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石以其色彩斑斕、紋理獨特而深受收藏愛好者喜愛,長期以來被視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之一。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等社交平臺的興起,“野采雨花石”成為一種新的戶外潮流,吸引大量年輕人爭相涌入山林斷層地帶,試圖親手挖掘屬于自己的“奇石”。
“挖石頭”成新寵 社交平臺助推野采熱潮
記者發現,一些博主專門拍攝自己在山間斷層處使用高壓水槍沖刷泥土、徒手攀爬陡坡尋找原生雨花石的畫面,視頻點擊量動輒數十萬,評論區里更是不乏網友留言:“看著他們挖出漂亮的雨花石,我也想親手試試。”這種“探險+撿寶”的形式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自然探索的好奇心,也讓不少年輕人將其視為一種新的戶外打卡方式。
據多位參與者介紹,南京周邊一些廢棄礦坑、斷層帶已成為熱門“打卡地”。周末節假日高峰期,一些采集點甚至出現人群聚集現象。一位經常參與雨花石采集的網友向記者展示的一段視頻,畫面顯示一處不大的采集區域同時聚集了20多人,手持鐵鍬、鎬子等工具對斷層進行挖掘。在采石區域的附近停放著好幾輛車輛,該網友告訴記者,參與者中有不少人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現場車輛密集,秩序混亂,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斷層邊上“挖寶”危險場面令人擔憂
記者調查發現,雨花石多產自古河床沉積層,經過長期水流搬運、沉積和磨蝕作用,最終在特定地質環境中沉積形成礫石層。這些區域通常位于山坡斷層帶或廢棄礦坑附近,地質結構松散、穩定性差,極易因人為挖掘、水流沖刷等外力作用引發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
一位多年參與雨花石野采的網友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因野采被落石砸傷。“有些斷層表面看起來沒什么危險,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有很多細微裂痕,隨時可能坍塌。”他還向記者展示了一組照片,畫面中一名女子站在數十米高的山體半山腰上挖掘雨花石,未穿戴任何防護裝備,僅靠挖出的小坑作為支撐,場面令人捏一把汗。
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采石者使用高壓水槍沖刷山體斷層。這種行為不僅破壞原始地貌,也可能誘發局部塌方,危及人身安全。此外,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和引導,許多采集者隨意開挖、堆土,進一步加劇了地質環境的不穩定性。
五一期間,南京市某廢棄礦坑發生一起因采集雨花石引發的落石傷人事件,一名女子在斷層山坡上挖雨花石時被落石砸中受傷,身體無法動彈。幸運的是,旁邊有人及時發現并報警,經消防和醫護人員緊急救援后送醫治療,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
親子探險暗藏風險安全措施需關注
在調查中記者同時發現,在這些野采雨花石的人群中,出現了不少兒童的身影。不少家長把這種采集活動作為培養孩子野外探險、親近自然的機會,但這種看似充滿趣味的親子活動,實則暗藏巨大安全風險。一位網友提供的照片顯示,在某處雨花石采集地多個家庭帶著孩子參與采集活動。好幾名兒童正在一處斜坡上挖掘雨花石,家長們則在一旁閑聊或協助搬運工具。然而,這些野采區域地質結構復雜,坡面陡峭且碎石較多,兒童缺乏對危險的判斷能力,一旦發生塌方、滑坡,后果不堪設想。
一位資深的采石愛好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進行野外采集時必須配備必要的安全裝備,如安全頭盔、防滑手套等,尤其是在斷層帶、陡坡或松軟土質區域作業時,這些裝備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前往陌生或地形復雜的區域。很多熱門‘打卡地’其實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缺乏專業引導和安全保障。”他特別提醒道,“尤其是家長帶孩子一起出門,不能只圖新鮮好玩,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專家呼吁適度采集 加強監管與科普引導
針對愈演愈烈的雨花石野采現象,相關專家指出,雨花石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地質資源,過度開采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地質結構穩定,帶來嚴重安全隱患。“雨花石的形成周期極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因過度開采導致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問題。”
同時,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加強對雨花石采集活動的規范管理,設立合法采集區,限制采集范圍與數量,同時加強安全警示標識設置。對于高風險區域,應禁止進入并安排專人巡查。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對公眾的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市民對地質災害的認知水平,引導人們以更加理性、環保的方式欣賞和收藏雨花石。
原標題:《南京爆火“挖石熱”!有人從外地連夜趕來,卻不知正站在危險邊緣》
欄目主編:孫欣祺 文字編輯:施薇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揚子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