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介紹:
咨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齡:29歲
專家服務老師:李寧老師及其督導小組
情況介紹: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高中與人打架,怕被人報復后輟學回家,之后躺平至今,兩年前病情嚴重被查出抑郁,從醫院開了藥但不見好轉。
介入療愈后,抑郁情緒好轉,與父母關系也得到緩和,如今正準備找工作。
“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生怕惹他不開心,我都這么低聲下氣了,他還是愛答不理,我再溝通也沒什么意義啊!”
張女士(媽媽化名)一臉疲憊地訴說著自己在兒子那受的委屈,
說到動情處更是禁不住的痛哭流涕。
張女士的兒子李巖(化名)今年29歲。
高一那年因為一點瑣事與同學干仗,事后擔心同學報復,如履薄冰了一段時間,后來干脆輟學了。
輟學后的李巖在河北找了一份流水線的工作。
工資也不低,但經常上夜班,再加上工作枯燥泛味,干了沒多久灰溜溜的跑回了老家。
張女士本想讓兒子到淮北找她和孩子爸爸,可李巖不知道什么原因說什么都不去。
那之后李巖就躺平了!
在家的李巖好吃懶做,除了玩手機就是打游戲,正事是一點都不干。
“天天要死不活的看著就煩,就你這個樣子,有女孩喜歡你才怪!”
張女士每次催促兒子找工作,李巖都回答的爽快,但找到工作后又總是各種嫌棄。
后來干脆找都不找了,天天賴在家里不出門、也不社交。
機不離手、游戲成癮,有時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
家人每次提到找工作,李巖都氣的大吼大叫,后來干脆直接不再理會父母。
張女士夫婦氣的天天罵人。
李巖對此不僅更加疏離父母人也越來越沉默。
眼神空洞無神,經常一個人發呆發愣,食欲下降,還經常失眠。
后來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李巖患上了中度抑郁!
以下為孩子父母自述,已經過對方同意
自從被檢查出抑郁癥,兒子就徹底躺平了;
不是躺在床上睡覺,就是抱著手機打游戲、看小說。
我們看的心煩,提醒他早點睡覺愛惜身體;
他倒好就像炸毛的獅子,沖著我們就是一通怒吼。
我和他爸又氣又怒,可看著沒有一點生機的兒子心里又是一陣焦慮。
我們很納悶,醫生開的藥吃了、接納了、共情了、怕孩子生氣我們對他百依百順小心翼翼;
我和爸爸關系也有好轉,都兩年了,為啥孩子還走不出來?
后來因為兒子的問題,我找到了心理咨詢師李寧。
才知道兒子的癥狀,更多的是因為我們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才明白內心沒有力量的父母,永遠帶不動擺爛的孩子。
我們是普通的農村家庭,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
那時兒子剛三歲,雖然心中不舍;
但為了給兒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也只能把他留在老家讓老人照料。
我們這一走就是好多年,直到兒子上初中才回到老家。
期間兒子的上學、升學等成長的關鍵點都是老人一路陪伴。
因為農村孩子大多都是這么過來的,當初我們也沒有多想什么。
盡管如此,但對兒子的學習我們卻很上心。
別人報的輔導班、興趣班,兒子也不缺,甚至為了提升他的學習,還給他請一對一家教。
不要小看這一點,這對于偏遠的農村,且父母又大字不識一個的我們來說,有這種意識屬實不易。
當時很多家長還羨慕我們有見識,我們對此也沾沾自喜了很長時間。
然而我們卻不知道,物質代替不了陪伴,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兒子早已經傷痕累累。
我們的缺席讓兒子從小缺乏安全感,內心敏感又脆弱。
然而對此我們一無所知,還覺得兒子的性子過于內向和小氣。
他爸爸經常罵他沒有男子氣概,對他不是大聲斥責就是罵罵咧咧。
每次兒子被罵都低頭不語,我看的心疼,抱怨他爸爸管教太嚴。
孩子爸爸又轉過頭來訓斥我,說兒子都是被我慣壞的。
在教育上我們經常因為意見不合爆發矛盾、甚至是冷戰,整個家都是冷冰冰的,沒有一點家庭溫暖。
不知是因為經常被訓斥 還是青春叛逆的原因,高中后的兒子性子急轉直下就像換了個人。
無心學業整天混日子,不是去酒吧就是打臺球。
輟學后更是變本加厲,不找工作天天窩在家里打游戲。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都快30歲的人了,還要靠我們救濟生活。
我好話歹話說盡,可面對我的哭訴,責罵甚至央求,兒子都不為所動。
那段日子,我經歷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痛苦。
為了讓兒子走出抑郁的陰霾,我求助了家庭教育咨詢師。
老師對我們家庭制定了系統詳細的指導方案,我才終于弄清楚了兒子問題的根本。
沒有陪伴滋養的孩子,內心就像荒漠
家庭指導老師說:
留守兒童大腦中負責調控和處理情緒的腦區灰質體積更大。
