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障礙一日游”,溫暖殘障人士的每一程旅途
王志順
據5月5日中新社報道,“五一”假期,杭州西湖邊的畫舫上,輪椅與普通游客的座位并肩而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導覽屏前,視障游客的指尖輕觸盲文,耳機里流淌著五千年前的文明密碼;南宋德壽宮的展廳內,數字人“小莫”用手語為聽障者講述宋代風華……這些場景,構成了杭州“無障礙一日游”的生動圖景。
一座城市的溫度,很多時候藏在對“少數人”需求的精準回應中。西湖景區以移動設施破解文物保護與無障礙需求的矛盾,良渚古城用盲文觸屏與語音導覽填平信息鴻溝,德壽宮借數字技術讓文化對話跨越感官障礙——這些創新本質上是以心換心的設計。它打破了橫亙在特需群體面前的隱形高墻:不是殘障者“無法抵達”,而是社會尚未提供“自由抵達”的路徑。當公共服務從“標準化供給”轉向“個性化關懷”,“平等”便不再是抽象的口號。
“無障礙旅游”走紅,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重構了社會對“尊嚴”的認知。過去,殘障人士群體常陷入雙重困境:物理空間的阻隔固化了“被照顧者”的身份標簽,而過度聚焦“特殊關懷”又無形中強化了該群體的“異質性”。杭州的探索則給出了另一種答案——無障礙設施建設不是對弱者的垂憐,而是對每一個群體應有的權利的保障。真正的尊嚴,不在于被特殊對待,而在于被平等地“看見”。
然而,將個別“盆景”培育成普遍的“森林”,仍存在諸多現實困境。臨時增設的無障礙設施能否抵御時間沖刷?智能導覽系統會否因運維成本過高淪為擺設?不同景區參差不齊的服務標準又該如何統一?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乎城市治理的智慧——既需政府部門豐富手段平衡商業邏輯與人文關懷,也需通過立法將無障礙建設從“道德自覺”升格為“制度剛性”。事實上,推嬰兒車的父母、拉行李箱的游客、腿腳不便的老人,乃至每一個終將老去的普通人,都是無障礙環境的潛在受益者。唯有當社會理解這份“普惠性”,無障礙才能真正成為城市的基因。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中將無障礙視為“通向包容社會的鑰匙”,而在杭州的湖光山色間,我們正目睹這把鑰匙如何開啟新的文明圖景。當特殊游客與普通游客共享同一片山水,當科技的冷感被注入人文的體溫,城市的現代性與文明程度便不再以摩天大樓的高度衡量,而在于它能否讓最微小的個體都活得舒展。
未來,期待更多城市將無障礙建設視為基礎設施的“必選項”。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