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媽媽患“額顳葉癡呆”智力退化至2歲,32歲男子張植辭職照顧媽媽4年一事引發網友關注。
在張植的個人主頁,記錄著他與媽媽的日常。辭職后,張植一人在家照顧媽媽,洗澡、睡覺都和媽媽一起,并表示暫時不考慮進入婚姻,因為“不愿意道德綁架女方”。
據了解,張植察覺到媽媽“生病”,大約是在媽媽退休時,也就是50歲左右。這時媽媽的記憶力開始減退,變得暴躁易怒。“一開始以為是更年期。”張植說,過了幾年,媽媽的癥狀更加明顯:和人吵架,在餐館會突然去夾別人桌上的菜,甚至在超市里直接拿了東西就走。嚴重的時候,她被別人罵,被報警送到派出所。
連哄帶騙的情況下,媽媽才愿意跟著張植走進醫院,最終被確診額顳葉癡呆。
臨床中,額顳葉癡呆是一項較為罕見的疾病,并極易被誤診為阿爾茲海默癥。但事實上,兩者在發病機制、癥狀以及治療手段等方面,都有一定差異。
長沙市中心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陳偉介紹,額顳葉癡呆通常在50到60歲之間發病,阿爾茨海默癥多見于65歲以后;癥狀上二者也有一定區別:阿爾茨海默癥早期以認知障礙為主,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而額顳葉癡呆早期主要表現為性格和行為改變,尤其是語言能力下降較為常見,記憶障礙出現則相對較晚。
“目前,針對額顳葉癡呆并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常用的還是對癥治療。如患者出現較強的攻擊行為,可以使用鎮靜類藥物。”陳偉強調,最關鍵的仍是需要家屬妥善的陪伴和引導。
在張植的視頻內容中,他提到媽媽早期曾出現過反常行為,如情緒暴躁、和人爭吵等等。當發現家中老人出現相關癥狀并及時干預,是否能將有效控制疾病進展?陳偉對此回應: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病程、減輕癥狀,但無法完全控制,這也與其發病的機制有關,“目前,額顳葉癡呆發病的根本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部分研究表明,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在臨床中,陳偉見到更多的情況則是患者發病后被誤以為是阿爾茲海默癥,直到疾病中后期癥狀暴露得越來越明確,才被識別為額顳葉癡呆。“這是因為額顳葉癡呆的早期癥狀不典型,診斷往往依賴于詳細的病史詢問、神經心理學評估、影像學檢查(如MRI)以及基因檢測。”陳偉建議,50歲左右時,體檢可適當增加頭部核磁共振、預測癡呆的血清學等檢測。但在疾病早期,CT或MRI可能仍無法及時檢測出特征性改變。
陳偉提醒,如果發現家中老人突發性格改變、行為反常、語言交流出問題,應早期找專科醫師診斷,早期干預,可以找到合適的方法和疾病共存,從而提高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特別注意的是,若家族曾有額顳葉癡呆患者,更應引起重視,早診早治。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