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橋,編輯|伊凡
在技術創業圈,總有那么一些公司,是突然闖進賽場的黑馬,讓人一時搞不清它們是怎么沖上來的。Supabase,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存在。
幾年前,提起Supabase,可能很多開發者還要上網查一下是干啥的。而到了今天,它已經成了創業圈和開發圈的小網紅,被譽為“開源版Firebase替代方案”,GitHub上星星飆到81000顆,開發者人數也到達了200萬。
圖源:Supabase創始人X@Paul Copplestone - e/postgres
2025年4月22日,這家公司宣布拿下2億美元D輪融資,投后估值直接翻到20億美元。領投的是老牌風投Accel,跟投陣容也堪稱豪華:Coatue、Craft Ventures、Y Combinator、Felicis紛紛站臺。
再仔細一看時間線,七個月前Supabase才剛拿了8000萬美元C輪融資,還沒來得及把新錢花完,又有人迫不及待送錢上門。這種速度,在風險投資圈里,已經算是超高速巡航了。
這家幾年前還籍籍無名的初創公司,到底憑什么?
它為什么能和最近熱到爆的"氛圍編碼"(Vibe Coding)一拍即合?又憑什么敢在數據庫江湖里,和像甲骨文(Oracle)這樣級別的巨頭叫板?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拆解這家新晉獨角獸Supabase爆紅背后的秘密武器。
我們正在建立一個針對中美創投人士的社群,實現更好的鏈接,希望了解北美創業項目、投資、及有出海需求,歡迎加“硅兔君”助手,拉你入群,共同交流。
進群后你將得到:
北美創投資訊的更新、了解優秀的創業項目與案例;
資源對接,咨詢服務,與北美一線大廠、創業者及投資人交流機會。
從黑客公寓到20億估值的開源獨角獸
簡單來說,Supabase是什么?
一句話:開源版的后端即服務(Backend-as-a-Service,BaaS)平臺。專門幫開發者打理那些又臟又累又不能出風頭的后臺活兒。如果你曾經開發過應用,就知道搭建一個功能完善的后端有多費勁——要配置數據庫、寫API接口、做用戶認證、處理文件存儲、實現數據實時同步等等。這些工作既繁瑣又容易出錯,往往占用開發者大量時間。
Supabase的妙處在于,它將這些繁瑣的后端工作全部打包成一站式服務。開發者只需點幾下鼠標,就能獲得一個包含數據庫、身份驗證、存儲、實時訂閱在內的完整后端,從而專注于打造產品的創新部分。
不過,它真正厲害的地方,還不止是“方便”兩個字。
在技術選型上,Supabase沒有另起爐灶,而是非常聰明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以開源關系型數據庫PostgreSQL為核心,疊加現代開發必需的實時同步、無服務器函數、向量搜索等模塊。用最穩定的基礎,做最靈活的組合。
商業化路徑也一目了然:所有核心功能開源,誰都能免費用。但如果你不想自己搭服務器、搞備份?沒關系,Supabase提供托管云服務,按需付費。
這套“開源+云服務”模式,在MongoDB、Elastic身上早已驗證過,一邊收獲開發者好感,一邊又能靠企業級服務賺錢,堪稱開源公司的黃金路線。
當然,真正讓Supabase出圈的,是它背后的那群開發者。
截至2025年,Supabase已經吸引了超過200萬注冊開發者,在GitHub上也拿下了81000多顆星。這種增長速度,在開源基礎設施領域可以說是驚人的——要知道,很多同類項目一輩子都摸不到這個級別的社區熱度。
而且,資本市場的認可也在加速推高它的飛輪效應:
2020年,Y Combinator孵化,拿到600萬美元種子輪;
2021年,完成3000萬美元A輪,由Coatue Management領投;
2022年,完成8000萬美元B輪,Felicis Ventures領投;
2024年,再獲8000萬美元C輪,由Peak XV(紅杉印度更名后的新身份)和Craft Ventures聯手押注;
2025年,最新一輪2億美元D輪,由Accel領投,投后估值正式沖上20億美元。
注意,這個節奏,是在短短五年里完成的。而且不是靠畫大餅,而是真刀真槍地拉用戶、建社區、交付產品。
這次D輪融資,還帶了點“追著送錢”的意味。Accel的合伙人專門飛到新西蘭,親自去拜訪Supabase的創始人Paul Copplestone和Ant Wilson。這年頭,投資人排隊上門、開著支票簿求著投的,已經越來越罕見了。
為什么他們愿意押注Supabase?
