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阿那亞戲劇節將系統展現世界前沿戲劇潮流全景,在這一概念之下,16部國際特邀劇目在此集結,從莫里哀到貝克特,從神話重構到技術邊界,從即興交互到零對白身體共振,每一場演出都是對劇場形式、感官邏輯與人類生存之謎的重新提問。在這些極具實驗性與情感穿透力的作品中,我們將重新召喚情感的重量與理智的尺度,拋出對生活的叩問:在這繁忙喧囂的世界中,我們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聲音?
2025阿那亞戲劇節國際開幕大戲——改編自法國戲劇巨擘莫里哀不朽名作的《唐璜》將伴著阿那亞孤獨外劇場的海風全新啟航!本劇由現任北方劇院的藝術總監大衛·博貝親自執導,并一人擔綱本劇的戲劇構作與舞臺視覺設計。這位因重塑經典劇作而聞名的全能劇場魔術師此番將以極致純粹、暴烈粗糲的表演語匯和滿布巨型雕塑的龐然空間美學重磅回歸,揭示神圣幻象背后的真相,直指現實深處的隱秘裂縫——唐璜是愛的迷戀者,還是自毀的先鋒?這是一場個人的冒險,還是是對社會結構、性別角色和人類欲望本質的深刻反思?失控的金屬樂與迷幻吟誦的多聲部合唱交織咆哮中,我們屏息凝神,聆聽歷史幽光下的顫動低語。
世界舞蹈劇場史上無可動搖的巔峰之作,人類流浪史詩——閉幕大戲《五月May B》將在阿那亞最大室內劇場——九期劇場上演!由當代世界舞蹈舉足輕重的大師之一、法國傳奇編舞家瑪姬·瑪漢傾力執導。自1981年首演以來,橫跨43年、巡演近四十國,以驚人的生命力奠定其不可復制的劇場神話。本作靈感汲取自荒誕派巨匠貝克特——灰白的臉龐,殘破的衣衫,漫天的塵土……在荒謬與精準、頹廢與靈動的極限張力之間,舞者們踏著軍鼓與號角的回響,義無反顧地沖入生活的風暴。這是對存在的無聲洗禮,更是對人類境遇最赤裸而深切的刻畫:流離失所的宿命、于貧瘠中尋找尊嚴的掙扎、對暴力的隱忍、對死亡的直面。而在庸常重復的微小日常中,我們也將目睹生命最質樸、最震顫人心的詩意閃光。
還記得你第一次走進劇場的時候嗎?還記得你懷著怎樣的心情落座、傾聽、鼓掌、離席嗎?這一次,以觀眾席作舞臺,以觀眾席為景,以數千人共同的凝視為戲,一起回望那個最初的“你”。互動劇場《謝謝謝謝》作為本屆阿那亞戲劇節的閉幕大戲之一,由比利時最具先鋒精神的當代表演藝術團體OG劇團傾力打造。正如他們所說,“這是一封寫給觀眾的情書”,更是一次對“劇場”意義的極限挑戰。70分鐘,每一個呼吸、每一次凝視、每一絲反應,都無法預測——這一刻的A劇場,沒有人是旁觀者:我們共同成為這場演出的結構與靈魂。夢境與現實交換呼吸,個體與群體彼此映照。一場無法復制的集體經驗,一場只有一次的生命共鳴。
肢體劇場作品《曾經曾經》將在阿那亞馬場首演!改編自理查德·麥奎爾榮獲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獎的圖像小說《這里》,由來自挪威/法國褶皺劇團的創作者們傾力呈現。他們致力于創作“沒有邊界”的視覺劇場作品,是雅克·勒考克表演編創方法在當代舞臺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傳承者之一,在全球多個戲劇節與創作平臺屢獲贊譽。而此次《曾經曾經》在阿那亞戲劇節的亮相,也將首次把這一傳奇表演方法正式帶到中國觀眾面前!全劇以“20平方米的客廳”作為舞臺軸心,編織出跨越數十億年的時空圖景,微觀與宏觀并置,詩意與現實交疊,最終展示出歷史與人的關聯性——一切都如此易逝,而渺小的我們身在其中,卻創造了龐大的生活。
60分鐘,童年幻想被拉至現實的前沿,那些在夜晚、抽屜、涂鴉角落里游蕩的意象,被強行拉出記憶深處,變得巨大、陌生、鮮活——仿佛一整本兒童畫冊突然失控暴走,掙脫紙頁的桎梏, 沖出畫布的邊界,直撲你的面前——《頭腦中的魔怪》由法國北方舞團—上法蘭西魯貝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西爾萬·古魯編舞,將北方芭蕾舞團極具未來感的肢體語匯融合先鋒藝術家埃爾韋·普呂梅的錯位視覺魔術,同時與繪畫與服裝設計弗朗索瓦絲·佩特羅維奇天馬行空的視覺語言交織,構建一個無邏輯、反時間的“深淵童話”。舞臺如夢魘發酵的實驗室,跳躍的身體、浮動的圖像、碎裂的聲音,喚醒每個人心中未長大的“魔怪”。這一次,在阿那亞馬場,奏響一場超感官的想象力狂歡。
諷刺喜劇《買單》由英國實驗劇團強迫娛樂藝術總監提姆·艾奇爾斯與伯特與納西劇團共同創作。作為第77屆阿維尼翁IN戲劇節官方委約作品,《買單》曾榮獲2024年愛丁堡藝穗節 Broadway Baby Bobby 大獎,并于維也納藝術節上演德語版本。如今,這部一票難求的“極簡瘋癲”之作即將空降阿那亞!兩個人,一張餐桌,一個情景——“一位顧客向服務員點了一杯飲料。然后,一切開始失控。”《買單》剝除一切冗雜,只通過兩位演員荒誕、精湛、準確的表演展現語言本身的力量:讓情景自行生長。隨著隱廬劇場整潔的舞臺被雜亂、破碎與癲狂覆蓋,結局逐漸于無聲中展露:誰是客人,誰是侍者?這是游戲,還是法則?這是鬧劇,還是現實?
