶回家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麗娜
統籌丨安 偉
編輯丨劉廣輝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