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語文學習”,原載《語文學習》1979年第5期(略有改動)。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聯系小編刪除。
壹 學古文的意義
學古文不是為了寫古文,也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古文家。我們現代人是用現代文寫作的,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掌握我們時代的文字。那么為什么還要學古文呢?很簡單,為了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這筆豐富的寶貴的遺產,對全人類都是有貢獻的。我們這一代人,要能夠批判地繼承我們祖先的遺產,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發展我們的文化。假定我們這一代人都不懂古文,這些線裝書都不能看,怎么去吸收去繼承呢?如果不去繼承,那么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不是就割斷了么?我們悠久古老的文化,無論工業、農業、科學技術、文學歷史,都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這些創造是通過文字——不同時期的古文一一紀錄保留下來的。不通古文,怎么能去學習和繼承我們祖先的創造發明呢?
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了各種文體,《書經》《易經》離我們較遠,文字簡古,因此理解起來也愈困難。到周秦諸子時期,《論語》《孟子》《呂氏春秋》等,雖較周秦以前的文字易懂,但全懂仍有困難。至于漢賦,文體一變,辭藻堆砌,富麗堂皇,這種文體一則不易理解,二則重形式的鋪張揚麗,內容可取者不多。到南北朝,便流行四六駢體文,這種文體講求文字簡練工巧,但往往因受形式的束縛而不能充分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也不容易講透道理。一直到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提倡古文運動,才把這種駢體文給反掉了。從韓愈到三蘇,他們所寫的散文,才更準確更清楚地表達了內心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見解。文字形式得到解放,思想也隨著解放了。到清代,桐城派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吳楚材等編《古文觀止》,才大體上把歷代較為優秀的古代散文選定下來。
這里所說的古代散文,就是指的古文。其中許多優秀的古文,記錄了歷代文學家思想家的思想見解,表現了很高超的文字藝術技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如果再從學歷史的角度去看,我們古老的歷史,從《左傳》以來,主要是用散文記錄下來的,因此要想通曉歷史,也必須學古文。可以這樣說,學古文,這是一把鑰匙,沒有這把鑰匙,就進不去這個大門。如果我們這一代年青人都不能掌握這個工具,就會被關在古老而又悠久的文化的大門之外了。
此外,從我個人的經驗看,學古文也有助于學好現代文。我從小念四書五經,通背《左傳》,當時雖然不全懂,但打下了語文的基礎,對于掌握古文虛字的運用,對詞匯的理解,都大有益處。熟讀古文,不僅有助于理解古文,也有助于寫好白話文。當我能熟練地寫古文的時候,我也就同時能熟練地寫白話文;相反,沒學過古文只學過白話文的人,不僅不能寫古文,也不能讀古文,翻開古書連斷句都會感到困難。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和白話文的血肉關系。
更進一步說,要寫好白話文,也要學古文。寫一篇文章,不只要求通順,還要求其優美,有風格,能感染人,因此,需要借鑒和學習古代好的東西(當然還有外國好的東西)。古文中有不少體裁形式,今天不一定合用了,但是其表達手段,運用文字的技巧,仍有許多可學習之處。學習古文中的不同形式、風格、體裁,可以提高我們的文藝水平、表現技巧,目的是使我們今天的文章寫得更豐富多彩,更富有感染力。
貳 學古文從何下手
我看只有多讀,多背。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的這條經驗是很珍貴的。一篇東西看一遍兩遍,就想理解透,那是不可能的。某些基本的東西就是要背,好比學數學要掌握方程式,否則就不能運算,學古文也是一樣,首先要掌握古文的語法、用字的規律。
古文很多,當然不需要都背。我看,背那么五十篇文章就夠了。背熟五十篇文章,之乎者也這類虛字的用法掌握了,然后再念古代文獻就不會感到困難了。不通過這一關就沒有法子念古書。所以我主張一定要精讀、熟讀。要達到科學頂峰,不經過艱苦努力是不行的,學古文不下苦工夫也不行。前面說過,我小時候背的《左傳》《論語》,對我很有好處,現在雖然背不下了,但看到這些東西如見故人。
學古文并不難。我們當初是一個字一個字認,你們現在至少認得六七千字,文化水平、科學水平、理解力都比我們那時要高,應該更容易學好。我計算了一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只要能堅持一個禮拜背一篇古文,十二個月背完五十篇,一年就可以過關。
必讀篇目可以從《古文觀止》里去選。有些文體對我們今天寫文章沒有多大用處,如賦、騷、詔、誄之類。還有過去的達官貴人,過生日有人給他寫壽序,死后有人給他寫墓志銘,遠別送行則要寫序,這類東西多是一些恭維之詞,沒有多少實際內容。我們要選這樣的文章學:講清楚一個道理的,表達一種感情的,討論一個問題的,記錄一件事情的。我建議大家著重念點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中“記”“說”“文”“傳”“書”之類,包括敘事文、說理文、書信等不同體裁的文字,從中吸取種種好的東西。