理由很直接:“社區增長瘋狂”、“開發者口碑爆棚”、“產品黏性強得驚人”。
也可以說,Supabase已經不只是在賣數據庫托管了——它是在賣開發速度、賣自由度、賣開發者心智里的安全感。
創始人,從痛點到解決方案
Supabase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創始人親身經歷的技術痛點,帶著濃厚的個人色彩和實踐經驗。
Paul Copplestone,這位來自新西蘭的全棧開發者,曾在東南亞擔任一家辦公管理平臺的CTO。在那個項目中,他選擇使用Google的Firebase來構建應用。Firebase憑借其簡單易用和無需管理服務器的特性,迅速成為開發者的寵兒。
起初,Paul的項目運行順利,Firebase的高效性幫助他迅速上線并且處理了大量的基礎功能。然而,隨著用戶量的增加,Firebase的局限性開始顯現——其NoSQL數據庫在處理復雜查詢時力不從心,擴展性也遠未達到需求的標準。
被迫無奈,Paul將后端數據從Firebase遷移到了PostgreSQL。Postgres不僅穩定可靠,而且有著廣泛的社區支持和強大的關系型數據庫功能。但問題隨之而來,雖然Postgres的功能強大,卻缺少Firebase那樣的實時數據推送功能,這會讓用戶無法在多人協作應用中即時看到其他用戶的更改,嚴重影響了體驗。
面對這一痛點,Paul決定自己動手解決。利用業余時間,他用Elixir語言為PostgreSQL開發了一個實時引擎。這個引擎可以像Firebase那樣,實時同步數據庫變化,讓應用能夠處理動態數據更新。
當他將這個項目開源后發布到Hacker News,迅速引起了社區的關注,并且得到了上百個星標。這一反饋讓Paul反應到,原來很多開發者都在為類似的問題而煩惱,市場上確實有需求,希望有一個既能利用PostgreSQL強大功能,又能提供Firebase實時特性的解決方案。
2020年1月,Paul邀請了在“黑客公寓”時期的老友Ant (Anthony) Wilson一同加入,正式成立了Supabase。Ant是一位資深開發者,二人志同道合,對這個開源后端項目充滿熱情。其實,Supabase這個名字也有趣地反映了團隊的幽默感,據說是受Nicki Minaj歌曲"Super Bass"的啟發而定的。
創業初期,Supabase將自己定位為實時Postgres服務,但市場的反應并沒有如預期般火爆。2020年5月,團隊托管的數據庫數量只有8個,這讓Paul開始懷疑是不是市場定位的問題。于是,他果斷做出了調整,將產品定位從實時Postgres改為開源的Firebase替代品。
帶來的效果非常明顯,短短三天內,Supabase托管的數據庫數量從8個暴增到800個,用戶增長了百倍之多。
這次成功驗證了市場對Firebase替代方案的強烈需求,Supabase的未來也因此鋪開了新的道路。緊接著,Supabase入選了2020年夏季的Y Combinator加速器,成為了YC的首個完全遠程孵化團隊。在Demo Day上,Supabase展示了自己的產品并成功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順利完成了首輪融資。由此,Supabase邁出了快速發展的第一步,逐步成為了“開源后端即服務”領域的獨角獸。
Supabase在氛圍編碼時代的關鍵拼圖
Supabase的產品本質是什么?
