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了最新2020~2024年間全球武器進出口數據。沒想到相關排名一經公布,便立刻引發了印度媒體的集體自嗨。
原因是在進口武器數量的統計榜單中,印度的進口量僅次于戰亂之中的烏克蘭,位列全球第二,而中國則“跌出”了前十。這讓印媒們在報道此事時頗為自得,認為他們實現了印度的夙愿,在國際媒體榜單上終于超越了中國。
只有《歐亞時報》發出了比較客觀的聲音,他們表示這并非是一個光彩的里程碑。進口量的懸殊對比,恰好從側面印證了中印之間的軍工體系差距在被不斷拉大。斯德哥爾摩的數據究竟反映了什么?現今中印之間的軍工體系差距又有多大?
國際武器進口榜單
數據顯示,2020~2024年中國武器進口量較上一個統計年(2015~2019)下降了足足64%,僅占全球進口總量的1.8%。相比之下,印度的武器進口量雖然較2015~2019年出現了9.3%的下降,整體規模卻依舊居高不下,占到全球進口總量的8.3%,牢牢霸占著全球第二的高位。
這就出現了一個關鍵問題,要知道中國軍費開支高達2204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而印度2023年軍費支出只有836億美元。兩國武器來源的不同,直接證實了雙方軍事工業發展路徑的巨大差距。中國的軍費開支主要用于完善軍工體系,加強研發。但印度的軍費開支卻大部分用在了買買買上。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國防工業高度依賴進口裝備,俄羅斯的蘇27和s300都曾一度是我國軍事國防的核心裝備。但在1989年,歐盟國家提出對華軍售禁令,實施對華武器技術封鎖政策,迫使我國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如今,我國海陸空軍以及火箭軍等多個新興領域發展成果顯著。殲35、殲20以及轟-6K/N戰機先后服役。以殲20為代表的五代隱形戰機,性能更是足以媲美美國F22和F35。海軍的山東艦以及福建艦陸續下海,讓我國在近海防御上近乎占據無敵優勢。
展望未來,陸軍的四代主戰坦克即將亮相。據傳將配備無人炮塔設計以及主動防護系統,可在0.3秒之內準確識別來襲彈藥并精準攔截,成功率預計高達90%以上。人工智能輔助作戰系統在大數據的加持下,可在短短一秒內為戰車提供3大作戰方式。
15式改進型輕坦克,搭載新渦輪增壓發動機,功率可瞬間爆發至1200馬力以上,極速將突破每小時75千米,大幅提升戰場態勢感知力。
此外還有射程超550千米的新型遠程火箭炮,采用衛星+慣性復合制導技術,命中精度縮小在5米以內。新型自行火炮,射速提升至每分鐘十發,最大射程擴大到50千米,首發命中率達到95%以上。
海軍方面,我國的004航母已經被多家外媒曝光,外界猜測共和國第四艘航母排水量在11.5萬噸以上,采用核動力系統,搭載4條電磁彈射器,艦載機日出動量提升到200架次。此外還有055A驅逐艦、095型攻擊艦、096型戰略核潛艇等等,都將在未來兩年一一下海。
空軍未來更是令人期盼,六代機現已進入原型機測試階段,采用變循環發動機,巡航速度最快3馬赫,作戰半徑擴大至2000千米以上,雷達反射面積小于0.01平方米。這一切成就都令印度深感望塵莫及。
反觀印度呢,近些年雖然高呼“印度制造計劃”,試圖推動本土軍工發展,但取得的成就卻不盡人意。僅一個英薩斯步槍的研發時長就長達12年之久,阿瓊坦克研發30多年依然短板極多,所謂的光輝戰斗機從05年至今也僅僅生產了30多架。
時至今日,印度空軍體系依然由蘇30、法國陣風戰斗機以及美國P81偵察機構成,可見其軍工體系有多滯后。
在海軍方面,印度的卡爾瓦里級潛艇從設計到服役橫跨20年,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歷時17年,一個四萬噸的航母還建造了十多年才剛剛下水。在這十年間內,我國下水航母已經三艘了,第四艘航母都要問世了。
印度軍工體系目前問題繁多,首先是對進口武器的依賴過于嚴重。多元化進口模式雖然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軍隊戰力,但也加劇了國家軍費支出的壓力。由于印軍各類武器的內部系統都是從各國進口的,所有單整合不同子系統就要花費巨量時間,一不小心還容易造成適配出錯。
其次是軍工產業的基礎過于薄弱,鋼鐵、機械加工等諸多行業十分落后,嚴重影響武器的裝備生產。而印度政府還不善于正視差距,而是一味的夸大媒體宣傳,妄圖從輿論上達到與世界強國相提并論的程度,實際上是自欺欺人。
世界局勢和中國問題
接下來關注下榜單映射出的世界局勢現狀,統計數據顯示,全球2020~2024和2014~2019年間的武器轉讓總量是大致持平的,但某些地區和國家之間出現了顯著差異。整體來說,歐美的武器進口在過去四年出現大幅增加,亞非中的進口量則出現明顯下降。
北歐成員國在本統計年度的武器進口量翻了一倍之多,其中64%的武器都來自于美國。這反映了在俄烏沖突的大背景下,北約成員國普遍對自身的處境感到擔憂,并被迫加大了對美國武器的依賴。
而亞洲、大洋洲武器進口量的減少主要源自于中國和中東近些年縮小了武器進口規模。像中國武器進口幅度減少了64%,中東進口量也下降了20%。
但盡管如此,亞洲和大洋洲依然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武器進口市場,因為日本、菲律賓等國在過去四年內的武器進口呈現逆勢增長。尤其是菲律賓,進口量增幅高達93%,近乎翻倍。
在武器出口領域上,美國依然是無可撼動的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國。2020~2024年間的武器出口量占到全球比例的43%,并實現了21%的增長。過去四年,美國向全球107個國家提供了各類武器,其中歐洲接收了35%的武器,中東接收了33%,而美國武器的最大單一接受國是沙特阿拉伯,占比高達12%。
相較之下,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在過去四年出現了急劇下降,降幅高達64%。究其原因,俄烏沖突的爆發是根本因素。沖突爆發讓歐洲國家迅速調整國防戰略,俄羅斯的武器出口也遭受了大力制裁。
至于中國,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前五大武器出口國,武器產品暢銷至東南亞、非洲以及中東地區。尤其是翼龍無人機、VT-4主戰坦克更是憑借性能強悍、物美價廉的產品力優勢,在國際武器市場上穩居一席之地。巴基斯坦和沙特甚至已經與我國建立了本土化生產線,雙方的持久深度合作為國際軍貿提供了新的樣本。
迄今為止,我國在全球軍火出口市場排名第四,占到全球出口總量的5.9%。這個數據無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最起碼與我國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身份地位并不匹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