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物,字道用,出身唐朝宗室。為唐太祖李虎(李淵祖父)五世孫,曾祖父為開國名將淮安王李神通,祖父李孝銳曾任鹽州刺史,父親李璟為弘農太守 。家族屬“大鄭王房”,即鄭孝王李亮(李虎之子)的后裔,這一支在唐初因未卷入權力斗爭而得以延續 。
李齊物以門蔭入仕,神龍初年(705年)任太子千牛備身,后累遷尚輦奉御、北都軍器監等職,因政績卓著升任長安令,以“威禁暴,恕用刑”著稱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任懷州刺史,舉薦高尚等人。
天寶元年(742年)任陜郡太守時主持鑿砥柱山通漕運,挖出刻有“平陸”的古戟,遂奏請改河北縣為平陸縣。然而工程因棄石入河導致水流湍急,實際效果不佳,卻通過賄賂使者獲玄宗褒獎。
但因依附右相李適之,遭李林甫構陷,于天寶五年(746年)貶為竟陵太守 。期間推行嚴苛政令,整頓吏治與民風,竟陵郡社會秩序顯著改善。其離任時百姓攔路挽留,足見影響力 。
安史之亂后任鳳翔節度使、京兆尹等職,因苛察寡恩被罷免,晚年任太子太傅,逝后獲贈司空、太子太師等榮銜 。
史書稱其“貞廉整肅”,但“積財興議”,兼具清廉與嚴苛兩面性 。
上元二年(761年),李齊物去世,朝廷輟朝一日,詔贈太子太師,又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大書法家顏真卿為他作《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傅兼宗正卿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銘》。
之所以講到李齊物,乃是讀《陸羽傳》的緣故。
天寶五年(746年),李齊物貶任竟陵太守期間,于官民宴會上觀看陸羽(時年14歲)的伶人表演,驚異其才華,贈詩書并薦其至火門山鄒夫子處學習 。
陸羽在自傳中記載此事,稱李齊物“捉手拊背,親授詩集”。李齊物的舉薦使陸羽脫離伶人生涯,奠定學問基礎,為其日后著《茶經 》及結交名士(如崔國輔、皎然)鋪平道路 。
陸羽晚年為報恩,以近六旬之身遠赴嶺南任李齊物之子李復的幕僚,足見其感念之深 。
李齊物作為唐朝宗室重臣,仕途受政治斗爭牽連卻屢有建樹,其嚴苛與清廉并存的特質在治理中體現鮮明。而他慧眼識才,栽培陸羽之舉,不僅成就了“茶圣”,更在文化史上留下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