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瀟湘晨報聯合酒鬼酒、成恩教育以及數十所全國雙一流高校,湖南省眾多高中學校共同組成高考百家教育聯盟,開展“惟楚有材,馥郁未來”大型高考公益追夢計劃。
5月7日,是2025年高考倒計時30天的日子。對考生來說,在最后的30天里如何有效復習、沖刺提分呢?高考百家教育聯盟特邀長沙同升湖高級中學的學科名師為考生們備考助力。以下為地理老師呂健總結分享的《用地理思維點亮“三好”成長路》:
站在高考倒計時30天的坐標點上,我將以地理學科特有的系統思維建構復習框架。攤開湖南地理高考高頻考點圖,自然地理中的大氣環流模型、地質地貌演化過程,人文地理里的新型城鎮化路徑、產業區位演變規律,這些核心要點如同等高線上的關鍵高程點,需要我用地理綜合思維將其串聯成網。
一、用地理綜合思維構建知識骨架。
我以"要素關聯"為經線,將氣候特征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地形對交通布局的制約等知識模塊化重組;以"時空演變"為緯線,梳理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的時空規律、洞庭湖區生態治理的階段特征。這種立體化的知識建構,正是同升"好習慣"理念的生動實踐——通過構建地理認知體系,培養終身受益的思維習慣。
二、以區域認知解構高考真題。
精選近三年真題,發現湖南卷特有的"兩型社會建設"、"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等命題偏好。解題時采用"定位-特征-聯系-發展"四步法:先確定區域空間位置,再提取自然與人文特征,接著分析要素相互作用,最后評估可持續發展路徑。這種訓練不僅提升解題能力,更在模擬考場壓力中錘煉"好心態",讓每次模考都成為心理韌性的磨刀石。
三、用地理實踐力打通任督二脈。
我獨創"三維沖刺法":晨讀時對照衛星影像復述區域地理特征,將抽象文字轉化為具象認知;午后用GIS思維繪制個性化知識圖譜,讓考點在空間維度可視化呈現;傍晚以地理視角解讀新聞,用"碳中和""鄉村振興"等時政熱點檢驗知識遷移能力。配合每日二十分鐘的戶外慢跑,既緩解視疲勞,又增強體質,踐行著"好身體"的科學備考理念。
站在湘江之濱眺望遠方,我深知地理高考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思維品質的升華。當晨昏線與復習計劃完美契合,當地理原理與生活實踐深度交融,這場沖刺已然超越考試本身,成為用地理智慧丈量世界、以“三好”理念塑造人生的成長儀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