如果說應用開發像蓋房子,那傳統方式更像是“毛坯房+全手工”模式。開發者得從零開始:搭建數據庫、手寫API、集成用戶認證、實現文件上傳,甚至還要為實時同步絞盡腦汁。而Supabase提供的是一套“后端樂高積木”——預制、標準化、即插即用,開發者只需像拼模型一樣,把需要的功能模塊拼起來,一個完整的后端就能立馬運行起來。
Supabase的產品底座是一套清晰明了、邏輯自洽的“六件套”,每一個都直擊開發者的痛點:
1、數據庫+自動API生成:每個項目都會自動配備一個PostgreSQL數據庫,并生成對應的REST API。你只要定義好數據表,連API接口都不需要自己寫,CRUD操作自動就位。對前端開發者來說,這簡直是免寫后臺的神器。
2、用戶認證:支持郵箱、手機號、Google、Facebook等主流登錄方式,開箱即用。這種最容易出bug的模塊,Supabase直接幫你端到端打包好了。
3、對象存儲:提供完整的文件上傳、管理、訪問控制功能,支持圖片、視頻、文檔等常見格式。可以用于媒體應用、內容平臺,甚至支持私有訪問控制。
4、實時訂閱:這是Supabase最早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創始人Paul當初用Elixir寫出來的原型。通過監聽PostgreSQL的變更事件,實時把數據變化推送到前端,實現聊天、協同編輯等場景。
5、無服務器函數(Edge Functions):讓開發者可以部署自己的業務邏輯代碼,無需管服務器。寫完直接部署,運行在邊緣節點,低延遲、強彈性。
6、向量數據庫支持:集成pgvector擴展,讓你能在PostgreSQL里存儲和搜索高維向量。這對AI語義搜索、推薦系統、智能問答等場景至關重要。這一步,讓Supabase成功接入了生成式AI時代的主航道。
這些模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組合協作也可以單獨使用。你可以只用它做身份認證,也可以全套用下去,搭出一個復雜應用的全部后端。并且,所有這些服務,都是和PostgreSQL深度綁定的。
相比Firebase等采用NoSQL模型、架構封閉的平臺,Supabase選了PostgreSQL這個被驗證了三十多年的關系數據庫作為核心,原因其實很簡單:
1、穩定:PostgreSQL在銀行、政府、電商等關鍵系統中服役多年,幾乎“打不死”,企業用起來放心;
2、通用性強:SQL語言人人會,復雜查詢、事務處理、JOIN操作都不在話下,業務邏輯寫起來干脆利落;
3、兼容性好:標準SQL意味著好遷移、好集成,開發門檻低,也方便未來換平臺;
4、可擴展性強:通過插件和擴展機制(比如pgvector、PostGIS),PostgreSQL還能變身為AI數據庫、地理信息數據庫等多種形態。
這一底層架構選擇,也讓Supabase擁有了對大型復雜項目的天然兼容力。
從使用人群來看,Supabase的覆蓋面相當寬——從想快速搞出MVP的獨立開發者,到精打細算、資源有限的創業團隊,再到追求快速試錯和新項目驗證的大廠創新部門。根據Y Combinator的數據,在某屆Demo Day中,約40%的初創公司把Supabase作為默認后端。這不是一個小數據點,而是實打實的產品驗證。
在大廠端,像Meta、Netflix、微軟等技術團隊,也開始在內部創新項目或工具實驗中使用Supabase。畢竟在產品構思階段,大家想要的是“快”,不是“貴”和“復雜”。
而在應用場景上,Supabase已經在幾個方向上形成了典型打法。
對于社交媒體類產品,Supabase通過其用戶管理、內容上傳和消息通知功能,提供了一整套基礎設施,幫助開發者快速搭建核心功能。而在協作工具領域,Supabase的實時編輯、權限控制和團隊同步能力,使得開發者無需擔心后臺技術實現,可以專注于產品本身的創新。對內容平臺來說,Supabase的數據庫與對象存儲功能完美結合,可以輕松管理文本數據和多媒體資源,極大地提升了開發效率。
尤其是在AI驅動的應用中,Supabase通過其pgvector擴展,提供了強大的語義搜索、問答匹配和嵌入式檢索等功能,使得開發者能夠無需額外構建復雜的向量引擎,直接依托Supabase構建強大的智能功能。
這些功能的無縫集成,使得Supabase能夠滿足不同類型應用的需求,簡化了開發流程,極大地降低了技術門檻。
但Supabase真正被卷入更大技術浪潮的,是“氛圍編碼(Vibe Coding)”。
氛圍編碼就是你不再自己寫代碼,而是通過和AI對話,用自然語言表達需求,AI幫你寫好代碼、搭好服務。
在知名AI開發平臺Lovable上,Supabase就被選為默認后端。Lovable通過AI生成數據庫結構、配置好Supabase,再自動搭一個前端界面,幾分鐘,一個完整可用的Web App就誕生了。
這為什么能成?
核心原因是Supabase的API結構足夠標準化、語義清晰、操作簡單。AI能輕松識別并操作這些接口,不需要費力讀文檔。
這也是為什么TechCrunch直接評價Supabase“站在了2025年最大趨勢的甜蜜點”,AI讓更多非程序員可以參與軟件構建。并且Supabase填補了這群人構建應用過程中最大的空白,一個既好用又靠譜的后端。
后端即服務的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
后端即服務(BaaS)市場是一個看似飽和但仍充滿活力的領域。雖然這個市場并不新鮮,但其增長勢頭卻一直不減。
根據QYR(QYResearch)的統計及預測,2024年全球移動后端即服務(BaaS)市場銷售額達到了340.2億美元,預計2031年將達1067.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18.0%(2025-2031)。這一增長的動力來源于數字化轉型浪潮以及移動應用爆炸式增長。
全球每天都有新的創業團隊誕生,他們需要快速驗證自己的想法、推出新產品;而那些老牌企業也在加速自己的數字化進程,開發內部工具和面向客戶的應用。在這些場景下,快速、可靠的后端支持變得至關重要,而傳統的開發方式顯然太慢也太貴。畢竟,誰愿意花幾個月時間僅僅搭建一個基礎架構呢?
