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程冰冰 谷艷敏
5月5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五一”系列活動“觸摸歷史深度 感知華夏文明”之“水中生花 絲上成畫”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二樓報告廳開展,假期的最后一天,館內歡聲不斷。游客們以水為硯,以絹作宣,在絲巾上留下絢爛的波紋,將這份親手創造的喜悅珍藏心底。
這種在水中作畫的技法,正是古老的水拓技藝,又稱水拓畫、濕拓畫或大理石紋水拓畫。這項技藝的奧妙在于利用水油分層特性,使顏料懸浮于水面形成紋理,再通過吸附轉移至紙張、織物等材料上,呈現出流動變幻的藝術效果。
活動現場,為了讓游客獲得更好的參與體驗,考古博物館特意準備了許多方形“小水盒”,各色顏料整齊地擺放在桌面上,等待著人們前來“大顯身手”。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與傳統非遺體驗不同,水拓畫對創作環境有著獨特要求——澄澈的水面、潔凈的容器、整潔的操作區,每一處細節都關乎最終效果的呈現。這些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步驟,正是保證每幅作品品質的關鍵。
“可以先用淺色的染料‘打個底’,再去添加你喜歡的顏色”“滴入顏料的多少,決定了畫色的濃度”。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何女士逐步掌握了水上作畫的技巧。“這比想象中更美妙”,她輕撫著絲巾上絢麗的紋樣,嘴角漾起笑意。這份邂逅非遺的驚喜,已然在她心里種下再次體驗的期許。
滴入染料、輕緩攪拌、鋪上絲巾、即刻成型……隨著一幅幅絲巾暈染完成,活動現場的窗臺上已經掛滿了游客的“藝術作品”。從各種顏色混合的“多彩繪”,到潑墨揮灑的“星空頂”,水拓藝術在流動間捕捉永恒。每位參與者指尖掠過的波紋,都化作記憶里歡愉的印記。
隨著“水中生花 絲上成畫”活動的圓滿落幕,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五一”期間精心打造的“觸摸歷史深度 感知華夏文明”系列活動也畫上了完美句點。通過沉浸式手工體驗、深度考古講座、考古工地開放日等多元形式,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歷史長河中暢游,在文明傳承中收獲喜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