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自己多辛苦,辛苦不值錢!”
幾年前一位領導在會上拋出的考核觀點讓人記憶猶新,乍聽不近人情,但很是在理。
勞動的意義在于創造價值、改變生活、推動社會進步,而無效的勞動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我們談談新媒體采編中的無效勞動現象。
你生產的可能不是內容,是注意力負債
近日刷微博刷到有家媒體的一個“說常識”欄目,這期話題是這樣的:退出我國國籍需要多少錢?下面列了“50”“100”“200”“250”四個選項。看到這個話題我很無語,這叫什么常識?幾個人關心?嚴重了說,這是什么導向?
果不其然,網友評論“這是什么鬼話題”。類似無效推送網上還有很多,浪費公共資源,傷害用戶體驗,被吐槽、掉粉在所難免。
新媒體有哪些無效勞動呢?你可能還遇到過:
刷視頻刷到天氣預報或交通出行等民生信息時,本來很簡單的一個消息,卻被雜亂的資料畫面和吵鬧的背景音樂埋沒了,讓你看得很是費眼,甚至要反復刷幾遍,才能看清那些一晃而過的重要文字。
這種強行視頻化,是不是一種無效甚至反作用的勞動呢?
還有,當某地發生突發事件時,媒體記者為了追熱點、搶速度,沒去現場,而是直接打事發地某某部門電話,要么“無人接聽”,要么對方不置可否,婉拒采訪,然后記者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加上自己的名字就發稿了。
這種復制網上既有信息,僅僅加上媒體打電話這一“采訪”痕跡的稿子,除了刷媒體的存在感,幾乎沒有增量信息,對用戶來說是不是一種無效勞動呢?
更有甚者,不少話題新聞,有些記者直接復制網上的公開信息,稍作調整,加上名字就算自己的原創了,這是不是一種無效勞動甚至疑似剽竊呢?
再舉一例,一些重點部門通過自己的政務號發布重要信息,行動快的媒體第一時間抓取轉發,新聞在各種平臺已經跑得滿天飛了,有些慢吞吞的記者和編輯還在“打瞌睡”,懶洋洋地跟著發一下。
新聞講究快,這種慢人一大步,且沒有任何二次加工和延展的照搬,自然沒有什么流量,是不是一種無效勞動呢?
還有的新媒體選題不準,存在價值判斷偏差。關注的題材既無關用戶利益(沒意義),又提供不了情緒價值(沒意思),“市場”和“市長”都不關心,推送這種產品不也是一種無效勞動,甚至制造文字垃圾嗎?
所以,一定要警惕,你生產的可能不是內容,而是注意力負債,甚至感情傷害
新媒體的無效勞動根源在哪?
不可否認,新媒體存在“生產過剩、價值稀缺”的現象。
低質同質的“瞎忙活”,不僅耗費自身資源,占用公共注意力空間,也會在無形中消解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無效勞動根源在哪,如何改變呢?
業務風氣變淡,創新動力不足。
當下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變化,給不少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一位資深媒體人打趣當下不少官媒所辦新媒體采編隊伍為“三無人員”:生存壓力“無以言表”,工作狀態“無精打采”,生產內容“無關痛癢”
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不少單位存在經營壓力,“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領導對經營的重視程度超過采編,大量采編精力用來做經營或服務經營,新聞業務風氣日漸變淡。
有記者曾開玩笑說,現在一找線口單位,人家第一反應就是“又來要錢了”。
還有不少媒體融合不徹底,越融越亂,造成采編人員沒有位置感,不知道該怎么干,存在觀望心理。
另外,記者編輯昔日光環褪去,優秀人才在流失,新人沒有培養出來,造成人才斷代,加上部門壁壘,導致有些新聞題材想做但找不到人來做,陷入“有想法沒辦法”的尷尬境地。
缺乏專業精神,盲目跟風熱點。
在流量至上的評判標準下,編輯記者被算法裹挾,不少“新聞”成為一場追逐流量的滑稽戲。
比如:熱搜榜上赫然掛著“某明星早餐吃煎餅”的話題。
編輯或許會一激靈,手指在鍵盤上飛舞:“震驚!頂流明星早餐竟吃這個……”。
兩小時后,這篇所謂的“新聞”被推送到了用戶手機上。
這就是當下新媒體行業的荒誕圖景:
記者小編們像追逐骨頭一般撲向每一個熱搜,卻很少思考這“骨頭”是否真有營養
某地發生社會新聞,幾十家媒體的標題如出一轍;某個網絡熱詞興起,所有平臺都爭相炮制雷同的“段子新聞”。
習慣了“快餐”和從流量中受益,讓采編淡忘了深入調查、獨立思考的本能,他們寧愿去報道第十個明星離婚的八卦,也不愿深入挖掘一個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
新聞本應是照亮現實的明燈,如今卻成了制造虛幻光影的走馬燈。
評價體系失靈,放任自由散漫。
看到這里,可能有的小編早就忍不住想插話了:你說的無效勞動,我們也知道,但我們不是惡意的,而是考核導致的“被迫注水”。
筆者咨詢多位同行得知,絕大多數媒體已經取消了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點評(每日或每周)制度,獎罰不清、引導失效造成新聞優劣無標準。
“有的年輕編輯記者壓根不懂新聞”,一位同行說,年輕人習慣了網絡跟風,自己不愛學,也沒老師認真帶,更沒有新聞點評制度的引導,導致他們進步很慢,產品湊合、對付,毫無創新,甚至粗制濫造。
此外,考核上如果一味將互動數據(評論數、點贊)簡單等同于影響力,容易忽視新聞的真實價值和社會效益,這種“虛假繁榮”造成無效勞動惡性循環。
沒人精心打理的土地,任由植物野蠻生長,自然雜草叢生,收獲不了莊稼。
所以,無效勞動現象并非采編人員單方面責任,需要媒體決策層從考核、培訓、資源分配系統性改革等方面打理。
比如,可否將無效勞動占比納入KPI扣分項,刺激采編主動篩選規避?
