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小學新學期開學領到新課本,我翻開書有一陣清香撲面而來。那是一種淡淡的、清雅的香味,令人聯想到曬干的麥秸垛、清晨的小樹林和開滿野花的青草地。
多么好聞的氣息。我把臉埋進書里深吸,書香不濃郁,清淡得好像在躲你,卻又不遠離你,這樣若即若離地誘人。隨著課本用久了,香味便漸漸消失了。
我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書香吧,我想這書的紙張是用帶香味的植物制成的吧,我不知它的名稱、它的姿態、它的習性、它的產地,在我的想象中它是一種亭亭玉立的美好的樹木。我以為,這就是書香人家、書香門第里所謂的“書香”。
很多年后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看到有關書香的知識,才知道當初的認知是錯誤的?!皶恪币辉~是有特定涵義的。它是指古人為了避蠹驅蟲,在書中放置的一種蕓草,又名“蕓香草”“七里香”“靈香草”,產于我國西部,是公元前138年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我國的。蕓草特異的香氣能殺死和驅走各種蠹蟲,特別是書蟲,因此,愛書之人和藏書家將其置于書中,其散發出的縷縷香氣謂之“書香”。書香人家、書香門第里的“書香”即源于此。
蕓草的驅蟲功能強且無任何副作用,被稱為驅蟲之王。蕓草保護藏書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在書架、書柜中,每層存放10克用紗布或沙紙包好的蕓草,整個書庫、書柜便香氣四溢,蕓草留香能力強、氣味經久不散,如數年后香味減弱,取出后在陽光下照曬約半小時即可恢復,驅蟲效果可長達30多年。著名的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所藏圖書號稱“無蛀書”,就是每本書都夾有蕓草之故。蕓香與書結緣有諸多雅稱,如“蕓編”指書籍,“蕓帳”指書卷,“蕓閣”指藏書閣,“蕓署”為藏書室,“蕓香吏”則指校書郎,詩人白居易就曾做過“蕓香吏”。備有蕓草的書齋可稱為“蕓窗”“蕓署”“蕓省”等。唐朝徐堅的《初學記》說:“蕓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亦稱蕓臺。”
如今書籍的防蠹多用樟腦丸、檀香片等,不僅含有化學成分,其功效有限且不持久,還有副作用。據說省市級以上的圖書館至今仍用蕓草保護珍貴的典籍。
書香后來還被升華并賦予為文化品質和高尚品德,古籍《增廣賢文》有“家熟不如國熟,花香不及書香”的記載,梁實秋先生更是說“書香是與銅臭相對立的”,表達了對書香體現的高貴精神的尊崇。
我童年時的新課本清香或許無關蕓草,更無關書香的文化和精神層面,可能是紙張或者油墨的香味。我此后閱讀過許多書籍,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氣味,奇怪的是早年那種清香很少遇到,有的書不僅不香,還有難聞的化學氣味。氣味最能把人帶進特定的情境,有時偶然打開一本書,那種熟稔而遙遠的清香一出現,瞬間把我帶回童年,我依然將臉深埋進書里,貪婪地深吸,感嘆它們還幸存于世間,內心激起一陣波瀾。這或許也在告訴我一個道理,任何事都不要想當然。
撰稿:魏濱海
編輯:劉靜嫻、袁悅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