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斷家人的視頻電話后,馮乃華的心里有些愧疚。
2013年8月至今,他和同事們在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島上,埋下一根根電纜,點亮了島上的璀璨燈火。在島上的時間,他只能從手機屏幕中,窺見女兒悄然成長。
遠離城市、遠離家人、遠離繁華,只有耐得住寂寞,才經得起考驗。傍晚,馮乃華孤身一人漫步在小路上,海風陣陣,椰影婆娑,落日的余暉中,街邊的小店漸次亮起燈火,孩童在明亮的路燈下嬉戲追逐。他抬頭,看見港口附近醒目的八個大字:愛國愛島、樂守天涯。
他想,夜晚小島上亮起的燈火,也是一種陪伴。
奔赴祖國最南端
2012年7月,中國最南端城市三沙市掛牌成立。三沙旖旎多姿的熱帶島嶼風光,足以媲美同緯度的旅游勝地。
然而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座生活條件極度有限、缺水缺電的“孤島城市”,是漁民出海打漁的“歇腳地”。
2012年,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在永興島成立了三沙供電局,并選派一批骨干員工投入到服務工作中。經過嚴格篩選,馮乃華和一批同事自2013年開始,肩負重任踏浪而來,駐守三沙這個美麗而又神秘的礁島,參與當地的電網建設。
2013年8月,在坐了14個小時的船后,馮乃華首次登上永興島。船靠岸時,眼前海水湛藍、清澈見底,興奮之余,馮乃華深感重擔在肩。“那時島上每天停三四次電,別說生產建設,連當地漁民的生活用電都難以保障。”回憶起建設初期,馮乃華很是感慨,當地電壓不穩,電飯煲都無法將飯煮熟,空調、電扇都不敢開。“漁民們聽說電力人來了,都很期待,我們要對得起這份期待。”
在永興島待過的人,都知道這么一個說法:“頭一個星期像天堂,第二個星期想撞墻。”懷揣著夢想來到永興島的馮乃華曾經有過心理建設,但島上艱苦的條件還是超乎他的想象。“剛上島時,住簡易工棚,沒有海水淡化廠,只能抽地下水洗澡。”馮乃華說,原來島上用水是很咸的島水,當地漁民稱之為“苦水”,白襯衣洗了就變成黃色,用這種水洗了澡身上也黏糊糊的,“頭發硬得像鋼絲”。
駐島的日子就這么開始了。當時,永興島的發電機組每天輪換運行,馮乃華每天要給機組注油切換3-4次,保證機組有足夠的冷卻時間,確保島上可靠用電。“深夜回來是常有的事。”馮乃華說。
馮乃華與同事陳超巡查高低壓配電室
白天,馮乃華和同事們跑現場,勘察線路設備,夜晚就湊一起討論解決方案,琢磨著怎么能讓島上發電、供電更穩定可靠。
被大家戲稱為最黑“島民”的馮乃華,不僅因為曬得黝黑的皮膚,也因為駐島時間最長。從2013年8月第一次登上永興島至今,他已經累計在島上值守超過2000天,其中有一年曾駐島258天,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島上生活艱苦,更難耐的是常年遠離家人的寂寞。“我習慣了,家人蠻支持我工作的。”感到孤獨時,馮乃華總會打開手機相冊,看看親人上島探望他時留下的合影。
見證海島變遷
“老馮,又停電了!”
收到居民的報修電話,馮乃華總是第一時間趕到搶修現場。
三沙建市之初,永興島停電頻繁,一停就是一兩天,需要發電機臨時供電。提升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成了每一個駐島員工的心頭大事。
彼時的三沙供電局一切從零開始,構建與三沙實際相適應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同時還需要承擔起“發電—配電—用電”一系列任務,以及相關的基建、設備維護修理等工作,每個人都得一專多能,隨時補位。
為了解決電壓不穩定的問題,2013年,三沙供電局實施了永興島升壓改造工程,馮乃華是項目的參與者,也是發電業務的負責人。為了項目能保質保量竣工,他跟著項目建設團隊現場勘查、鉆電纜溝,研究新設備特性、咨詢廠家設備的原理及維護要求,整理、分析數據……對他來說,這是全新的領域。
終于,隨著一座承載著島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升壓站順利投運,永興島結束了每天定時停電的歷史。漁民們終于能放心地將魚、蝦、螺放進冰箱,不用再擔心一停電魚產品就臭了。
近年來,新發電廠、島嶼智能微電網等一系列項目陸續建設,永興島供電能力飛速提高。全新的電網設施不僅填補了永興島無民用電網的空白,更支撐了大型基建的落成,能夠滿足大型凍庫、海水淡化廠、機場候機樓及港口碼頭的正常運轉,居民也辦起了小飯館、海產品零售,燒烤店等等,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永興島地處臺風走廊,平均每年發生臺風6~7次,2020年國慶期間高達10余次,馮乃華帶領駐島員工通宵達旦監視臺風動向,確保第一時間掌握臺風信息,開展防風防汛工作。三沙供電局成立至今,成功抵御多個臺風侵襲,實現重大政治、國防保電“零跳閘、零投訴、零損失”。
海島居民的知心人
“馮所,你們是怎么從無到有,埋下第一根電纜的?”
“以前這里真的連超市都沒有嗎?”
隨著供電服務范圍、業務范圍逐漸擴大,三沙供電局陸續來了新員工,年輕人占比成倍增加。作為新人,他們新奇于前輩是如何背著大包小包,從螺絲釘到電纜故障測試儀,漂洋過海來到祖國最南端。他們新奇于在用電負荷快速增長的幾年間,是如何保障了漁民村、商業街、電影院、賓館以及學校等地的用電需求。
作為“老師傅”,已是西沙群島供電所所長的馮乃華急需培養新骨干。盡管供電所工作雜而多,但他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對年輕工人進行培訓,合理利用項目投運、設備驗收等機會強化培訓。
“這里不像其他地方,客戶停電了可以找社會電工,我們員工要有過硬的實操本領,才能成為老百姓用電的依靠。”馮乃華更樂于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事,駐島員工也自然而然成了“小區電工”。
只要接到客戶報障電話,馮乃華總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趕到現場為用戶處理問題。他說:“上了永興島,大家碰面時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可以點點頭,打聲招呼。我們跟漁民們都熟識得很,幾乎天天上門服務。”
大到裝表接線,小到燈頭維修,馮乃華帶領團隊定期入戶開展用電檢查,熱心提供技術指導,掃除客戶產權用電管理“盲區”;不定期舉辦安全觸電體驗、急救技能等培訓,筑牢客戶安全用電防線,盡可能無微不至做好供電服務。
永興島的太陽總是熱辣辣的,灌木叢又多,馮乃華飽受蚊蟲叮咬,強烈的紫外線已讓他的膚色黑如墨斗……島上“三高三強”(高溫、高濕、高鹽霧,強臺風、強降雨、強雷暴)的氣候對線路、設備運行的影響較大,因此用電設備的日常維護工作更不可輕視,環網柜、箱變的位置成為馮乃華當時每日必不可少的“打卡”點。
“細心是馮所最大的特點,他值班時,環網柜、箱變四周都是整潔干凈,看不到任何雜物雜草。”“對發電設備進行巡查時,盡管已經很熟練,但他每個操作步驟都反復確認,久而久之,這也變成了我的習慣。”新員工們說。
夜幕降臨,永興島的燈火一片璀璨。“守護萬家燈火,也是一種心安。”馮乃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