形式大于內容,忽視結果導向。
我們反對的形式主義,其實采編也存在,“紙上雕花”甚至“屎上雕花”的事兒,不少小編都干過。
為包裝而包裝,為視頻而視頻,為長圖而長圖,過度注重形式卻忽視內容和實際效果的現象相當普遍。
尤其每逢二十四節氣,鋪天蓋地的海報,讓人應接不暇,應景之作如果鮮有新意,只會帶來視覺疲勞,不會激發受眾的興趣。
一業內人士透露,某省融媒體中心曾統計過,“編輯花費大半天做了一張二十四節氣海報,結果點擊率不足1%”。
賬號矩陣臃腫,運營疲于奔命。
官媒所辦新媒體賬號過多,運營力不從心,出現管理盲區,發稿過于隨意。
新媒體建設“在精不在多”,關鍵是優化矩陣,培育重點、辦成品牌。
此外,有些自我感動的“表演式工作”,純粹為了刷刷存在感,做個樣子給領導看看,這不也是形式主義嗎,這種勞動到底有多大意義呢?
更有甚者,有些新聞產品帶有經營性質,為了應付客戶而做,采編并未真下功夫,殊不知,這樣的欺騙能維持多久?根本經不起市場的檢驗。
避免無效勞動,重構價值標準
無效內容不僅帶來“注意力負債”,還加劇信息混亂。著名的帕累托法又稱“二八法則”,即在眾多現象中,大約80%的結果往往由20%的關鍵因素決定。比如20%的客戶貢獻80%的利潤,20%的員工完成80%的核心工作,80%的流量來自20%的優質內容。
盲目追求產量,不如聚焦“關鍵少數”:識別并優化那20%的高效因素,避免在低價值事務上過度消耗資源。
國家網信辦開展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也要求整治低質、虛假、重復、冗余等無效有害“信息垃圾”。
價值評判讓位于數據算法,是媒體人的悲哀。在AI重構內容生產的今天,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恰恰在于機器無法替代的——對復雜現實的洞察、對公共利益的捍衛、對人性溫度的傳遞
唯有回歸“創造真實價值”這一原點,才能終結無效勞動的荒誕劇。
重拾新聞理想,提升業務素養,彌補制度漏洞,增強成本意識,強化結果導向,加強協作聯動,都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媒體自查列出“無效勞動清單”,如無增量的電話采訪、純搬運的政務稿、過度依賴人力的低質勞動、用戶不認可的“紙上雕花”等。
對熱點事件,建立“1小時快速響應機制”,細化操作指南,要求記者必須抵達現場或獲取一手信源,不縱容復制粘貼等“剽竊行為”。
另外,建立選題評判制度,根據“社會價值、用戶需求、傳播成本、可替代性”等因素綜合評判,幫助記者編輯快速判斷選題優先級,避免無效勞動。
總之,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都是靠一篇篇高質量內容積累起來的。一切犧牲主責主業換取眼前利益的行為,都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只有堅持新聞高質量發展,用工匠精神做內容,做到忙而不盲、忙有所獲、忙有所值,才能實現媒體和用戶的雙贏,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大道。
減少無效內耗,提升工作效能,從思維的“十個轉變”開始吧:
從“高頻次推送”向“高質量發布”轉變;
從“勞動密集型”向“價值密集型”轉變;
從“人有我有”向“人有我優”轉變;
從“急功近利”向“長期主義”轉變;
從“快速反應”向“精準反應”轉變;
從“告知信息”向“解決問題”轉變;
從“自我感動”向“用戶感動”轉變;
從“機器喜歡推什么”向“用戶真正需要什
么”轉變;
從“吸引用戶留步”向“推動社會進步”轉
變;
從“凡事都要人來干”向“能讓AI干的就讓
AI干”轉變。
文末互動:你的團隊最無效的勞動是什么?歡迎評論區說說。
(本文作者系鄭州報業集團正觀新聞副總編輯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