然而,盡管市場機會巨大,后端即服務依然是一個典型的“紅海”市場。全球巨頭如谷歌的Firebase、亞馬遜的AWS Amplify、微軟的Azure Mobile Apps等,早已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它們功能完善、資源雄厚,幾乎壟斷了市場。那么,在這些巨頭面前,新的玩家如何突圍?
Supabase給出了一個獨特的答案:開源+SQL。
傳統的BaaS平臺,像Firebase,采用封閉生態和NoSQL數據庫,雖然上手容易,但隨著應用的成長,這些平臺暴露出了幾個痛點:數據難以遷移(被“鎖定”)、復雜查詢受限、高度依賴單一供應商。當應用從小型項目發展為正式產品,這些限制逐漸顯現。Supabase正是找到了這一市場需求,基于開源項目的方式提供了解決方案,避免了廠商鎖定的困擾。
Supabase的核心技術基于PostgreSQL,這是一種成熟的開源關系型數據庫,支持復雜查詢和事務處理,適用于從簡單到企業級的各種應用。而且,Supabase并非僅僅提供一個云服務平臺,開發者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其云服務,也可以將其部署在自己的基礎設施上。這種靈活性讓Supabase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逐漸開辟出一片藍海。
當然,市場也存在一些瓶頸和挑戰。要進一步贏得大型企業客戶,Supabase必須證明其安全性、合規性和性能能夠滿足企業級要求。許多大企業已經在使用Oracle、SQL Server等成熟數據庫,遷移到新平臺存在不小阻力。但隨著氛圍編碼等新趨勢興起,以及越來越多創業公司從零開始選擇Supabase,這些瓶頸或許會被逐漸突破。
如何將開源轉化為營收
開源產品如何賺錢?
這是不少人在第一次接觸Supabase時的第一反應。正如前文所述,Supabase采用的是典型的"開源核心+云服務"模式,通俗地說就是"代碼你隨便用,但要我幫你打理,那就得付費"。
Supabase的服務體系就像是一座梯子,為不同階段的開發者量身打造了不同的臺階。從最底層的免費計劃開始,適合個人開發者或者還處于試驗階段的項目,雖然有數據庫容量、調用頻率等限制,但已經足夠用來做MVP或內部工具。項目開始起量后,用戶可以升級到專業版,月費從25美元起,配額多了,服務更穩定,適合需要上線到真實用戶場景的早期創業團隊。再往上,是團隊版和企業版,月費拉高到了幾百甚至上千美元,帶來了更完整的權限管理、SAML單點登錄、數據合規支持,甚至可以提供專屬部署、專屬支持和服務等級協議(SLA)保障。
這種商業模式天然具有“高轉化、低獲客”的優勢。大量的免費用戶,構成了Supabase最強的口碑引擎,他們在開發者社區里自發分享使用體驗、寫教程、答問題,像是自帶傳播屬性的增長團隊。用戶一開始用免費服務,等產品做起來了,自然愿意為更穩的托管服務買單。
這種用戶和你一起長大的路徑,不僅減少了傳統SaaS那種燒錢買用戶的壓力,也提升了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而在高端市場,企業客戶對數據合規、專屬服務的強需求,也讓Supabase得以提供高毛利的企業級計劃,進一步優化營收結構。
雖然Supabase沒有對外披露具體的收入數據,但從風投的持續加碼、最新一輪高達2億美元的融資規模來看,資本市場對它的商業模型是有信心的。畢竟,在獲客成本極低的基礎上,能跑出一套“客戶增長=收入增長”的正循環,這在當下浮躁的基礎設施市場里,是稀缺的。
站在三大風口的交匯點
Supabase的迅速崛起,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巧妙地站在了三大技術風口的交匯點。
AI的爆發式進展為開發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尤其是生成式AI的普及推動了“氛圍編碼”(Vibe Coding)的興起,這種新興的開發方式讓那些沒有編程背景的人也能通過與AI對話來構建應用,無需寫一行代碼。正是因為Supabase的易用性和標準化接口,它成為了AI自動生成應用的理想后端平臺。
例如,知名的AI編碼平臺Lovable就將Supabase作為默認后端。當用戶簡單描述自己需要的應用時,AI可以自動在Supabase上創建數據庫表、配置用戶認證、實現任務存儲和共享功能等。這種無縫集成不僅讓Supabase的使用變得更便捷,也大大增加了其曝光度,創始人表示:“僅在2023年年中,Supabase的新注冊用戶就翻了一倍,都是因為氛圍編碼工具的興起。”
