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距離舞劇《天下大足》在深圳的演出還有兩天,主演見面會在深圳博物館舉行,吸引了近200名藝術愛好者及媒體代表到場。深圳濱海藝術中心與深圳博物館特意安排了一場題為“契齋藏印”×舞劇《天下大足》的藝術跨界活動,提供了一次融合文物展覽、舞臺藝術與學術研討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據介紹,這是深圳濱海藝術中心與深圳博物館的首次深度合作,通過“展覽+演出+講座”的立體化呈現,探索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新路徑。深圳博物館館長黃琛在致辭中表示:從“契齋藏印”的文人雅趣,到舞劇《天下大足》的匠人史詩,是一次打破傳統邊界,讓文物“活”起來,讓藝術“走”出來的雙向賦能。未來,深圳博物館將持續搭建跨界融合平臺,讓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此次雙館合作突破了傳統劇場邊界,觀眾既能在博物館靜觀篆刻藝術的精微,又能在劇場感受石刻舞劇的震撼,形成“從觀展到賞劇,再到思悟”的完整文化體驗鏈。兩大深圳文化地標未來也將持續推出展覽與演出的聯動活動,構建城市文化體驗新場景。
主演見面會:石刻無言,以舞傳情
在《天下大足》主演見面會上,黃琛館長與領銜主演孟慶旸、朱瑾慧、何仲達、郝雪瑞深度解讀了這部舞劇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內涵。黃琛館長分享道:“大足石刻融合中原漢族文化元素,其生活化特色獨具魅力。”舞劇通過小福的成長故事展現匠人精神傳承,以“耙耳朵”等細節呈現川渝民俗。孟慶旸還特別分享了塑造媚態觀音的心得:“以松弛肢體傳遞莊嚴與靈動,每場演出都是一次自我凈化。”舞劇巧妙運用可旋轉石窟裝置與多媒體技術,將東方寫意美學融入舞劇,讓千年石刻藝術煥發新生。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令現場觀眾對即將上演的舞劇《天下大足》充滿期待。
從崖壁到舞臺:石刻藝術的當代演繹
舞劇《天下大足》從生動的石窟藝術中汲取創作靈感,用舞劇喚醒沉睡的文物,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從生動的石窟藝術中汲取創作靈感,通過現代舞臺藝術使大足石刻中的各色人物造像躍然舞臺,北山媚態觀音、水月觀音、寶頂山吹笛女、養雞女等經典形象得以藝術還原。舞劇以10個篇章展現從“緣起”到“不息”的完整敘事,講述了“人間小滿,天下大足”的舞劇創作理念。既有開鑿場景中展現重慶男兒的剛健舞姿,又有表現宋朝川渝人民的生活化片段。
舞臺設計打造跨時空視覺盛宴:左右高懸風化崖壁造像,中央鏡面既似崖壁又若穿越時空的窗口,在古樸光影與現代數字藝術的虛實融合中,以“照見自己,照見眾生”的舞美理念,將崖壁眾生與當代人民深刻鏈接。這種匠心獨運的設計讓觀眾感受歲月凝固于石間的未完詩篇,傳遞著生生不息的匠心精神。
此次跨界活動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藝術體驗,更探索了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通過展覽、舞劇、講座、互動等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讓沉睡千年的石刻藝術以全新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5月9日至10日,舞劇《天下大足》將于深圳濱海藝術中心上演。(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王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