順便談談用典故的問題。現在很多人寫文章不會用典故,這是很大的損失。我們學古文不但要學習古人寫文章的技巧,還要學會用典故。
叁 古文的讀法以及怎樣欣賞古文
讀古文,第一步要攻文字關。任何一國的文字總是處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字,古今同義,有許多字則不然。有些字,字形、寫法古今相同,意義卻變了。理解了這個字的現代用法并不等于理解了這個字的古代的用法。因此,首先要認字。例如,《論語》中有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說”,讀音和意義跟“悅”字相同;如果當作說話的“說”來解,讀成說話的“說”,那就錯了。一方面,我們要理解這些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用法;另一方面,還需要理解在同一歷史時期的幾種不同用法。如“魏”字,就有四個意義,一個是姓;一個是地名;一個是朝代名;另一個是“高”的意思。認得六七千字,并不等于說,我們對這六七千字的用法都能掌握了。當然,我們不必成為文字學家,對文字的變遷一個個地加以研究,但常用的字還是應該了解的。
除了字,還有詞。每個詞都有具體的歷史內容,要弄清楚它的來源和出典。如“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其中就有一段歷史故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有一段歷史故事。弄清這些詞可以同學習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
讀古書,注解一定要讀。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但不要胡亂相信古人的注解,要有自己的看法。把古人估計得太高,把自己估計得太低是不必要的。批注也要讀。金圣嘆的批注就很可以讀,他在文章的欣賞上,有些很好的見解,但更多的地方是錯誤的,跟著他走你也就錯了。一個人總受到時代的局限。我們學習古人,當然不能完全跟古人跑,而是要批判地繼承遺產。
至于談到欣賞古文,我看也只有多讀熟讀,沒有別的辦法。只讀一兩篇文章,就想欣賞是辦不到的。讀多了,有了比較,就有了欣賞能力,能夠領悟出文章的不同風格和特點。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連用了十多個“也”字,風格很奇特,沒有見過第二篇文章這樣寫的;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文短意長;李密的《陳情表》,感情深摯。這些文章都需要多讀熟讀后,細細品味,才能欣賞。
學習古文,不是照抄古文;學習古文,要取其精華,善于消化。我看主要是學習古文中表達思想感情,表達見解觀點,描述景物的方法。例如,點題的方法,就很可以學學。許多古文總在某處把主題點明,然后進一步分析、發揮,使文章觀點鮮明,重點突出;哪些地方強調什么,哪些地方不該強調什么;哪些地方用重疊句加以渲染,都有講究,使文章寫得充沛有力。把這些寫法靈活地用到今天的文章中來,也可使今天的文章寫得有生命力些。現在有些文章往往寫得四平八穩。四平八穩不會出好文章。想面面俱到結果一定是面面俱不到。其實一篇文章何必寫得面面俱到呢!一篇文章寫一兩個問題就夠了,問題多,可以分開幾篇來寫,要力求把問題講深,寫透。
肆 讀古文要有一些什么工具書
利用工具書很重要。現在許多人不會利用工具書。有些人千里迢迢給我寫信,其實他提出的問題只要查查《康熙字典》就可以解決的。認字還是要查《康熙字典》,因為它把一個字的幾種讀音、幾種不同的用法都注了出來。查詞可以翻《辭源》《辭海》,查年代可以翻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外歷史年表》;查地名可翻《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查人名可翻《中國人名大辭典》。這些工具書目前當然還遠不完備,但新的沒有出來之前,舊的還可以用。讀書時要勤于使用工具書,不放過任何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問題。知識總是由少而多,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學習上不允許有懶漢。工具書最好每人自備,我看花二三十元錢就可以買齊,容易解決。
此外,還要善于利用目錄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一本通用的必備的工具書。古書不知有多少萬種,茫若煙海,你要查某個問題,可以先翻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伍 背五十篇以后如何再提高
背五十篇古文是打一個基礎,只是打開大門而已,還沒有登堂入室。有了五十篇的基礎,就應該進一步讀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文章。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每個時期都有名家名作,應該拿來讀,不要求背誦,因為背不了那么多。再進一步,就研究歷代文風、文體的演變。其實古書雖多,可讀的并不那么多。古人的文章說廢話的也不少,前面說的那些送行、壽序、墓志銘等應酬文字大多是言之無物,可以不讀。《史記》一定要挑十幾篇出來讀。如《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一段就寫得淋漓盡致,項羽、劉邦、張良、樊噲、范增等人的精神面貌幾乎躍紙而出。有了五十篇作基礎,讀《史記》就不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