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王永戰《人民日報》(2025年05月07日 第 20 版)
陳秀君正在檢查竹紙質量。資料圖片
手持簾床,輕輕入水。緩緩拿起床子,由左向右平移,待紙漿沁落在簾床上,成濕紙一張,陳秀君徐徐轉身,將濕紙倒放在紙板上。
山野外,微風吹,紙坊里,水霧升。就著“咔嚓咔嚓”切割紙張的聲音,陳秀君站在六尺水槽前,進行夾江竹紙的抄撈成紙工序。“夾江竹紙的制作程序極其繁瑣,包括15個環節,72道工序,尤以這道工序最需謹慎,來不得半點急促?!标愋憔Z氣輕柔。
竹聲“沙沙”,竹葉搖曳。在四川樂山市夾江縣馬村鎮碧山村,狀元紙坊是遠近聞名的傳統手工紙作坊。學習鉆研夾江竹紙30多年,陳秀君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
做手工紙是一個漫長歷程,最考驗耐心。頭年12月,工人師傅們就要到竹林砍竹??车堵湎?,嫩竹成捆,陳秀君這時已在池窖等候。一丈見方,兩尺足深,竹料被一段段放進池里,水漚殺青。
“殺青后,要捶打竹麻,隨后要選擇上好的竹麻,進行漿灰、蒸煮?!标愋憔f,僅頭鍋蒸煮,就需歷時7天7夜,要把竹料蒸的柔軟,讓竹纖維變黃變干。后續,再經洗料、二次蒸煮、搗制紙料、漂白等工序,才能進入抄撈成紙階段。
約莫直徑兩米,大鍋巨籠水汽裊裊。在狀元紙坊里,一口篁鍋里擺滿了正在蒸煮的竹料,見證了陳秀君的滴滴汗水。不遠處,擺著一套用于搗制紙料的木具?!爸挥薪浨уN萬打,竹紙的纖維才能更充分析出。”陳秀君腳踩錘具,手做配合,搗錘聲不絕于耳。
墻壁上,竹紙緊貼。一張張抄撈而成的濕紙,經壓榨去水后,被晾曬在墻上。手抓毛刷,陳秀君輕輕掃過,靜待濕紙風干?!白钥持裰良垙埑尚停止ぜ埿枰橙藲v時3個多月耐心制作,要是做紙馬虎了,紙也會對人應付。”陳秀君說。
一張長壽書畫紙,記錄陳秀君的創新之作。傳統手工紙保存千年,如何能使紙張長壽,墨色不減?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讓陳秀君反復思索。
前幾年,一個偶然契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劉家真教授來到碧山村,與陳秀君一起追尋手工紙的“長壽之謎”?!皼Q定手工紙壽命的因素包括所用水質、雜質情況和晾曬方式等。”二人一商量,便決定由陳秀君嘗試使用不同水質,然后對紙張進行檢測,分析紙張各種元素的含量,發現手工紙的長壽之法。
一次次實驗,一次次送檢。幾經波折,陳秀君引進了一臺水質凈化設備,減少影響紙張屬性的重金屬離子,又為竹紙用水增添所需元素?!澳憧矗涍^凈化,我們紙張的鐵離子、銅離子等含量大幅降低?!辈粌H用水有要求,要滿足耐老化特性,紙張的pH值、堿儲量也須達標。反復試驗之后,陳秀君和劉家真將相應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之上,也應用在夾江竹紙之中。
不懼繁難,學做手工紙,于陳秀君而言是使命責任。30多年前,她嫁進楊家,公公楊占堯是狀元紙坊創始人,也是楊家手工造紙第十二代傳人,其獨創的“丈二匹”大型書畫紙具有拉力強等特性,廣受喜愛。跟隨公公學制作竹紙,陳秀君刷紙把手都刷僵了,紙也刷了一堆又一堆,最終日積月累,技藝練成。
狀元紙坊,總是童聲朗朗。前不久,一所小學的師生來到紙坊,體驗非遺技藝,紙坊頓時成了歡樂海洋。時下,陳秀君對竹紙技藝的研學實踐更為看重。每有客人到場,她便攜兒子、兒媳一家教授竹紙技藝?!安荒茏屩窦埣妓嚨轿疫@一代斷了,要讓更多的人熟識這項非遺。”陳秀君言語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