阿那亞老朋友、備受國際知名機構青睞和邀請的新銳編舞家安東·拉契克攜手其舞團再度回歸!去年,他帶著《孤島》在有限的空間里打破重復的桎梏;今年,《荒唐人》將呈上一場狂放不羈的肢體詩篇。安東·拉契克將西方結構、東方民俗與流行文化編織為一首多重視角的身體協奏曲,在阿那亞酒神劇場斗獸場般的圓形舞臺中央,表演者們如同被酒神之火點燃的靈魂,盡情燃燒每一寸骨骼,在每一次翻滾、騰空、控制與狂放間,沉浸于律動本身。在《荒唐人》中,他們在臺上只干一件事:用身體,去生活。如“拼圖工作法”一般,在每一種行動中重新認識人體構造與生俱來的平衡——一呼一吸間,不講秩序、不服邏輯,做一場永不休止的夢。
《奧德賽眼睛》由奧地利導演約阿希姆·施洛默攜手維也納TAG劇團于阿那亞蜂巢劇場呈現,這個以改編與重塑經典文學聞名的先鋒劇團此次選取并重構了經典神話《奧德賽》。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更提供了一個陌生化的視角,用敏感、細膩、21世紀的眼睛再度審視這個“英雄榮歸故里”的故事:奧德賽真的回到故鄉了嗎?故鄉這個概念是否從未真正存在?演員們以聲帶作樂器,用肢體講共鳴,各自獨白,卻漫無對象,在“家”的假象下,是一群精神流浪者。當神話脫去光環,于當代語境下發出叩問——我們究竟是在凝視一位戰功彪炳的幸存者,還是在打量一個不合時宜的回歸者?
《天生機器人》是一場非典型、幽默間見哲思的電子歌劇表演,由荷蘭90年代劇團的聯合藝術總監及創始人之一安娜·麥克·梅滕斯執導,兩位演員化身為兩個人形機器人,在勞動與間歇間討論世間萬物。語言、音律、表達通過聲碼器的處理產生一種介于呻吟與講述、笑與啕之間的超現實氛圍。機械骨骼玲瓏心,在漫長的重復間,向宇宙發問:人類的本質為何?隨著技術推動,人的角色是否會被重新定義?科技的不斷突破會帶來自由,還是會讓我們更加失去自我?在今年的海邊劇場,聆聽一場關乎未來的電子哲學辯論,為掙扎中的人類鳴響禮贊。
《出水芙蓉》是一次對“美”的定義的大膽反叛——由意大利編舞家西爾維婭·格里鮑迪親自率三位男舞者出演,在快節奏的古典樂中磨合、漸而默契、終而共振,面對觀眾的每一束目光,他們袒露、誠實、毫無保留——在最原始、帶有荒誕儀式感的表演中,掙脫外在投射的審美負擔,回歸身體的本源:不追求統一的姿態,而是去擁抱每一種可能。本次《出水芙蓉》將特別呈現于阿那亞隱廬劇場,在這片不設限的舞臺上,表演者、觀眾與空間三者糾纏、反彈、重組,我們被邀請重新認識:什么是“我”的身體?誰擁有它?誰在書寫它?共赴一場前所未有的解構體驗。
演員站在觀眾面前,卻仿佛是我們闖入了他的淋浴間——《小坑大河亞馬遜》由英國導演瑞秋·弗林帶來,這部輕盈、幽默、詩意的單人敘事喜劇將用最簡單的布景構筑一個復雜且矛盾的情感宇宙。主角西蒙將采集觀眾的笑聲、嘆息、沉默,并在接下來的演出中即時混音、重構,在微妙混合了滑稽、悲傷、冷幽默與真摯的氛圍中,直指當代年輕人共同的創傷與自愈之旅,于阿那亞排練場呈現一場身體內部的激烈互搏:記憶里的苦痛是真實存在,還是大腦自我編織出來的?童年中那些細微的幸福,為何已離我們如此遙遠?笑聲之下,是所有人都熟悉的、不被命名的哀愁。
獨角戲《骨頭芯片》由希臘導演、演員歐里庇迪斯·拉斯卡里迪斯呈現。他被譽為當今歐洲舞臺上最受矚目的身體劇場藝術家之一,其創作游走于形體劇場、裝置影像與行為藝術之間,風格荒誕、傷感、極具辨識度。作為他的獨角戲代表作,《骨頭芯片》本次在阿那亞辦公室劇場的演出將是其最后一輪全球亮相的重要一站——在秩序感十足的辦公區,角色撞墻嚎叫、上演歌舞秀,對易碎的物品施以踐踏,對堅固的墻壁大聲反抗:一個人的派對,是日常的畫地為牢,還是無人可及的幻想境界?《骨頭芯片》關注于日常物件的變形,在笨拙與輕巧的微妙偏移之間,帶我們滑向另一個視角:從“頭”開始,凝視無?!覀兘K將發現,這些怪異,如此平常。
