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定觀經》,經文約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記述了道教靜心定觀的修行方法,而后列出修道過程中的不同階次征候,對修行實踐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靈寶定觀經》
【原文】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
【注解】
修己之心,名為修道。一切無染,名為舍事。
【原文】
外事多(都)絕,無與忤心。
【注解】
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多絕。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無與忤心。
【原文】
然后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注解】
諸煩惱既去,則坐立始安。若覺一念起,必須除滅,務令安靜。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曰心起。前念忽起,后覺則隨;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凡心不起,名之為安;覺性不動,名之為靜,故稱安靜。
【原文】
其次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
【注解】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妄想不生,何曾有貪著,故曰滅除。
【原文】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注解】
晝之言凈,夜之言垢,垢凈兩忘,日夜勤修,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原文】
唯滅動心,不滅照心。
【注解】
妄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為滅。慧照常明無有空間,故名不滅照心。
【原文】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注解】
專注曰凝。不起一切心,名曰空心。一切無執著,名之不凝住心。
【原文】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注解】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為不依。現而常寂,故為常住。
【原文】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
【注解】
言習性煩惱雖可滅除,初學道者定力未成,除之甚難,若暫停用功則又失之也。
【原文】
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注解】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欲念與道念難分難舍,故名交戰。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原文】
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逐廢千生之業。
【注解】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之道業遂廢。修道如煮菜,火候不至,鹽糖未調,其味不佳,然不可就此作罷,必待燉熟,則美味可口。否則,自暴自棄,千生萬劫道業休矣。
【原文】
少得靜己。
【注解】
初得清凈,正慧未生,故曰少得靜已。
【原文】
則于行立坐臥之時。
【注解】
行住坐臥乃四威儀之時也。
【原文】
涉事之處,喧鬧之所。
【注解】
見一切諸相,為涉事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為喧鬧之所也。
【原文】
皆作意安。
【注解】
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原文】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處靜處喧,其志惟一。
【注解】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為一。
【原文】
若束心太急,則又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注解】
偏心執靜名曰束;心外見相,名為顛也。言修道收心,不可固執性急,否則病也。
【原文】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
【注解】
從定發慧,名曰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修心之道,須收放自如也。
【原文】
寬急得所,自恒調適。
【注解】
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原文】
制而不著,放而不動。
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注解】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原文】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
不以處喧無惡,強求就喧。
【注解】
習性塵勞,常須制御,不可縱逸,自尋煩惱。
【原文】
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
【注解】
見本性空寂,無吵鬧、煩惱,故為真宅。慧用無邊,有事皆通,故為應跡。
【原文】
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
【注解】
本心清凈,猶如水鏡,照用無礙,萬眾俱現,名為現行。
【原文】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注解】
諸法性空,寂無所起,故為入定。
【原文】
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
【注解】
急求知見,真定乃亡;貪著諸相,心性自傷,故云無慧。以自然而體道,道自生也。
【原文】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注解】
心體寂靜,妙用無窮,所發是為真智慧。
【原文】
慧而不用,實智若愚。
【注解】
了無分別,名之不用;韜光晦跡,故曰若愚。修道有大智若愚風范,方算到家。
【原文】
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注解】
寂照齊融,動靜自如,故云:雙美無極。
【原文】
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
【注解】
若以心求相,諸相應生,一切邪魔,競來擾亂。
【原文】
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
【注解】
若見諸天尊仙真神相,雖是吉祥,但不可取著。
【原文】
唯念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注解】
前念不生,故云無覆;后念不起,故曰無基。
【原文】
舊業日銷,新業不造。
【注解】
宿習并盡,名曰舊業日銷。更不起心,故名新業不造。
【原文】
無所掛礙,迥脫塵籠。
【注解】
一切無染,故名無所掛礙。解脫無系,故云回脫塵籠。
【原文】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注解】
智照不滅,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
【原文】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
【注解】
得道者,心現出七種象征。
【原文】
一者,心得易定,覺諸塵漏。
【注解】
心得清凈,塵念盡知,故曰覺諸塵漏。
【原文】
二者,宿疾普銷,身心清爽。
【注解】
真氣合于胎息,痼疾盡療,體道合真,身輕不老。
【原文】
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
【注解】
骨髓堅滿,故填補夭損,駐顏不變,名為還年復命。
【原文】
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注解】
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錄,故曰仙人。
【原文】
五者,煉形為氣,名曰真人。
【注解】
得本來元氣,故曰煉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
【原文】
六者,煉氣成神,名曰神人。
【注解】
真氣通神,陰陽不測,故曰神人。
【原文】
七者,煉神合道,名曰至人。
【注解】
真神契道,故曰至人,又稱金仙、如來。
【原文】
其于鑒力,隨候益明。
【注解】
鑒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絕也。道力愈強,火候愈明顯也。
【原文】
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注解】
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能圓明,萬法俱備。
【原文】
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
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
【注解】
通神合道,則道真成;心惑身亡,不離生死。西升經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故學道者,久無現出一種征候,表示其功力未至,日月逝矣,年齡增長,色身衰敗,自稱慧覺、成道,實皆非也。故當把握光陰,勇猛精進。
【原文】
說頌曰:
智起生于境,火發生于緣。
各是真種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
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