接下來,是開源運動的熱潮也為Supabase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開發者們越來越傾向于避免廠商鎖定并保持技術的自主性,開源技術的需求逐漸增加,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公司開始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長期技術棧的可持續性。Supabase完全開源的特性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使開發者既能享受便捷的云服務,又能在需要時完全掌控代碼和數據。
PostgreSQL在數據庫領域的崛起也給Supabase帶來了利好消息,2023年Stack Overflow的開發者調查中,PostgreSQL首次超越MySQL成為最受歡迎的數據庫,而Supabase則是“最易用的Postgres方案”,迅速搭上了這列快車。
全球開發者人口的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在新興市場,也為Supabase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和低代碼工具興起,越來越多人加入開發者行列。據統計,僅印度一國就預計到2026年擁有10億智能手機用戶,這將催生大量新的應用和開發者。Supabase的開源特性和免費入門計劃使其對這些新興市場開發者極具吸引力——他們可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使用企業級后端技術。
從開源明星到商業成功的挑戰
盡管Supabase在開源和技術領域的表現令人矚目,但它的未來并非沒有挑戰。站在開源明星的光環下,Supabase同樣需要面對巨大的風險和競爭壓力。
最直接的威脅來自于全球科技巨頭們的競爭。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公司在后端即服務(BaaS)領域早已深耕多年,它們不會坐視Supabase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巨頭們完全有能力提升自己的產品,增加開源支持,甚至利用Supabase的開源代碼來推出類似的托管服務,借助其強大的資源和客戶基礎,將用戶從Supabase分流。這種競爭壓力,是每一個在巨頭圍攻下的初創企業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
此外,Supabase還需要破解商業化的難題。雖然有龐大的免費用戶基礎,但如果無法將這些用戶轉化為足夠的付費客戶,Supabase將難以支撐日益增加的基礎設施和團隊成本。畢竟,托管數據庫服務本身是一個高資源消耗的業務。如果大部分用戶僅停留在免費層或選擇自行部署而不付費,那么公司的現金流將面臨嚴重壓力。這種情況在開源項目的商業化過程中并不罕見,很多用戶雖然喜歡產品,但并不愿為云服務支付費用。
如何設計一個既能吸引新用戶又能有效轉化付費用戶的“免費增值”策略,是Supabase商業化成功的關鍵。
回顧科技史,不少開源項目都在商業化過程中遭遇了瓶頸。有些因為商業模式不清晰而資金耗盡,有些則因為過度商業化失去了社區的支持。Supabase必須在開源理想和商業現實間找到平衡點。
David與Goliath的新時代對決
Supabase能叫板甲骨文嗎?
乍聽這個問題,似乎有些不自量力。畢竟,Oracle是市值近3000億美元的數據庫霸主,而Supabase僅僅是估值20億美元的新晉獨角獸。
然而,這場對決并非簡單的體量比較,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理念的較量——封閉專有 vs 開源透明,企業驅動 vs 開發者驅動,重資產 vs 輕量級。
甲骨文的數據庫業務建立在其專有技術和企業級服務之上,它的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愿意支付高額許可和維護費用以換取可靠性和技術支持。Oracle數據庫的架構及生態系統復雜而龐大,專為處理關鍵任務型應用而設計。
相比之下,Supabase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其代碼完全開源,允許社區貢獻和審查。它針對的是開發者個人和團隊,提供簡單直觀的接口。它采用云原生設計,輕量靈活,適合快速迭代的現代應用。
當然,Supabase短期內難以撼動Oracle在傳統企業核心系統中的地位。那些運行了數十年的銀行交易系統、電信計費系統不太可能輕易遷移。但技術世界的版圖正在重塑——每年都有大量新應用誕生,采用現代架構和云原生技術。在這個新戰場上,Supabase完全有機會贏得一席之地。
這是一場典型的創新者破壞式創新,從市場邊緣切入,逐漸向上攀升。正如數十年前的MySQL和PostgreSQL開始蠶食Oracle市場份額一樣,Supabase正在成為這一進程的最新力量。
點贊+推薦,支持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