《塑料英雄》是一部完全由現成的玩具構成的物件劇場,由木偶戲演員、導演兼表演者阿里爾·多倫一人操縱、配音、出演,至今已巡演30余個國家。本劇在阿那亞孤獨圖書館上演——這座矗立于沙灘盡頭的阿那亞地標性建筑,如今迎來一場暗潮涌動的“游戲”。劇中,他像個孩子般擺弄玩具:塑料小兵全副武裝、毛絨老虎露出獠牙……玩具和肢體幽默看似消解了沖突的嚴肅性,卻實則提供一個了新的視角:微觀下,是否世界本來如此?作為觀察者,我們的參與時而讓我們以微妙的視角成為了上帝。
這是一場關于偶然與必然的敘事實驗:作為本次阿那亞戲劇節唯一一部不在劇場空間出演的國際特邀劇目,《畫框》發生在酒神劇場背后的街頭,在步履匆忙的人群,來自西班牙/奧地利的28號電車劇團的四位創作者將隨機邀請人們停下腳步,并開始敘述。在生活場景的定格中,尋找非日常與日常之間的平衡。在即興性、跳脫感極強的記錄中,我們逐漸恢復對日常秩序的感知——這是一種對生活的戲劇性的叩問,也是對社交媒體激流下、人們面對面溝通的匱乏的一次溫和抗爭,展露了年輕一代對“生活”與“劇場”的嶄新定義:回到一切開始之前——那時候,人與人組成畫面,就是戲劇。
時間來到2137年:兩家競爭公司里疲憊的售貨員,在凌亂的貨架上發現了一本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雞毛之地》是一部反烏托邦式的室內音樂劇,來自波蘭最重要的劇院之一——托倫維拉姆·霍日察劇院,將在藝術中心圓形劇場上演:觀眾環坐一圈,如同圍繞命運的陀螺,一起踏入這場荒誕的“愛之循環”。這是一次對莎翁作品的“玩?!笔浇鈽?,通過詼諧輕松的口吻、極簡與超現實感的舞臺設置,輕柔、調侃式地撫摸了消費主義下疲憊的人群對“愛”的定義。把目光無限延長:當生活只剩重復的勞作與損耗,疲憊的“羅朱”是否還有力氣,反抗全世界?
《如果這是結局》是由英法靈魂搭檔伯特蘭·萊斯卡和納西·武塔斯創作的雙人劇場,他們的作品曾登上多個國際舞臺,包括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愛丁堡藝穗節、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國際藝術節以及巴西圣保羅國際劇場藝術節等。在隱廬劇場這樣一個時間在減速的空間里,兩個人轉圈、互毆、坐下、站起,最終走向一個沒有對方的世界——像是一臺關系解體模擬器。本劇通過零對白、高重復、低情緒波動的精密編程式調度,呈現了一段人類情感的熄火全流程。如此簡單、明了、純粹,令人動容,并將重新喚起我們的思考:如果生活終將結束,為何我們仍繼續生活?
除了國際劇目外,在本屆阿那亞戲劇節構建的“八大戲劇矩陣”下,13部國內劇目同樣精彩紛呈,既延續先鋒氣質,又觸碰日常與人心。這些劇目與每年同樣備受矚目的“37°2 環境戲劇朗讀”“未來戲劇SHOWCASE”“候鳥300”等單元交融匯合,一同構成本屆阿那亞戲劇節多維的藝術圖景,帶領我們探索生命的隱秘與未來的可能。
劇場里發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回響。今年的阿那亞戲劇節,是一場穿越情感和理智的戲劇奇旅——先鋒之外,溫情之內;形式之外,情感之核。
在戲劇與現實交匯的海岸線,我們終將找到自己的聲音。
撰稿:施婉清
文案策劃:張悅
主編:壞狗
排版:阿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