這就意味著留守兒童成年后更易出現社交焦慮、情感障礙等問題。
所以說,從小被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建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
可我們當初為了生計,二話不說就拋下了兒子,缺席了他成長中的很多關鍵點。
后來回到了老家,雖然能陪在他的身邊,可為了更好的培養兒子,我們眼里只有學習和成績,對他的內心需求一無所知。
沒有被愛和陪伴滋養的孩子,他們內心就像一片荒漠沒有丁點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自然也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應對生活中的荊棘和磨難。
父母的唇槍舌戰,讓孩子失去愛和信任的能力
孩子爸爸是個急性子,干什么都風風火火,而我恰恰相反,脾氣溫和不緊不慢。
日常生活中我們就經常因為一點小事爭吵不休,各說各的誰都不服誰。
后來因為兒子的教育我們的沖突變得更加尖銳。
孩子爸爸認為男孩子就要嚴格教育,而我因為常年不在兒子身邊對他心懷愧疚,教育上就寬容了不少。
于是兒子順其自然就成了我們唇槍舌戰的犧牲品!
我們都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可卻不知我們早就陷入了“爭論對錯的陷阱”;
忘了那個躲在角落里,正默默注視著一切的孩子內心正在經歷怎樣的風暴。
家庭指導老師通oh卡牌以及深入分析和交流,終于明白了兒子不去工作的原因。
一是:兒子內心是個很高傲的人,對于不喜歡的工作,他寧愿擺爛也不想委曲求全。
二是:兒子性子孤僻,人際關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職場中經常碰壁。
兒子一方面急于證明自己,另一方面又因為這些攔路虎的存在而不能邁出第一步。
于是糾結擰巴中開始了自我攻擊,并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對此老師根據兒子的情況制定了以下療愈方案。
1. 重塑兒子對我們的信任,緩和我們之間的親子關系。
2. 調整兒子的認知,增加兒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 教給兒子人際溝通的技巧,彌補基礎能力的不足。
同時,老師告訴我們,父母的教育才是孩子問題的根本。
所以只單純的療愈孩子,是不能徹底治愈孩子的。
因而老師根據雙維內生動力系統,對我們也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
接得住孩子的情緒
老師說身患抑郁的孩子,他們是無法控制自己的低迷情緒。
對父母而言,接住孩子的情緒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接住孩子的吐槽和負面情緒,無論孩子如何攻擊父母,都像打到一團棉花上被無形化解。
長此以往,孩子的攻擊性力量逐漸被消耗,攻擊性就會越來越弱。
按照老師的建議我和孩子爸爸約法三章,此后不再在孩子面前爭吵。
兒子有情緒或者對我們無端攻擊時,我們也一改往日的說教和哭訴;
改為默默地陪伴和無條件的關懷,讓他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心。
就這樣我們嘗試了一段時間后,兒子對我們的態度漸漸緩和,發脾氣的次數也減少了。
有時,兒子還主動與我們交流溝通,不再排斥我們的關心和陪伴。
要敢于跟孩子提條件和立規則
老師告訴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抑郁躺平后,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不是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孩子,百依百順,如履薄冰,生怕孩子不高興;
就是孩子當你是仇人,你還一味地委屈討好,不敢要求孩子尊重父母。
其實這些都是父母內心沒有力量的表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愛的灌溉,輕松好玩的家庭氛圍,同時還需要有力量的守護。
只有內心有力量的父母,才能帶孩子走出躺平擺爛。
聽從老師的指引,我和孩子爸爸開始把注意力由關注孩子轉移到關注自己。
飯后只要沒什么事,我和孩子爸爸經常去小區樓下散步;
有時和還朋友約好一塊外出吃飯。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充實,內心的能量也越來越充足。
明面上我們對孩子什么都沒做,可我們的狀態無時不在影響著兒子。
在我們的影響下,兒子的狀態越來越好,有了力量感和自信心;
而我們之間的關系,也終于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得到化解。
在療愈的第二個月末,兒子的抑郁情緒也得到明顯好轉;
走出了家門并開始了找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